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国际电影节(法语:Festival De Cannes),又称坎城国际电影节, [60]创立于1946年,于每年五月中旬在法国戛纳举行,为期两周, [61]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5],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 [47],其最高奖项为“金棕榈奖”。 [2]
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 [62]1946年9月20日,首届电影节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在法国南部戛纳举办。 [62] [64]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61]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62]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世界各地有艺术价值的优秀影片,鼓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参展的影片更多地在电影院作商业性的发行放映。 [63]电影节设有多个不同单元如“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等。 [62]除了最大奖金棕榈奖,还有评审团大奖、评审团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 [65]
入选戛纳电影节对电影来说意义重大,可提升其在市场上的价值和推广效果,被视为等同于获得法国军团荣誉勋章, [66]现任主席为德国人艾瑞丝·诺布洛赫(Iris Knobloch)。 [67]
- 中文名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外文名
- 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
Festival De Cannes(法文) - 别 名
- 戛纳电影节、戛纳影展
- 创办时间
- 1946年
1930年代,威尼斯电影节是全球首个面向国际的电影节,1938年7月,法国派出多个电影参赛,赢得好评,然而在法西斯政权控制下,莱尼里芬斯塔尔执导的纳粹宣传片《奥林匹亚》和戈弗雷多·亚历山德里尼执导的意大利影片《飞行员卢西亚诺塞拉》获得了最高荣誉。这一决定激怒了代表民主国家的评审团,他们退出了电影节。法国外交官菲利普·埃尔兰格联系当局,决定举办一场活动来取代电影节。这一提议赢得教育部长让·扎伊和内政部长阿尔伯特·萨罗的大力支持。 [68]
1939年5月31日,戛纳市和政府宣布国际电影节正式成立,6月,法国媒体宣布将举办电影节,由电影之父路易斯·卢米埃尔担任名誉主席。为有序管理此次活动,成立组委会,由法国国家美术秘书处主席乔治-胡斯曼(Georges Huisman)担任主席。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紧张局势,法国邀请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所有电影制作国参加,两个法西斯国家拒绝了邀请,最终只有9个国家报名参加首届电影节。 [68]当地艺术家Jean-GabrielDomergue 创作了第一张官方海报,题为“旅行邀请函”,并发出了两千份,8月,美国片商米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华邮轮载着好莱坞明星来到法国戛纳举办派对、庆宴。 [68]23日,德国撕毁苏德条约,多数游客逃离戛纳,尽管情况十分严峻,电影节委员会还是组织了一场私人放映,放映了电影节上唯一的一部展映影片,也是首部入围竞赛单元的影片,威廉迪特尔(William Dieterle)执导的《巴黎圣母院的驼背》。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 [68]
1940年初,菲利普·埃尔兰格试图重启电影节项目。在外交方面,法国首先着手争取意大利的同意,当时意大利在冲突中的立场尚未明确,墨索里尼接受了。6月10日,墨索里尼向法国和英国宣战,从而无限期地推迟了电影节的举办。 [68]
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国际电影节, [61]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在戛纳的一家旧赌场举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 [61] [68]虽然准备时间不足,在市立赌场举行的放映因技术故障而中断,但每个代表国家都获得了大奖,活动基本圆满。庆祝活动空前盛大,由美国歌手Grace Moore在Grand Hotel花园中拉开帷幕,并贯穿整个比赛,同时还组织了娱乐活动,如烟花、火炬游行、散步、放飞鸽子、十字大道上的鲜花大战、飞行表演、时装秀和首届电影节小姐选举等活动,为首届电影节营造出了一种国际化的节日氛围。 [68]
其后于1948年和195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 [61]电影节受到冷战冲击,银屏成为东欧与西方阵营对峙的战场,为避免发生外交事件,新增条例允许撤回电影,1956年创下了记录,有不少于6部电影受到审查,次年为保证电影质量删除该条例。 [68]
1959年,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授予电影市场正式地位,通过欢迎电影界专业人士来到电影节并鼓励他们建立联系,电影节在推广电影行业方面发挥了新的公开作用。 [68]
1968年5月19日,第2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因为受到“五月风暴”的影响被迫中断; [4]5月18日,评审路易·马卢辞职,楚浮、克劳德·贝黎(Claude Berri)、尚-盖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劳德·勒路许(Claude Lelouche)、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让·吕克·戈达尔冲进“电影节大楼”的大厅,坚持要中断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罢工的学生、劳工站在一起”。1969年入选的电影主要以革命主题为主,捕捉到了这种抗议氛围。 [68]
1972年,罗伯特法夫尔勒布雷(Robert Favre Le Bret)成为夏纳电影节主席,莫里斯·贝西(Maurice Bessy)接替他担任总代表。上任后,他决定将评选范围扩大到其他电影类别,以推广其他艺术形式的电影,于是有了“法国电影展望”的倡议和“肥沃的眼睛”单元的诞生。1973年,电影节进一步确立其独立性,成为官方评选的唯一决策者,而在此之前,有资格入选的电影都是由其原产国指定的。1976年,新增“时间的空气”单元,放映基于时事的电影,以及“过去的创作”单元,放映汇编作品。 [68]
1978年,吉尔斯·雅各布(Gilles Jacob)被任命为总代表,并开始一系列举措,向评审团引入明星、缩短活动时间和非竞赛片数量、在一种关注单元评选中分组平行、为所有类别的处女作设立金摄影机奖、以及推出惊喜电影和午夜放映。1984年起,夏纳电影节决心发掘新人才,捍卫言论自由,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都能在戛纳找到自己的声音,入选国家开始多样化,包括菲律宾、中国、古巴、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和阿根廷等,每年的比赛都为电影制作人提供了与知名专业人士一起获得国际认可的机会。 [68]
1989年,首届电影与自由论坛在戛纳召开,一百名导演齐聚一堂,举行了一场大型辩论,以庆祝柏林墙倒塌和《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发表周年。 [68]
戛纳电影节的现代始于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场地变更,1983年,戛纳电影节的主场地会议宫正式落成,每年出席活动的明星沿着24级铺设红地毯步入会议宫环节成为戛纳电影节的一大传统,而自1949年落成启用十字大道宫则于1988年完成使命,正式拆除。与此同时,新电影院扩大了戛纳电影节的影响力,电影市场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博览会,有超过2,000家参展商和600场每日放映。1991年,弗朗西斯科·罗西(Francesco Rosi) 创办了电影课程,此后,许多导演纷纷前来分享他们对艺术生涯和电影愿景的看法。 [68]
20世纪末,戛纳电影节吸引了全球各地众多电影工作者参与,获奖导演来自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前东欧集团国家,包括帕维尔·隆金和维塔利·卡涅夫斯基等导演。其中亚洲国家导演的成绩尤为出色,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奖,张艺谋的《活着》和《摇啊摇啊》也位列获奖者之列。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得评审团奖,《春光乍泄》的入选让王家卫声名鹊起。与此同时,柬埔寨导演潘礼德凭借《稻米人》获得特别提名奖。 [68]
1996年,为纪念50 周年,法国总统希拉克从巴黎飞抵戛纳致贺, [61]颁奖典礼,所有金棕榈奖得主导演齐聚舞台,将金棕榈奖颁给英格玛·伯格曼,由于伯格曼缺席,奖杯由他的妻子和女儿丽芙和林恩.乌尔曼领取。闭幕式上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和今村昌平的《鰻鱼》共同获得了金棕榈奖。1998年,吉尔斯·雅各布(Gilles Jacob)展望未来,创建了一个新的短片和中片选集,名为“电影基金会”,每年提名全球电影学校的短片和中片作品。2000年,该计划扩大,开设了公寓,年轻导演可以在这里完善自己的写作和剧本。 [68]
2001年起,吉尔斯·雅各布(Gilles Jacob)当选主席后,开始调整电影节重点强调更新和技术的进步。 [68]2004年推出“戛纳经典”单元利用修复的胶卷放映经典影片。 [68] [70]
2007年,为庆祝电影节60周年,33位世界顶级导演应邀参加周年纪念电影《电影之光》的拍摄,并齐聚卢米埃尔大剧院的舞台,执导了一部以电影院为主题的3分钟短片。周年纪念日还提供了一个反思未来电影的机会,300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讨论新的数字问题。 [68]
2018年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5]2009年,为了确保官方评选影片广泛传播,蒂埃里·弗雷茂与电影市场共同发起了戛纳电影节周活动,同时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久(CristianMungiu)提倡布加勒斯特计划。 [68]
2020年3月19日,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电影节将不再于原定的5月12日至23日举行,推迟至6月底或7月初举行。这是戛纳国际电影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次延期。 [6]
2020年6月3日,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席皮埃尔·莱斯屈尔和艺术总监蒂埃里·弗雷莫在巴黎举行发布会,公布入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评选的56部电影作品名单。这些电影在上映和参加其他电影节时被冠以戛纳国际电影节徽标。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取消了传统的电影节官方单元分类,不再设“主竞赛”、“一种关注”等单元,代之以官方评选电影名单。 [7]
2024年5月14日,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共有22部影片入围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角逐“金棕榈奖”,如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新作《大都会》等。除此之外,多部中国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中国导演贾樟柯凭借新片《风流一代》第六次闯入主竞赛单元;管虎执导影片《狗阵》将与十余部影片角逐侧重于新锐导演和小众佳片的“一种关注”单元奖项。中国香港导演郑保瑞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入围“午夜展映”单元,陈可辛执导的《酱园弄》将作为非竞赛单元影片展映,经过4K修复的成龙主演经典电影《飞鹰计划》将亮相戛纳电影节海滩电影院。 [69]
戛纳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一种关注”、“短片竞赛”、“电影基石”、“导演双周”、“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 [61]
有两组评审团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由各国电影文化艺术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其中一名担任评审团主席;非竞赛单元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一种关注单元和导演双周单元发掘了不少具有潜力和成就的导演。 [61]
1、主竞赛单元
2、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单元诞生于1972年,与主竞赛单元的大师云集不同,这个单元旨在介绍国际新晋影人带来的原创性和不同的作品。 [70]
3、短片竞赛单元
短片竞赛单元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正式竞赛单元之一,与电影基石单元“共用”同一个评审团。 [8]
4、电影基石单元
5、导演双周单元
导演双周单元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1968年由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特吕弗创立。1969年,革新过后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接纳了导演双周单元。导演双周单元由法国导演协会主办,是戛纳国际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意义和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70]
6、国际影评人周单元
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诞生于1962年,是戛纳国际电影节引入“法国全国评论家协会”的力量后创立的第一个次生单元,被称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女儿”。 [82]国际影评人周单元为期10天,比主竞赛单元提前一天结束。国际影评人周单元设有单独奖项,包括国际影评人周大奖、最佳剧本奖(SACD)、发行支持奖(ACID)等。参加该单元展映和竞赛的影片必须是导演执导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片或短片,类似于其他电影节设立的“处女作奖”。
奖项设置 | 奖项 | 奖项简介 |
主竞赛单元奖项 |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Palme d'Or/Golden Palm Award) | |
评审团大奖 (Grand Prix/Grand Jury Prize) | 评审团大奖,又名评委会大奖,是戛纳国际电影节仅次于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二等奖。 [80]于1967年设立,在此之前特别提名奖(Mention Speciale/Special Jury Prize)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二等奖。 [68] | |
最佳导演奖 | - [80] | |
最佳剧本奖 | 最佳剧本奖,又名最佳编剧奖。 [80] | |
评审团奖(Prix du Jury/Jury Prize) | 评审团奖,又名评委会奖,于1969年设立。 [68] | |
最佳女演员奖 | - [80] | |
最佳男演员奖 | - [80] | |
特别提名奖 (Mention Speciale/Special Jury Prize) | 特别提名奖,又名评审团特别奖、评委会特别奖。 [80] | |
荣誉金棕榈奖 (Honorary Palme d'Or/Honorary Golden Palm Award) | ||
其他单元奖项 | 短片竞赛单元 | 戛纳短片竞赛单元设立于2011年,是短片类奖项中“含金量”较高的一项,设置了短片金棕榈奖和短片特别提及奖(评审团特别奖)。 [81]短片金棕榈奖、短片特别提名奖是由电影基石单元评审团针对入围短片单元的数十部作品评出,这些作品的长度通常都在20分钟以内。 [80] |
金摄影机奖(Caméra d'Or) | ||
酷儿棕榈奖(Queer Palm Award) | ||
金马车奖 | ||
最佳纪录片金眼睛奖 | - [80] | |
特别大奖 | - [80] | |
技术大奖 | - [80] | |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FIPRESCI Prizes) |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不属于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颁出的奖项,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办。该奖项旨在表彰协会评选出的最具有进取意义的电影作品。 [80] | |
天主教人道奖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 | - |
年份 | 届次 | 导演 | 作品 |
---|---|---|---|
1946年 | 第1届 | ||
Frantisek Cáp | |||
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 |||
1949年 | 第3届 | ||
1951年 | 第4届 | ||
1952年 | 第5届 | ||
1953年 | 第6届 | ||
1954年 | 第7届 | ||
1955年 | 第8届 | ||
1956年 | 第9届 | ||
1957年 | 第10届 | ||
1958年 | 第11届 | ||
1959年 | 第12届 | ||
1960年 | 第13届 | ||
1961年 | 第14届 | ||
1962年 | 第15届 | ||
1963年 | 第16届 | ||
1964年 | 第17届 | ||
1965年 | 第18届 | ||
1966年 | 第19届 | ||
1967年 | 第20届 | ||
1969年 | 第22届 | ||
1970年 | 第23届 | ||
1971年 | 第24届 | ||
1972年 | 第25届 | ||
1973年 | 第26届 | ||
1974年 | 第27届 | ||
1975年 | 第28届 | ||
- | 第29届 | - | - |
1977年 | 第30届 | ||
1978年 | 第31届 | ||
1979年 | 第32届 | ||
1980年 | 第33届 | ||
1981年 | 第34届 | ||
1982年 | 第35届 | ||
1983年 | 第36届 | ||
1984年 | 第37届 | ||
1985年 | 第38届 | ||
1986年 | 第39届 | ||
1987年 | 第40届 | ||
1988年 | 第41届 | ||
1989年 | 第42届 | ||
1990年 | 第43届 | ||
1991年 | 第44届 | ||
1992年 | 第45届 | ||
1993年 | 第46届 | ||
1994年 | 第47届 | ||
1995年 | 第48届 | ||
1996年 | 第49届 | ||
1997年 | 第50届 | ||
1998年 | 第51届 | ||
1999年 | 第52届 | ||
2000年 | 第53届 | ||
2001年 | 第54届 | ||
2002年 | 第55届 | ||
2003年 | 第56届 | ||
2004年 | 第57届 | ||
2005年 | 第58届 | ||
2006年 | 第59届 | ||
2007年 | 第60届 | ||
2008年 | 第61届 | ||
2009年 | 第62届 | ||
2010年 | 第63届 | ||
2011年 | 第64届 | ||
2012年 | 第65届 | ||
2013年 | 第66届 | ||
2014年 | 第67届 | ||
2015年 | 第68届 | ||
2016年 | 第69届 | ||
2017年 | 第70届 | ||
2018年 | 第71届 | ||
2019年 | 第72届 | ||
2021年 | 第74届 | ||
2022年 | 第75届 | ||
2023年 | 第76届 | ||
2024年 | 第77届 | ||
参考资料: [2] [11] [43] [48] [50] [53] |
年份 | 届次 | 导演 | 作品 |
---|---|---|---|
1946年 | 第1届 | ||
1949年 | 第3届 | ||
1951年 | 第4届 | ||
1952年 | 第5届 | ||
1955年 | 第8届 | ||
1956年 | 第9届 | ||
1957年 | 第10届 | ||
1958年 | 第11届 | ||
1959年 | 第12届 | ||
1961年 | 第14届 | ||
1965年 | 第18届 | ||
1966年 | 第19届 | ||
1967年 | 第20届 | ||
1969年 | 第22届 | ||
1970年 | 第23届 | ||
1972年 | 第25届 | ||
1975年 | 第28届 | ||
1976年 | 第29届 | ||
1978年 | 第31届 | ||
1979年 | 第32届 | ||
1982年 | 第35届 | ||
1983年 | 第36届 | ||
1984年 | 第37届 | ||
1985年 | 第38届 | ||
1986年 | 第39届 | ||
1987年 | 第40届 | ||
1988年 | 第41届 | ||
1989年 | 第42届 | ||
1990年 | 第43届 | ||
1991年 | 第44届 | ||
1992年 | 第45届 | ||
1993年 | 第46届 | ||
1994年 | 第47届 | ||
1995年 | 第48届 | ||
1996年 | 第49届 | ||
1997年 | 第50届 | ||
1998年 | 第51届 | ||
1999年 | 第52届 | ||
2000年 | 第53届 | ||
2001年 | 第54届 | ||
2002年 | 第55届 | ||
2003年 | 第56届 | ||
2004年 | 第57届 | ||
2005年 | 第58届 | ||
2006年 | 第59届 | ||
2007年 | 第60届 | ||
2008年 | 第61届 | ||
2009年 | 第62届 | ||
2010年 | 第63届 | ||
2011年 | 第64届 | ||
2012年 | 第65届 | ||
2013年 | 第66届 | ||
2014年 | 第67届 | ||
2015年 | 第68届 | ||
2016年 | 第69届 | ||
2017年 | 第70届 | ||
2018年 | 第71届 | ||
2019年 | 第72届 | ||
2021年 | 第74届 | ||
2022年 | 第75届 | ||
2023年 | 第76届 | ||
2024年 | 第77届 | ||
参考资料: [12] [43] |
年份 | 届次 | 最佳男演员奖 | 最佳女演员奖 |
---|---|---|---|
1946年 | 第1届 | ||
1949年 | 第3届 | 爱德华·罗宾逊《陌生人之屋》 | |
1951年 | 第4届 | ||
1952年 | 第5届 | ||
1955年 | 第8届 | ||
- | |||
- | |||
- | |||
- | |||
- | |||
1956年 | 第9届 | 空缺 | |
1957年 | 第10届 | ||
1958年 | 第11届 | ||
1959年 | 第12届 | ||
1960年 | 第13届 | 空缺 | |
1961年 | 第14届 | ||
1962年 | 第15届 | ||
- | |||
- | |||
1963年 | 第16届 | ||
1964年 | 第17届 | ||
1965年 | 第18届 | ||
1966年 | 第19届 | ||
1967年 | 第20届 | 奥戴德·科特勒《一个男孩的三天》 | |
1969年 | 第22届 | ||
1970年 | 第23届 | ||
1971年 | 第24届 | ||
1972年 | 第25届 | ||
1973年 | 第26届 | ||
1974年 | 第27届 | ||
1975年 | 第28届 | 瓦莱丽·佩莱恩《列尼传》 | |
1976年 | 第29届 | 何塞·路易斯·戈麦兹《巴斯瓜尔厄一家》 | 玛丽·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儿?》 |
1977年 | 第30届 | 莫妮克·梅居尔《摄影师马丁》 | |
1978年 | 第31届 | ||
1979年 | 第32届 | ||
1980年 | 第33届 | ||
1981年 | 第34届 | ||
1982年 | 第35届 | ||
1983年 | 第36届 | ||
1984年 | 第37届 | ||
1985年 | 第38届 | ||
1986年 | 第39届 | ||
1987年 | 第40届 | ||
1988年 | 第41届 | ||
1989年 | 第42届 | ||
1990年 | 第43届 | ||
1991年 | 第44届 | ||
1992年 | 第45届 | ||
1993年 | 第46届 | ||
1994年 | 第47届 | ||
1995年 | 第48届 | ||
1996年 | 第49届 | ||
1997年 | 第50届 | ||
1998年 | 第51届 | ||
1999年 | 第52届 | ||
2000年 | 第53届 | ||
2001年 | 第54届 | ||
2002年 | 第55届 | ||
2003年 | 第56届 | ||
2004年 | 第57届 | ||
2005年 | 第58届 | ||
2006年 | 第59届 | ||
- | |||
2007年 | 第60届 | ||
2008年 | 第61届 | ||
2009年 | 第62届 | ||
2010年 | 第63届 | ||
2011年 | 第64届 | ||
2012年 | 第65届 | ||
2013年 | 第66届 | ||
2014年 | 第67届 | ||
2015年 | 第68届 | ||
2016年 | 第69届 | ||
2017年 | 第70届 | ||
2018年 | 第71届 | ||
2019年 | 第72届 | ||
2021年 | 第74届 | ||
2022年 | 第75届 | ||
2023年 | 第76届 | ||
2024年 | 第77届 | ||
参考资料: [13-14] [43] [48] [50] [54] [96] |
美国 | 18次 |
意大利 | 12次 |
法国 | 10次 |
英国 | 8次 |
日本 | 5次 |
丹麦 | 4次 |
比利时、前苏联、瑞典、联邦德国、塞尔维亚、黑山 | 2次 |
阿尔及利亚、巴西、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伊朗、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西班牙、瑞士、土耳其、韩国 | 1次 |
参考资料: [3] |
获奖最多的导演(3次最佳导演奖、1次金棕榈奖、1次评审团大奖) | |
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最多的男演员:3人2次 | |
先后于1979年第32届凭《中国综合症》、1982年第35届凭《大失踪》两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此外还于1992年凭《拜金一族》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1年凭《奉献》获得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 |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最多的女演员:4人2次 | |
获得金棕榈奖的女导演 | |
获得短片金棕榈奖的女导演 | |
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 |
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金棕榈奖的中国导演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 | |
第一位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华人影帝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华人影后 | |
担任评审团主席的女演员/导演:12人 | |
奥莉薇·黛·哈佛兰(1965年第18届) 索菲亚·罗兰(1966年第19届) 米歇尔·摩根(1971年第24届) 英格丽·褒曼(1973年第26届) 让娜·莫罗(1975年第28届&1995年第48届) 弗朗索瓦丝·萨冈(1979年第32届) 伊莎贝尔·阿佳妮(1997年第50届) 丽芙·乌曼(2001年第54届) 伊莎贝尔·于佩尔(2009年第62届) 简·坎皮恩(2014年第67届) 凯特·布兰切特(2018年第71届) | |
最年轻的影帝/影后 | |
唯一获得金棕榈奖的纪录片 | |
第一位获得金马车奖的华人导演 | |
第一位获得荣誉金棕榈奖的女导演 | |
参考资料: [15-29] [44-45] |
年份(届次) | 获奖情况 |
---|---|
1962年(第15届) | |
1964年(第17届) | |
1975年(第28届) | |
1990年(第43届) | |
1993年(第46届) | |
1994年(第47届) | |
1995年(第48届) | |
1997年(第50届) | |
1999年(第52届) | |
2000年(第53届) | |
2001年(第54届) | |
2004年(第57届) | 特别大奖:巩俐 |
2005年(第58届) | |
2006年(第59届) | |
2009年(第62届) | 特别大奖:杨紫琼 |
2013年(第66届) | |
2015年(第68届) | |
2017年(第70届) | |
2021年(第74届) | |
2022年(第75届) | |
2023年(第77届) | 跃动她影奖:杨紫琼 [51] |
2024年(第78届) | 一种关注大奖:管虎《狗阵》 [83] |
参考资料: [10] [31] |
年份 | 入围 |
1959年 | |
1960年 | |
1962年 | |
1963年 | |
1975年 | |
1982年 | 岑范执导《阿Q正传》入围第35届戛纳电影节,成为首部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大陆电影。 [84] |
1988年 | |
1990年 | 张艺谋凭借《菊豆》入围戛纳主竞赛。 [84] |
1991年 | |
1993年 | |
1994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
1997年 |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
2004年 | |
2005年 | |
2006年 | 《颐和园》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3年 | |
2015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3年 | |
2024年 | |
参考资料: [32-33] |
主竞赛单元 | |
评审团主席 | 2006年(第59届):王家卫 |
评审团成员 | 1997年(第50届):巩俐 1998年(第51届):陈凯歌 2001年(第54届):杨德昌 2002年(第55届):杨紫琼 2003年(第56届):姜文 2004年(第57届):徐克 2005年(第58届):吴宇森 2006年(第59届):章子怡 2007年(第60届):张曼玉 2009年(第62届):舒淇 2013年(第66届):李安 2014年(第67届):贾樟柯 2017年(第70届):范冰冰 2018年(第71届):张震 |
一种关注单元 | |
评审团成员 | 2013年(第66届):章子怡 |
短片单元 | |
评审团主席 | 2005年(第58届):杨德昌 2007年(第60届):贾樟柯 2008年(第61届):侯孝贤 |
评审团成员 | 2009年(第62届):章子怡 |
电影基石单元 | |
评审团主席 | 2007年(第60届):贾樟柯 2008年(第61届):侯孝贤 |
评审团成员 | 2009年(第62届):章子怡 |
参考资料: [34-41] |
80 年代初,放置金棕榈奖章的底座逐渐由圆形变为金字塔形,并于 1984 年正式变为金字塔形。1992 年,Thierry de Bourqueney 重新设计了金棕榈奖章及其底座,并镶嵌有手工切割的水晶。 [95]
作为戛纳国际电影节无可争议的标志,最新的金棕榈奖由卡罗琳-舍费尔(Caroline Scheufele)于1998年在时任电影节主席皮埃尔-维奥(Pierre Viot)的邀请下重新设计。 [42]
201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70周年,瑞士珠宝品牌萧邦创作了一座带钻石的奢华版金棕榈奖。全新的金棕榈奖上点缀的钻石原料来自经责任珠宝委员会(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认证的供应商,镶嵌在标志性的棕榈叶上,映衬着纤巧精致的叶柄,绽放出灼灼光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圣杯焕发出全新华彩,成为所有电影人的心之所向。 [95]
金棕榈奖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级珠宝创作匠心的具现。叶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棕榈叶由118克经“公平采矿”认证的18K黄金打造而成,置于水晶底座之上。五位工匠大师需花费不下40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手工雕琢,打造出这座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 [95]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作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具有强大的专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场盛况被媒体符号化处理后能够迅速传播至全球,受众更愿意接触与之相关的娱乐内容。 [77]
在电影节的所有奖项中,金棕榈奖被认为是电影行业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是电影质量的保证。戛纳电影节奖励的效果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衡量的,它可以让电影制作人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获奖者可以凭借这个奖项获得国际声誉,收获成千上万的观众。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十三部电影(几乎是两部金棕榈奖中的一部)在法国的观影人数突破了百万大关。其中,《恐惧的代价》以700万的观影人次成为迄今为止获得最大成功的金棕榈奖。除此之外,在影院取得巨大成功的获奖影片是《现代启示录》(450万)、《低俗小说》(290万)、《钢琴课》(270万)、《使命》(250万)和《华氏9/11》(240万)。 [79]
入选戛纳电影节对电影来说意义重大,可提升其在市场上的价值和推广效果,被视为等同于获得法国军团荣誉勋章,许多发行商会利用“戛纳效应”选择在电影节放映当天上映电影。 [78]
2017年,首度送片参赛的Netflix招致电影界的极度反感。影片《玉子》放映时遭遇大量观众的嘘声,以及评审团主席阿莫多瓦和法国各大院线的老总的抗议,根据法国相关电影法规限定,一部作品的银幕放映与网络在线播出之间,至少要留出36个月的空间,以保护院线利益。戛纳电影节中途,福茂便表态,从2018年开始,参赛片必须严守“进法国院线”的标准,不让《玉子》的情况重演。但这也意味着,如果Netflix愿意妥协,接受“必须进法国院线”的要求,那这部参赛片再想要在Netflix的法国平台上线,便要等待至少三年,于是决定退出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直至2023年,福茂透露Netflix仍未有重返戛纳电影节的计划。 [71]
2018年5月12日,凯特·布兰切特、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萨尔玛·海耶克等数十名好莱坞明星在戛纳电影节进行红毯抗议,呼吁电影及更多行业实现男女同工同酬。82名女演员、电影制作人和制片人为要求平等和“工作场所的安全”而手挽手举行了示威游行。电影节的着装规范通常被指责为男性至上主义,女性不穿高跟鞋不能参加电影首映式,抗议者通过身穿西装和小礼服,以示对戛纳“红毯”着装规范的蔑视。队伍在通往节庆宫的楼梯半道停下了脚步,以表示女性电影人在试图到达顶峰时遇到的障碍。 [72]
2019年5月14日,法国电视新闻网称,有13284位好莱坞影人呼吁不要把这个代表终身成就的奖项颁给特别大男子主义、反移民、仇视同性恋的“污点影人”阿兰·德龙。“女性与好莱坞”组织发起人梅丽莎·西尔维斯坦认为阿兰·德龙视同性恋为反自然,且公然承认如果打女人耳光是大男子主义,那他一定是,他的儿子曾控诉父亲殴打母亲。此外,阿兰·德龙还与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有多年交情,主张“法国应该停止接纳移民”,因此“根本不配获得该荣誉”。对于这些指责,福茂表示戛纳并非是诺贝尔和平奖,奖励的是身为电影人的阿兰·德龙,与他的政治观点无关。 [73]活动当日,女演员桑德·范·罗伊在阿兰·德龙接受荣誉金棕榈奖期间的红毯仪式上,以背部“停止对女性进行暴力”的巨大刺青表达抗议,反对组委会向涉嫌暴力对待女性的阿兰·德龙颁奖。 [74]
202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杜巴利伯爵夫人》(Jeanne du Barry)引发争议。该片由约翰尼·德普领衔主演,他一度登上好莱坞黑名单。虽然此前法院判决其为“家暴男”的说法确属恶意诽谤,但美国媒体2018年英国高等法院却判了德普败诉,认为《太阳报》称其为“家暴男”并无不妥,对此,纷纷质疑戛纳为何要让“家暴男”主演的电影当开幕影片。德普的前妻记者好友伊芙·巴罗(Eve Barlow)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抵制戛纳电影节的活动,指责戛纳过去76年来一直都是性侵暴力犯的帮凶。随后《杜巴利伯爵夫人》导演兼主演的法国电影人麦温(Maïwenn),也因为涉嫌打人而被告上了法庭。 [75]
2024年,多达200名戛纳电影节工作人员对薪酬待遇不满,声称要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包括导演让-皮埃尔·达内、约翰·兰迪斯、路易·加瑞尔等在内的至少300名电影人,发出联名公开信,支持电影节工作人员。公开信由此次罢工行动背后的“银幕下面是穷鬼”组织起草,签名者还包括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参赛片《想象之光》的制片托马斯·哈基姆、摄影师阿涅丝·戈达尔等。工作人员接受采访说,拿着低廉的工资,常常临时加班且没有加班费。此外,面向影视娱乐产业从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计划,也因种种原因将电影节工作人员排除在外,让他们感到十分的不公和不安。 [76]
2023年起法国影坛爆发出一系列争议极大的性丑闻事件,从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再到多位知名导演,都遭到了多位女性的实名指控。 [76]
2024年,电影节主办方宣布在一种关注单元开幕式上,放映女演员朱迪丝·戈德雷什的短片作品《我也是》(Moi aussi),影片说的正是她年轻时遭到伯努瓦·雅克和雅克·杜瓦隆两位知名导演性侵害的痛苦记忆。戛纳电影节官方表示,希望能通过放映该片,“为这些证人证言发声”。 [76]
法国媒体和网络上出现本届戛纳电影节举办期间,会有更多爆炸性的性丑闻曝光出来,有更多电影圈重磅人物成为指控对象的传言。《费加罗报》发表题为《#MeToo:戛纳电影节前,电影业惊出一身冷汗》的调查文章,透露电影节期间,会有多达十几位法国著名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将受到公开指控,但文中并未具体点出是哪几位,于是,外界不禁纷纷猜测。对此,戛纳电影节主席艾瑞丝·诺布洛赫(Iris Knobloch)表示自己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如果确实有人在电影节举办期间被公开指控犯有性暴力罪行,会确保在与包括当事人在内的各方协商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定,并呼吁各界关注戛纳电影节本身,关注电影本身。 [76]
另一方面,法国电影局——法国国家电影和动画中心(CNC)——掌门人多米尼克·布通纳(Dominique Boutonnat被指控性侵自己的教子,虽未开庭,但不少民众认为在开庭审判之前,应暂时退居二线。朱迪丝·戈德雷什赴法国国会演讲时公开表示,“必须有一个身家清白、无可指责的人来领导电影局,因为这个行业早已病入膏肓。”当地时间5月12日下午,要求罢免布通纳的请愿书在法国电影圈中流传几小时内便获得500多人签名。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