追月

2024年乔梁执导的剧情电影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追月》是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出品,乔梁编剧并执导,何赛飞袁文康领衔主演,娄宇健涂凌特别出演,闾汉彪钱漪友情出演,高子沣许歌郭小璐主演的剧情电影 [17],于2022年8月14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礼 [5],并于2024年3月8日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 [16]
该片改编自艾伟所著小说《过往》,讲述了越剧演员戚老师年轻时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家庭幸福,致使丈夫失踪、儿女陌路,直至发现自己不久于人世时才回归家乡,与孩子们们寻求和解的故事 [18]
2022年,该片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名单 [20]2023年10月,提名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 [8]。截至2024年12月22日,该片在全球累计票房17.4万美元 [21]
中文名
追月
外文名
Off the Stage
其他译名
过往 [3]
类    型
家庭、戏曲、剧情 [38]
出品公司
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 [17]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日期
2021年10月6日 [28]
拍摄地点
绍兴嵊州 [28]
发行公司
北京国影纵横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17]
导    演
乔梁
编    剧
乔梁
制片人
胡智锋 [29]
主    演
何赛飞袁文康娄宇健涂凌高子沣 [3]
片    长
123 分钟 [3]
上映时间
2024年3月8日 [3](中国大陆)
票    房
123.5 万元 [15](截至2024-04-30 8时,中国内地)
对白语言
杭州话 [4]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21389992
主要奖项
提名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 [8]
在线播放平台
爱奇艺 [27]

剧情介绍

播报
编辑
越剧名角戚老师(何赛飞故虹饰)发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拖着病体回到浙江老家,想和多年未联系的儿女们重拾亲情 [1]。面对母亲的归来,大儿子秋旋探祝乎骗凝嫌几生(袁文康饰)严辞斥责“抛家弃子”的母亲失责 [32]删体誉;二儿子夏生(娄宇健饰)则面对从不鼓励、只会指责他没有天赋的母亲,和被母亲得罪光了的亲人、同事中间尴尬不已 [37];女儿冬妹(许歌饰)住在精神病院,遗忘了母亲 [33] [37]腊迁射榜。
夏生所在剧团排演枣榜地新戏,邀请戚老师出任顾问,戚老师带病指导庄凌凌(涂凌饰)等人。在排戏的过程中,戚老师发现该戏编剧的风格与当年《奔月》极其相似,认定这部戏是为她而写,随后巧施手段,代替庄凌凌亲自登场演出,并大获成功。散戏后,巧遇秋生的仇家正密谋买凶杀人,她赶在疑凶下手前对后者做了了断,并找到夏生说自己杀了人。最终,得知真相的秋生在警方监管的病房中同母亲和解 [34-35]兵臭。
《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追月》剧照
《追月》剧照

演职员表

播报
编辑

演员表

何赛飞 饰 戚老师
配音  -
袁文康 饰 秋生
配音  -
娄宇健 饰 夏生
配音  -
涂凌 饰 庄凌凌
配音  -
闾汉彪 饰 团长
配音  -
许歌 饰 冬妹
配音  -
高子沣 饰 林父
配音  -
郭小璐 饰 王静
配音  -
钱漪 饰 孙老板
配音  -

职员表

原著艾伟小说《过往》
导演乔梁
编剧乔梁
摄影黄炼(摄影指导 )
配乐张志亮(作曲 )
剪辑 黄一丹(剪辑指导)
美术设计杨志文(美术指导)
造型设计 钟佳妮(造型指导)
录音马海(录音指导)
展开
参考资料 [1] [7] [27]

角色介绍

播报
编辑
戚老师
演员何赛飞
配音-
越剧名角,年轻时抛家弃子追求事业,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与子女决裂。晚年身患重病不久人世,回归家乡与久未联系的儿女再续亲情,遭到拒绝后,她放下身段经历一系列波折,并为保护秋生而杀人,最终在病榻前与子女冰释前嫌
演员袁文康
配音-
戚老师的长子,从小被母亲领进越剧之门,磨练技艺,上台表演,但他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走上艺术之路。后来他为了冬妹伤人致残入狱六年,出狱后从头再起,放下戏曲,投入商界,做得风生水起
演员娄宇健
配音-
戚老师的次子,性格软弱,有恋母情结,与庄凌凌发生“姐弟恋”。他继承母亲的衣钵,在当地的剧团工作,为了排练一出好戏,不仅台下勤于练习,还要硬着头皮去饭局上拉投资,渐渐理解了母亲当年面临的困境
演员涂凌
配音-
越剧演员,戚老师的徒弟,曾帮戚老师照顾三个孩子,与林夏生发生“姐弟恋”。作为剧团台柱子,担任新戏女主角,被戚老师用手段欺骗,导致她无法参加首演,事后选择理解、原谅戚老师
冬妹
演员许歌
配音-
戚老师的女儿,因从小缺失母爱,被骗色怀孕,大哥秋生将负心汉打残入狱,她却因仍爱着负心汉而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
参考资料: [1] [32-37]

音乐原声

播报
编辑
类型
名称
作词
作曲
主题曲
越剧《追月》
魏强
参考资料: [28-29]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制作过程

胡智锋在看到艾伟的小说《过往》后,觉得作品充满戏剧张力,展现出人性深度,于是萌生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在小说改编成剧本的过程中,乔梁几经修改,最终确定以林夏生的视角讲述故事,完成电影剧本的创作 [23]
2021年10月6日,该片在绍兴嵊州开机,并在嵊州市城隍庙、原越剧艺术学校、嵊州剧院等地取景拍摄 [31]
影片对白全部使用杭州方言,以表现影片的生活化、地域特色及故事里的烟火气。在舞台表演和电影表演结合方面,则仿效老电影,在拍摄和剪辑中尽可能少地使用蒙太奇,不去破坏戏曲本身的韵律和节奏。与此同时,对演员镜头前的表演进行调度,展示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 [23]

角色选择

乔梁在考虑“戚老师”的人选时,认为越剧出身的何赛飞是首选,但何赛飞却有过犹豫 [14],最终在故事和人物的魅力吸引下,她还是决定挑战该角色 [23],并从剧本围读阶段就开始进入实拍表演状态 [14]

幕后花絮

  • 拍摄戚老师向夏生坦白杀人的戏份时正值冬季,年近六十的何赛飞需要在外景赤脚表演,当导演向她征求意见时,她直接表示就赤脚表演,并拒绝用鞋垫保暖 [32]
  • 在正式拍摄之前,袁文康找朋友用杭州方言帮他录制出他的第一段对话戏,之后他对照录音逐句模仿,并将剧本用方言发音一字一字地音译出来,然后进行练习。到达现场后,他还找到语言指导纠正发音,以便现场表演时不断戏 [23]

相关公司

出品机构
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
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机构
光禾源信(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效制作)
硬盘制作机构
霍城千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发行机构
北京国影纵横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联合发行机构
春风正好(青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爱奇艺影业(北京)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17] [28]

宣传发行

播报
编辑

宣传活动

日期
描述
2022年8月14日
在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举办首映礼 [5]
2022年10月24、25日
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放映暨主创交流活动 [6]
2024年2月4日
宣布定档3月8日上映 [11]
2024年3月1日
发布终极预告并开启预售 [12-13]
2024年3月3日
在北京举行首映式 [14]
2024年3月8日
发布“无情戏痴”正片片段 [16]
《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
《追月》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礼

上映信息

上映时间
上映国家/地区
2022年8月14日
北京国际电影节 [5]
2024年3月8日
中国大陆 [16]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时间
颁奖方
奖项
获奖方
结果
2022年8月
主竞赛单元-天坛奖
《追月》
入围 [2]
2023年11月
最佳女主角
获奖 [9]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追月》
提名 [8]
2023年12月
金扬花奖
《追月》
入围 [10]
2024年4月
优秀国产入选影片
《追月》
入围 [19]
2024年7月
最佳导演
获奖 [22]
最佳女演员

影片评价

播报
编辑

大众评分

网站
评分
参评人数
统计截止日期
豆瓣
6.8/10
7041
2024年12月22日 [3]
IMDb
5.7/10
24
2024年12月22日 [30]

专业评价

影片《追月》中的戚老师毕生追求舞台之光华,为越剧“不疯魔不成活”,但个人和家庭生活却千疮百孔、令人唏嘘。电影运用高度的戏剧技巧,对人物以及人物关系复杂性的刻画生动而立体,引发观众对于人生和人性的长久思考。北京电影家协会评) [24]
影片《追月》不仅制作精良、演技精湛,更在情感上引发了观众共鸣,启迪观众对艺术与人生的思索。该片导演创造性地建构了戏曲舞台的假设空间,呈现角色的闪回,演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虚实若梦。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评) [25]
《追月》是一部着力反思艺术的社会角色的影片,在电影艺术院校和学科专业中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该片探索出三棱镜像式电影手法,让主叙事镜像、回忆叙事镜像和舞台叙事镜像三部分相互交融在一起,同时自觉追求清冷温润的影像风格,突出浙江地缘文化精神的表现力。该片最出彩之处是戚老师艺而忘生的艺术家形象,她与儿子秋生之间构成一对反面镜像组合。在主要人物结构上,圆形结构与烘云托月法的运用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该片为演艺成功与家庭完满间矛盾提供中国式化解方案,突出中国式心性智慧传统的力量,体现出自反性艺术电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王一川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