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吐槽大会
- 外文名
- Roast
- 类 型
- 喜剧脱口秀
- 制作国家/地区
- 中国内地
- 导 演
- 胡利(第一季)、李诞(第三季总策划)、谭晓虹(第四季)
- 制作公司
- 腾讯视频、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首播时间
- 2017年1月8日
- 播出时间
- 20时(每周日,第五季)
- 网络播放平台
- 腾讯视频
- 播出状态
- 已完结 [52]
- 集 数
- 10 集(前四季每季各10期)
- 每集时长
- 约 150 分钟
《吐槽大会》脱胎于《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在2003年由美国喜剧中心有线电视网络推出,平均每年一场,每场100分钟左右,采取的形式是先由一群吐槽嘉宾对主咖进行吐槽,最后主咖上台反击。《吐槽大会》的创作团队笑果文化脱胎于喜剧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幕后团队,一贯以幽默犀利的风格著称,他们致力于美式喜剧脱口秀领域的开剃享厚拓 [5]采再挨。
创作团队邀请具有话题度的明星,加上嘉宾吐槽团,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笑果”不断的喜剧体验 [6]。节目组先划定一个艺人邀请的范围,划定范围以后会逐一进行沟通,从一开始就说明需要艺人面对的争议话题。如果艺人无法接受,就重新选择他人。如果艺人接受,则从朋友的角度去沟通他可以被吐槽的心再禁桨理边界。而明星的选择标准,第一是不能是触犯过法律、真正有“黑点”的劣迹艺人;第二是选择曾经有一些争议事件的艺人。第三是公众报道形象和自身真实形象有较大反差的艺人。最后是愿意直面过去的争议,走到台上笑对吐槽的艺人 [7]雄牛断洒。
《吐槽大会》在传棵组统脱口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出新的节目形式以及节目内容,透过“吐槽”的方式传递特殊的减压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8]。卸下明星防御的外壳,还原最真实的自己,才是《吐槽大会》希望达到的目的。吐槽友人也是一门手艺,既要直戳软肋,又连旬辣要胶求把握好最恰当的分寸;作为被吐槽对象,也需要有豁达和轻松的好心态,节目主持人也以理性的形象掌握节目分寸,杜绝了人身攻击和低俗言语 [7]。
节目组发掘的多位素人,培养成综艺圈的脱口秀演员,形成“节目培养新卡司、卡司成名后反哺节目”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吐槽大会》喜剧脱口秀的形式和其所倡导的精神,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带动观众更加热衷表达观点,敢于剖析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坦然嬉笑中,得到更多自信与快乐 [9]。
《吐槽大会第四季》开设多种主题专场,根据每期主题邀请不同行业的人物上台,构成多维度的嘉宾阵容。节目结束后,还增设更具针对性的行业嘉宾后采,进行深度、真实的对谈,呈现更多元的行业价值观 [10]。
《吐槽大会第五季》首先节目新增自曝槽点环节,嘉宾将通过自发说出自己存在的“槽点”来争夺主咖。这一改变将呈现嘉宾在直面自我过程中的勇气,鼓励更多人去直面自我、拥抱真实;其次引入趣味性赛制,营造激烈淘汰氛围。通过比拼和淘汰的赛制、增加补刀等环节设计,更好地激发嘉宾的积极性。同时,该节目打造多元战队,展现优秀团魂。脱口秀演员将与各圈层嘉宾进行组队,展开战队之间的比拼,全方面呈现脱口秀文化台前幕后,展现团魂凝结过程,向观众传递互助合作、共同前进的价值观 [11-12]谅堡希。
策划人 | 李诞 | 出品人 | 马延琨、叶烽 |
制片人 | Zoe Zhang、赵建忠 | 总导演 | 胡利 |
总监制 | 邱越 | 监制 | 商辉、贺晓曦 |
执行制片人 | 乐乐 | 制片管理 | 万旭 |
导演组 | 贾思皓、谭晓虹、韩佳凌、张丹妮、龙沁、陶佳、杨文骏、杨联烔、黄钺、罗露、林茹昕、张丽丽、程颖、方璐、田雨、张颖、曹畅洲、殷丽、张梓檬(实习) | ||
商业制片人 | 李明辉、陈木子 | 商业编辑 | 李玲、于婧 |
运营 | 李杨、陈柱、黄瑾瑜、赵皓宇、陈昕珏 | 节目推广 | 赵婧、肖尚清、赵志杰 |
导播 | 胡利 | 现场统筹 | 贾思皓 |
艺人统筹 | 韩佳凌、鑫晴、张平 | 商务统筹 | 张丹妮 |
宣传统筹 | 谭晓虹 | 技术统筹 | 黄钺 |
外拍统筹 | 杨文羲 | 脱口秀责编 | 李诞、程璐 |
脱口秀编剧 | 李诞、王建国、池子、程璐、思文、梁海源、唐突、鬼顾达、冯立文(Robin)、穷小疯、索索所、子龙、大力、果十九 | ||
联合编剧 | 刘备很忙、李智敏(皮球)、钟坚、小罗和他自己、姜索兰、李雄飞、啊水、枣阳、单水、书笑扇摇 | ||
摄像 | 陆曹荣、郑智君、曹勇、徐杰、冯铁彬、严威、尹光旭、顾强、秦绍祥、张义彬、姜浩、谢元元、毛永红、汪幸福、蔡梁、沈阳 | ||
舞美设计 | 梁余丰 | 灯光设计 | Danie |
舞美制作 | 陆瑞华、程施亮、许大业、薛金春、黄扣林、宋良炉、宋从环、郑洁华 | ||
电脑灯设计 | 忻辰 | 音视频 | 方付正、付刚、蒋后好、姜文 |
音频设计 | 岑林 | 音频 | 张明、上海螺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艺人服装 | S+设计师集成工作室 | 艺人化妆 | CC妆效设计工作室 |
艺人发型 | AMANI 造型 | 搭配团队 | Aiessandria鸭梨、RAICO西装制定 |
制片主任 | 克莱德 | 后期制作 | 丽璟工作室 |
制片 | 刘仁海、李吉凯、徐云飞、杨夏天、金耀良、黄美林、李军、梁雯 | ||
项目经理 | 周士奇、戴祥俊 | 剪辑师 | 程隆、顾佳欣、颜冰倩 、曹越、贾一张、周涛、朱睁逸、汪郡 |
特效 | 邱琼玉、胥蕾、张文杰、桑晨薛 | 校色 | 周晓慧 |
音编 | 魔音工作室 | 配音 | 何雁南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13]
出品人 | 孙忠怀、马延琨、叶烽 | 总监制 | 邱越、贺晓曦 |
监制 | 商辉、灭灭 | 制片人 | 赵建忠、张乐乐 |
策划人 | 李诞 | 项目统筹 | 万旭 |
商务总统筹 | 孔育昭 | 常务统筹 | 火日京 |
商业制片人 | 范科、陈靖 | 舞美设计 | 梁余丰 |
法律顾问 | 曾磊、杨阳、陈中 | 导播 | 罗磊 |
导演组 | 贾思皓、谭晓虹、韩佳凌、张丹妮、龙沁、杨文骏、林如昕、张丽丽、程颢、刘雅琪、卢月阳、 陈静炜、汪苏跃 | ||
现场统筹 | 贾思皓 | 商务统筹 | 张丹妮 |
宣传统筹 | 文森特、沈思嘉 | 外拍统筹 | 杨文骏、杨朕炯 |
脱口秀编剧 | 李诞、王建国、池子、思文、梁海源、程璐 | ||
联合编剧 | 刘备很忙、昌叔、吴星辰、Momo、王勉、鲤鱼、都子山、弟弟、阿难[7] | ||
艺人统筹 | 韩佳凌、张平、田雨、五十、小乐、丁维荣、陈欢科、蒋晶 | ||
节目运营 | 李杨、陈柱、黄瑾瑜、王文成、赵皓宇、叶婷、陈玥宁 | ||
摄像 | 郑智君、陆曹荣、沈阳、徐杰、谷远勇、姜皓、谢元元、汪幸福、陈文杰、王敏达、洪雄、秦绍祥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14]
出品人 | 孙忠怀、叶烽 | 总监制 | 马延琨、贺晓曦 |
监制 | 邱越 、Zoe Zhang | 制片人 | 多晓萌、张乐乐 |
策划人 | 执行制片人 | 张鹏、白洪羽 | |
商业总监 | 孔育昭 | 商业统筹 | 火日京 |
商业制片人 | 王莹、张正、战雨晨、陈蒙 | 舞美设计 | 梁余丰 |
法律顾问 | 曾磊、杨阳 | 导播 | 陈迪 |
导演组 | 贾思皓、谭晓虹、韩佳凌、张丹妮、龙沁、杨文骏、杨朕炯、黄钺、林茹昕、张丽丽、李家昊、刘雅琪、沈思嘉、汪苏跃、卢月阳、陈静炜、娄颖、隋意、杨晓雨、吴凡、蒋晶、李清竹、毛宇、陆玲玲、王艳群、徐梦宇、侯峒含 | ||
现场统筹 | 贾思皓 | 宣传统筹 | 文森特、刘雅琪 |
脱口秀编剧 | 程璐、王建国、池子、梁海源、思文、庞博、Rock、小罗、张博洋、穷小疯、放放、鬼顾达、三弟、小猪、六件套 皮球 、颜怡、颜悦、王天磊、王勉、吴星辰、昌叔、CY、啊水 | ||
艺人统筹 | 王宥晴、韩佳凌、蒋晶、李清竹、王艳群、黄心怡、张诗柳、严钰卿、魏妮斯 | ||
节目运营 | 李杨、刘鹏、胡乃月、张越、孙跃、黄健楠、赵鹏程、聂小丹 | ||
摄像 | 陆曹荣、郑智君、谷远勇、姜浩、陈文杰,孟显奇、高尚荣、叶丛、洪雄、李登峰、沈阳、刘文、博臣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15]
出品人 | 孙忠怀 | 总监制 | 马延琨、叶烽 |
监制 | 邱越 、贺晓曦 | 制片人 | 张瑛婕、梅博远 |
策划人 | 执行制片人 | 张鹏、雷东芳 | |
商业总监 | 孔育昭 | 总导演 | 谭晓虹 |
技术统筹 | 李家昊 | 化妆造型 | 兰兰团队 |
摄影指导 | 史旦法诺·福熹 | 导播 | 吴彦骅 |
舞美总设计 | 尚天宝 | 宣传统筹 | 娄颖 |
制片主任 | 潘晓琦 | 后期统筹 | 陈梦蝶 |
执行制片 | 陈星 | 运营总监 | 李杨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16]
出品人 | 孙忠怀 | 总监制 | 马延琨、叶烽 |
总编审 | 王娟 | 执行总导演 | 杨晓雨 |
总编剧 | 李文妤 | 脱口秀总编剧 | 王建国、程璐、梁海源 |
监制 | 邱越、张瑛婕 | 制片人 | 谭晓虹、白洪羽 |
内容统筹 | 吴凡 | 执行制片人 | 张鹏、白思琪、梁怡 |
技术统筹 | 李家昊 | 总导演 | 谭晓虹 |
宣传统筹 | 魏悠 | 节目统筹 | 沈思嘉 |
真人秀统筹 | 杨朕炯 | 艺人总监 | 陈欢科、韩佳凌 |
配音 | 王明杨、艾杰西 | 舞美总设计 | 郑博 |
编剧统筹 | 陈佳寅 | 视觉统筹 | 蒋亚亚 |
制片主任 | 潘晓琦 | 后期统筹 | 陈梦蝶 |
执行制片 | 陈星 | 运营总监 | 李杨 |
本节目信息网络传播权归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所有 |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53]
参考资料 [9]
- 第一季
- 第二季
- 第三季
- 第四季
- 第五季
嘉宾姓名 | 嘉宾介绍 | 出场期数 |
---|---|---|
《吐槽大会》系列编剧团成员、固定卡司。 | 第一季第1-2、4、6-10期、春节特辑;第二季第1、3-6、8、10期;第三季第1、3-5、9、10期;第四季第2、7-8期 | |
第一季第1-3,5-10期、春节特辑;第二季第1、3、5、7、9-10期;第三季第1、2、4-6、10期 | ||
第一季第3、8期、春节特辑;第二季第2、7-9期;第三季第2、3、7、10期;第四季第4、7、10期;第五季 | ||
第一季第5期 | ||
海源 | 第二季第3期 | |
第二季第4期;第三季第5期 | ||
第二季第7期;第三季第6、9期;第四季第9期 | ||
第二季第1期;第三季第7期;第四季第8-9期 | ||
第三季第4、8期;第四季第3、5、10期;第五季 | ||
第二季第6、8、10期;第三季第2、7、10期;第四季第1、6期 | ||
第三季第3期 | ||
第二季第9期;第四季第1-2、6、10期 | ||
第五季 | ||
第一季第1期 | ||
中央电视台体育播音员和解说员。 | ||
第一季第1期、春节特辑 | ||
第一季第2期 | ||
第一季第3期 | ||
第一季春节特辑、第9期 | ||
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演员。代表作:你好,疯子等。 | 第一季春节特辑 | |
第一季春节特辑;第三季第10期 | ||
第一季春节特辑、第4期 | ||
第一季第4期 | ||
中国内地男主持人。 | 第一季第4期 | |
第一季第5期 | ||
第一季第5-6期 | ||
第一季第6期 | ||
第一季第7期 | ||
第一季第7期;第三季第2期 | ||
第一季第8期 | ||
第一季第9期 | ||
第一季第10期 | ||
蔡国庆 | 详见上文主咖嘉宾目录的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 第二季第1期 |
第二季第2期 | ||
中国台湾魔术师。 | ||
第二季第3期 | ||
第二季第3、6期;第三季第1期 | ||
中国羽毛球男单运动员,奥运冠军。 | 第二季第4期 | |
中国内地电竞女选手、解说、主持人。 | ||
中国内地主持人、体育评论员。 | ||
第二季第5期 | ||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 | ||
第二季第5期;第五季 | ||
第二季第6期 | ||
第二季第7期;第四季第1期 | ||
第二季第7期 | ||
中国台湾男演员。代表作: | ||
Vivo手机产品经理。 | 第二季第8期 | |
第二季第9期 | ||
第二季第9期;第三季第8期 | ||
第二季第10期 | ||
第三季第1期 | ||
第三季第2期 | ||
第三季第3期 | ||
中国内地乐评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 ||
第三季第4期 | ||
第三季第5期 | ||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 ||
第三季第6期 | ||
中国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 | ||
中国前国家篮球队成员,篮球解说员。 | ||
中国职业台球花式九球打法选手。 | ||
第三季第7期 | ||
第三季第8期 | ||
第三季第9期 | ||
中国乒乓球女运动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文体处处长。 | ||
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 | 第三季第9期、第四季第4期 | |
第三季第10期 | ||
第四季第1期 | ||
第四季第2期 | ||
中国综合格斗运动员,UFC中国首位冠军。 | ||
中国内地男演员、出品人,巨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 | ||
第四季第3期 | ||
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 | ||
中国内地女模特、演员。 | ||
第四季第4期 | ||
英雄联盟职业选手。 | ||
第四季第5期 | ||
大张伟 | 详见上文主咖嘉宾目录的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 第四季第5期;第五季 |
第四季第5期 | ||
Cindy(范丽娜) | ||
第四季第6期 | ||
第四季第7期 | ||
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男子演唱组合UNIQ成员、UNINE队长。 | ||
当当网原CEO、联合创始人和首席大股东。 | ||
详见上文主咖嘉宾目录的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 第四季第8期 | |
澳大利亚籍华裔钢琴家。 | ||
中国台湾男医生,钟欣潼丈夫。 | 第四季第9期 | |
第四季第9期;第五季 | ||
详见上文主咖嘉宾目录的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 第四季第9期 | |
详见上文主咖嘉宾目录的介绍,这里不再叙述。 | ||
第四季第10期 | ||
第四季第10期;第五季 | ||
第四季第10期 | ||
萧亚轩男友。 | ||
第五季 | ||
中国内地说唱男歌手。代表作:HHH forever、GUCCI FLOW等。 | ||
中国内地说唱男歌手。代表作:致郁、匀升等。 | ||
中国内地女脱口秀演员、编剧。 | ||
中国内地男脱口秀演员、编剧。 | ||
主咖、副咖嘉宾资料来源: [1] [4] [17-46]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
2017年11月29日 | 中国泛娱乐指数盛典ENAwards2016-2017年度最具价值网络综艺奖 | 《吐槽大会第一季》 [47] |
2017年12月8日 | 2017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编剧节目”奖 | 《吐槽大会第一季》 [48] |
季度 | 播出平台 | 首播日期 | 播出时间 | 播出情况 |
---|---|---|---|---|
第一季 | 腾讯视频 | 2017年1月8日 | 每周日20:00 | 全网独播 |
第二季 | 2017年12月10日 | |||
第三季 | 2018年11月4日 | |||
第四季 | 2019年11月30日 | 每周六20:00 | VIP首播 | |
第五季 | 2021年1月31日 | 每周日20:00 | 全网独播 |
参考资料 [1] [4] [24] [29] [49]
截至2017年3月28日《吐槽大会第一季》节目收官,《吐槽大会第一季》总播放量达到13.8亿,单期播放量最高破2亿。在《吐槽大会第一季》播出期间,总弹幕数达到了1456.5万次,评论互动量10万次;在微博上,以“吐槽大会”为主话题的阅读量为11.3亿,讨论量超过161万,并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 [3]。
截至2018年2月,《吐槽大会第二季》全季点击量已近18亿,两季播放量累积突破36亿,百度风云榜综艺分类百度指数峰值达56万,居于同档期网络综艺之首,微信指数峰值突破1000万大关 [2]。
截至2021年1月,《吐槽大会》四季总播放量超过85亿 [11]。
- 1.2016年《吐槽大会》节目曾播出过两期,但很快就因为玩笑尺度过大等问题火速下架。
- 2.《吐槽大会第一季》节目组邀请龚琳娜时,一开始她听到节目名字就拒绝。后来节目组辗转找到了她老公老锣,跟老锣说通以后由再他去说服,龚琳娜才最终参与了节目。
- 3.《吐槽大会第一季》为了请唐国强也是“三顾茅庐”才请到。节目组第一次去了横店,唐国强一直聊自己的演艺经历,没给节目组说话的机会;后来又去过一次沈阳;最后在北京节目组明确表示“开的玩笑不会很过分”,唐国强才最终答应上节目。
- 4.《吐槽大会》每期的台本超过一万字,每个表演者讲大约20个段子,至少160多个段子 [5]。每一季都有十几位写手,压力很大,每期节目所有嘉宾的稿子从初稿到定稿至少需要两周的磨合。“吐槽团”固定成员李诞作为策划人之一,肩负着编剧的职责 [50]。
在观众看惯了各种心灵鸡汤式的明星访谈类节目后,《吐槽大会》的犀利、幽默和绝不避讳敏感槽点的另类路数显得勇气可嘉,正所谓“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将“明星拉下神坛”无疑会让更多观众得到好感。没什么当红偶像、制作经费近乎小成本,但却挡不住节目中各种针对主咖明星的槽点和笑点,明星们甚至经过该节目中的“被黑”之后而成功“洗白”,收获更多粉丝 [50]。(《北京晨报》评)
《吐槽大会》将“美式喜剧脱口秀”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本土化”延展。节目从内容到价值观用创新的思维诠释了现象级IP的养成方式。《吐槽大会第一季》代表着一股新鲜、年轻、锐意的喜剧力量正在慢慢崛起。节目用一种新的模式颠覆中国国内脱口秀和喜剧的格局,从内容到形式,多维度体现年轻人的视角和态度 [3]。(中青在线评)
《吐槽大会第二季》的幽默,是一种十分接地气的幽默,节目中的许多话题都透露着表演者对生活的观察。金星在节目中回应所谓“毒舌”,霸气表示自己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针砭时弊,表达自己的态度,留给人们更多娱乐之外的思考,在追求喜剧效果之余,传递着更深层次的正能量价值观。《吐槽大会第二季》打造了中国知名度的王牌喜剧脱口秀网综带,改变了中国国内脱口秀网综领域的格局,在为观众带来无数笑声与欢乐的同时,也助力了中国网综事业的发展 [2]。(网易娱乐评)
如果说前两季的“吐槽火力”更加偏重于主咖的“娱乐八卦”,那么《吐槽大会第三季》在延续嬉笑怒骂内核的基础上,还打出了新的观点——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吐槽大会第三季》加强了互动性,王佩瑜用吐槽的方式阐述京剧在现今社会的不景气,将京剧与R&B、说唱、流行等音乐对比时,把说唱元素skr、流行歌曲等以京剧形式演唱出来,显示出京剧的独特魅力,从而向网生代青年人宣传、推广了京剧 [51]。(《华西都市报》评)
守正创新是网络综艺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强劲动力,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网络综艺也迫切需要开拓新主题、新领域、新故事和新视听以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吐槽大会第四季》选择脱口秀这一垂直题材作为创新突破口,积极寻求圈层破壁,在嘉宾的选择上也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使节目跳出脱口秀圈和演艺明星圈,提供多种行业的真实视角,关照更多样化的社会圈层。作为具有很强表现力和表达力的载体,《吐槽大会第四季》用严谨专业的创作态度,去萃取对大众有益的文化引领,在传达娱乐的同时也实现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持 [10]。(《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