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shǒu suì]
中国民间年俗活动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 [10]主要分布于中国及其文化影响圈内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意涵在于通过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也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同时还有祈求长命百岁、驱邪避灾的意义。 [1]
守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人们以守岁来祈求长寿。南北朝时期,守岁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民间习俗,并被文人墨客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守岁的重要特点是在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驱走一切邪瘟病疫,期待新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流传,表现形式包括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直到五更天明;以及燃灯照岁等习俗。传说中提到的年兽害怕红色的灯火,因此人们挂红灯笼、点燃火焰,以确保家人的安全。此外,明朝时期有“照虚耗”的习俗,即在床底点灯烛,寓意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随着时间的发展,守岁逐渐融入了更多寓意与活动,如年轻人守岁为祈愿父母健康长寿,而年长者守岁则称“辞旧岁”。 [1]
守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影响。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珍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守岁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反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积极态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守岁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现代家庭会在守岁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不仅成为了许多人美好的回忆,也显示了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4]
中文名
守岁
外文名
Shou Sui [9]
别    名
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
起源年代
汉朝时期
流行地区
中国及其文化影响圈内的国家和地区
所属节日
除夕春节

民俗由来

播报
编辑

“年”说

太古时期,户狱民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主嚷才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1]
年兽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去糠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察壳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需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1]

“祟”说

大年三十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到半夜三更众人都睡熟的时候,“祟”就偷偷地出来作妖了。为格戏匪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跟孩子一危臭促凶起连朽玩,不让他们睡觉。在当时,这就叫“守祟”。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旋旬杠以就慢慢将“守祟”叫作“守岁”了。 [4]
祟妖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汉朝时期,人们就已经习惯在除夕熬夜到天亮的习惯。 [3]
西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除夕守岁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6]
南北朝时期,守岁习俗开始兴起,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 [1]
1984年,随着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举办,看春晚成了守岁的一个重要节目。 [7]

民俗内容

播报
编辑

活动含义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8]
守岁守岁守岁守岁
守岁

活动内容

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这种温馨的家庭团聚一直持续到五更天明,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在除夕夜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这一习俗被称为“守岁”。其目的是祈求长寿与健康,因为整晚不睡,需要打起精神强坐,因此在北方俗语中也称为“熬年”。 [5]
为了鼓励人们参与守岁,民间形成了一种禁忌,传说如果除夕夜睡觉,第二年身体将不好,守岁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与对未来生活的守望,在这个过程中,灯火通宵不灭成为守岁的重要标志。 [5]
此外,除夕守岁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明朝时期的人们甚至会在所有房子内点上灯烛,并特意在床底点灯烛,称之为“照虚耗”,寓意着照亮并消除虚耗之事,期望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5]

相关文化

播报
编辑
  • 文化作品
作者
作品名
内容
杜甫
“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
李世民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苏轼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
孟元老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参考资料: [2]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守岁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夕夜,阖家团圆之时,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打开电视机,共同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4]守岁时期,互发短信或举家出游旅行已成为新的时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