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被调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 [33]。1949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 [1]。1951年,在剧情电影《翠岗红旗》中饰演红军家属向五儿 [2]。1952年,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 [3]。1959年,在剧情电影《林家铺子》中饰演张寡妇 [4]。1961年,凭借剧情电影《革命家庭》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5]。1962年,当选中国文化部推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6]。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 [7]。1974年,主演战争电影《侦察兵》 [8]。1981年,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 [9]。1986年,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主席 [9]。
1992年,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 [9]。1993年,获得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9]。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 [9]。2001年,80岁的于蓝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10]。2005年,于蓝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9]。2009年,出演喜剧电影《寻找成龙》 [11];同年,出演儿童电影《锦绣花园》;同年,于蓝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12]。2018年,出演剧情电影《那些女人》 [13]。2019年,主演家庭电影《一切如你》 [14]。2019年9月“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15-16]。2020年6月27日21时7分,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17]。
- 中文名
- 于蓝
- 外文名
- Lan Yu [30]
- 别 名
- 于佩文(原名)、韩地(曾用名)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21年6月3日
- 逝世日期
- 2020年6月27日
- 毕业院校
-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职 业
- 演员
- 主要成就
-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出生地
-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 星 座
- 双子座
1922年,于蓝跟随父母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9]。1929年,只身投奔在沈阳老家的祖父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她便跟随继母逃难到河北张家口读高小 [9]。1934年,因姑姑在天津河北女师学院读书,于是她考入了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读初中 [9]。1937年7杠求月7日,日军占领北平,华北陷落,于是她就辍学了 [9]。
1938年,同窗好友赵书凤的母亲将于蓝原名“于佩文”改名“于蓝”,寓意“希望你们走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 [9];随后,经同学介绍,在中共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地方工作的负责人黄秋萍的帮助下,跟同学赵路徒步爬越妙峰山,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参加抗日工作 [9];10月24日,到达延安 [9];之后,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 [9]。
1939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之外,还积极参加业余演出活动 [9]。1940年3月,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 [9]。1941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参演了苏联契诃夫话剧《求婚》 [9]。1943年,参演话剧《挑花篮》 [9];11月,跟随“婆欢鲁艺工作团”一起深入绥德、米脂等地演出 [9]。
1946年,于蓝所在的东北文工团一团前往大连、旅顺进行宣传和演出 [9];同年,在曹禺话剧《日出》中饰演女主角陈白露 [9];随后,又到丹东等地进行街头宣传活动 [9];之后,在全团总结会上当选为模范工作者 [9]。1947年,于蓝随东北文工团一团进入长春,被任命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期训练班指导员 [9]。
1948年,跟随东北文工团在佳木斯 [9]。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她电影表演的艺术生涯,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剧情电影《白衣战士》。1950年3月,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1]。1951年,与张伐共同主演剧情电影《翠岗红旗》,在片中饰演在低潮时期等待革命胜利的红军家属向五儿 [2]。
1952年,与于是之合作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 [3]。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的表演干部训练班,在校学习两年,师从库里涅夫,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 [9]。1956年,与胡思庆、任德耀合作执导根据周立波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多幕同名话剧《暴风骤雨》,作为表演干部训练班的毕业演出剧目 [9];同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 [9]。
1959年,与谢添、马薇联合主演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在片中饰演与儿子阿毛相依为命的穷苦张寡妇 [4]。1961年,从中央实验话剧院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 [9];同年,与孙道临共同主演剧情电影《革命家庭》,在片中饰演两岁失去双亲、由后娘养大的周莲 [18],她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5]。
1962年,当选中国文化部推选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6]。1964年,前往山西绛县南柳大队和曲沃参加“四清运动”,跟农民群众“同故墓艰吃、同住、同劳动” [9]。1965年,与赵丹合作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在片中饰演银行高级职员,实为重庆地下党的江竹筠 [7]桨喇罪。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蓝跟田方一起同时被打倒,作为北影厂重点“黑帮”,多次遭到残酷批斗 [9];随后,下放到北京郊区大兴县天堂河的北影厂“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9];之后,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 [9]。1974年,与王心刚、金征源联合主演战争电影《侦察兵》 [8]。1978年,与李伟远前往新疆,并联合执导了儿童题材故事影片《萨里玛珂》 [9]。
1981年,担任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委员 [9];5月23日,在《人民日报》第8版发表文章《寄语张瑜——写在首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之际》 [9];6月1日,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中国匪几戏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出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 [9];7月3日,担任儿童少年文化艺术协调委员会电影电视协调小组组员 [9]。
1982年,在《电影故事》第6期发表文章《为儿童电影献身》 [9];同年,在《大众电影》第6巩奔期发表文章《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9]。1983年,获得全国妇联表彰的全国优秀儿童工作单位称号 [9];6月,当选为第辨剃白只6届全国政协代表 [9];同年,在《电影画报》发表文章《和孩子们相会在新春》 [9]。
1984年2月5日,在《天津日报》发表文章《明朗的天空》 [9];同年,以中国电影代表团团长身份率团参加意大利举行的第14届季福尼国际儿童青年电影节,电影节授予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代表团荣誉奖牌 [9];11月2日,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 [9]捆举垫。
1985年4月2日,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电影与儿童——我这一年》 [9];4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9];1986年3月25日,担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主席 [9];同年,获得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9]。1987年, 参加印度布班尼斯瓦举行的第5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并担任该电影节的国际评委 [9]。
1988年,在《中国电影报》发表文章《我只是你们中间的一个》 [9];同年,前往保加利亚参加第33届国际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年会及国际儿童电影节,被推选为国际儿童影视中心理事、执委 [9]。1989年,携童影厂儿童影片专程到包头,与包头钢铁稀土总公司开展儿童少年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9]。
1991年5月,在北京召开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年会,于蓝当选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新的执委会成员 [9]。1992年,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 [9]。1993年,获得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9]。199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 [9];同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奖” [9]。
1998年10月,获得“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19]。2001年,80岁的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 [10]。2005年,于蓝获得第10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 [9]。2009年,与张一山、成龙等共同出演喜剧电影《寻找成龙》 [11];同年,与杨利伟、于洋共同主演儿童电影《锦绣花园》;随后,获得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 [9];此外,还获得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12]。
于蓝的父亲曾任地方法官 [9]。1929年,于蓝的母亲去世 [9]。
1940年,19岁的于蓝与29岁的田方与在延安喜结连理 [20]。1947年12月,儿子田新新出生 [9]。1952年4月,儿子田壮壮出生 [21]。1974年8月27日,田方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 [22]。
2020年6月27日21时7分,于蓝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享年99岁 [17]。田壮壮在朋友圈确认了这个消息 [23]。
[32]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8年 | 《萨里玛珂》 | 电影 |
1956年 | 《暴风骤雨》 | 话剧 |
1950年 | 《烟花女儿翻身记》 | 纪录片 |
时间 | 名称 |
---|---|
1957年 | 《百丑图》 |
1956年 | 《同甘共苦》、《小市民》 |
1953年 | 《万尼亚舅舅》 |
1946年 | 《日出》 |
1945年 | 《东北人民大翻身》、《把眼光放远一点》、《我们的村庄》 |
1943年 | 《挑花篮》 |
1941年 | 《求婚》 |
1940年 | 《佃户》、《海滨渔妇》、《粮食》、《带枪的人》、《周子山》、《二流子转变》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88年 | 《我只是你们中间的一个》 | 《中国电影报》 |
1985年 | 《关心孩子们!——幼儿园小朋友和儿影厂长于奶奶的通信》 | 《 电影创作 》 |
1985年 | 《电影与儿童——我这一年》 | 《人民政协报》 |
1984年 | 《明朗的天空》 | 《天津日报》 |
1983年 | 《和孩子们相会在新春》 | 《电影画报》 |
1982年 | 《学习与探讨》 | 《电影创作》第6期 |
1982年 | 《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 《大众电影》第6期 |
1982年 | 《为儿童电影献身》 | 《电影故事》第6期 |
1981年5月23日 | 《寄语张瑜——写在首届电影“金鸡奖”评选之际》 | 《人民日报》第8版 |
影视类 | ||||||||||||||||||||||||||||||||||||||||||||||||||||
| ||||||||||||||||||||||||||||||||||||||||||||||||||||
个人荣誉 | ||||||||||||||||||||||||||||||||||||||||||||||||||||
| ||||||||||||||||||||||||||||||||||||||||||||||||||||
其它奖项 | ||||||||||||||||||||||||||||||||||||||||||||||||||||
| ||||||||||||||||||||||||||||||||||||||||||||||||||||
中国电影金鸡奖 | ||||||||||||||||||||||||||||||||||||||||||||||||||||
| ||||||||||||||||||||||||||||||||||||||||||||||||||||
金凤凰奖 | ||||||||||||||||||||||||||||||||||||||||||||||||||||
|
于蓝在角色的创造中,不分主角还是配角,不论戏多还是戏少,都全身心地投入浸注进她全部的爱。她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她无法想像没有生活做基础能去塑造人物。于蓝每扮演一个角色都要尽力寻找到角色的依据,不仅大量阅读文字材料,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和角色的原型及其亲友们交朋友,谈家常,使自己的感情随着人物的命运翻江倒海地折腾,方能深刻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角色的种子也就孕育其中了。在电影《革命家庭》中,她深刻地体验着周莲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周莲的思想变化、情感跌宕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由于内心生活的充实,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28](《电影艺术》评)。
在电影《翠岗红旗》中,向五儿形象的塑造,虽然显示出于蓝表演创造的才华和潜力,也有些不完美之处,那就是在时间跨度大的情况下,虽注意到把握人物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却对变化之间的呼应联系注意不够,缺乏层次之间的流畅与连贯,因此,时有人物塑造突兀跳跃的断裂之感。在电影《林家铺子》中,于蓝塑造的张寡妇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显示了于蓝电影表演艺术趋于成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质朴纯正、浓淡相宜的艺术风格。综观于蓝的电影表演创作,不论是她早期的作品,还是她后期的作品,虽有粗拙与精美、稚嫩与成熟的差异,但她的全部表演创作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少有矫揉造作。欣赏于蓝的表演,似乎很少立即感受到什么很强烈的刺激,因被煽动而感情投入,相反,却是让人慢慢被吸引,并令人回味。她在塑造人物时,一般很少 多余的、过分的东西,看似平淡无奇,可细想起来,又不缺少什么,该有的都有了 [29](《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