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左(Zuo Liang,1957年9月3日-2001年5月1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市,籍贯江苏南通 [1-3],中国内地男导演、作家、编剧 [11]。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父亲为范荣康,原名梁达,母亲为谌容,弟弟为梁天,妹妹为梁欢。 [3]
1977年,梁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5]。1980年,获第一届青春文学奖 [24]。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 [6]。1986年,创作的相声《虎口遐想》登上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8年12月31日,参与创作的相声《特大新闻》在元旦文艺晚会播出。1990年,创作讽刺相声《小偷公司》。1991年,创作了相声《着急》 [6];1992年,创作相声《美丽畅想曲》 [8]。1993年7月1日,由梁左担任总编剧和总文学师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首播,该剧是中国首部情景喜剧 [10];同年,创作的喜剧《海马歌舞厅》播出 [5]。1994年,自编自导了情景喜剧《临时家庭》 [11]。1995年,与姜昆共同创作了相声剧《明春曲》。1997年,梁左在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新72家房客》中担任总编剧 [9]。1998年,参与编剧了情景喜剧《中国餐馆》 [12];同年,根据池莉的同名小说改编了家庭剧《太阳出世》 [13]。1999年,担任编剧的电视电影《心想事成》播出,该剧由梁天执导。2000年,在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一手托两家》中担任编剧 [14];同年8月1日,参与编剧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播出 [15]。2001年,担任编剧的喜剧《美好生活》播出 [16]。2002年5月,梁左生前策划的电视剧《有人爱没人疼》完成拍摄 [17]。
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 [4]。
- 身 高
- 167 cm [23]
- 毕业院校
- 北京大学
- 职 业
- 作家、编剧
- 主要成就
- 1980年第一届青春文学奖 [24]
- 籍 贯
- 江苏南通 [1] [3]
- 性 别
- 男
早年经历
播报编辑
1957年9月3日出生于北京的梁左,在上小学时就开始发表文章,诗、歌词、大鼓、快板等众多题材都写过。1976年,中学毕业后于北京平谷县农村插队,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成了短篇小说悼婆乐《太平庄旧事》。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5],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危主拘榆在多颂体试嘱赠种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1980年,获第一届青春文学奖 [24]。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国家教育部任职。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 [6]想击体腿乘霸蒸阿拜故备。
演艺经历
播报编辑
相声创作
1986年,面临事业瓶颈的姜昆,来找梁左母亲谌容求教,遇到了梁左,也看到了他刚写的小说《虎口遐想》,在姜昆的劝说下,梁左把小说改编成了同名相声,由姜昆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 [5]。
1988年12月31日,与姜昆联合创作的相声《特大新闻》在中央电视台《难忘1988》元旦文艺晚会播出 [6];同年,与姜昆一同创作了相声《电梯奇遇》 [7]。1989年,与姜昆合作,创作了相声《捕风捉影》,并由姜昆与唐杰忠在198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 [6]。
1991年,创作了相声《着急》,由姜昆与唐杰忠在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 [6];同年,梁左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 [6]。1992年,与姜昆联合创作了相声《美丽畅想曲》,由姜昆与唐杰忠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 [8]。
编剧创作
1997年,梁左在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新72家房客》中担任总编剧 [9]。1998年,参与编剧了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中国餐馆》 [12];同年,根据池莉的同名小说改编了家庭剧《太阳出世》 [13]。
个人生活
播报编辑
家庭
梁左的父亲范荣康(原名梁达),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01年4月25日去世。母亲谌容(原名谌德容),作家,《人到中年》是其代表作。弟弟梁天是喜剧演员。妹妹梁欢是一名编剧。梁左的女儿叫梁青儿,曾在美国留学,读英国文学 [5]。
去世
2001年5月19日,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仅44岁。法医鉴定他是当天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去世的 [4];5月21日,亲友在其家中设立灵堂,供各界追思缅怀;5月26日上午10时,梁左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 [13]。
代表作品
播报编辑
相声作品
时间 | 名称 | 表演者 |
---|---|---|
1995年 | 《明春曲》 | 姜昆、赵世忠、戴志诚等 |
1993年 | 《大船》(央视春晚未通过) | 姜昆 |
1992年 | 《美丽畅想曲》 | 姜昆、唐杰忠 |
1991年 | 《着急》 | 牛群、冯巩 |
1990年 | 《小偷公司》 | 姜昆、唐杰忠 |
《学唱歌》 | ||
1989年 | 《捕风捉影》 | |
1988年 | 《电梯奇遇》 | |
《特大新闻》 | ||
1987年 | 《虎口遐想》 | |
- | 《家庭喜剧》 | 姜昆、唐杰忠 |
- | 《老人话时代》 | |
- | 《自我选择》 | |
- | 《家庭怪事》 | |
- | 《是我不是我》 | 姜昆、戴志诚 |
- | 《天仙配》 | 姜昆、李文华 |
- | 《学说话》 | 姜昆 |
- | 《大美人》 | |
- | 《老人与时代》 | |
- | 《合家欢》 | 姜昆、戴志诚 |
- | 《聚会》 | - |
- | 《明天的相声》 | - |
- | 《火葬指标》 | - |
- | 《处长上台》 | - |
- | 《老鼠的研究》 | - |
- | 《戏话秧歌节》 | - |
(以上参考资料 [18])
影视作品
时间 | 名称 | 担任职务 |
---|---|---|
2002年 | 有人爱没人疼 | 策划 |
2000年 | 闲人马大姐 | 总编剧 |
称心如意 | 编剧 | |
一手托两家 | 总编剧 | |
美好生活 | 编剧 | |
1999年 | 心想事成(电视电影) | 编剧 |
1998年 | 太阳出世 | 编剧 |
中国餐馆 | 编剧 | |
1997年 | 新72家房客 | 总编剧 |
1995年 | 起步停车 | 编剧 |
1994年 | 临时家庭 | 编剧、导演 |
1993年 | 我爱我家 | 编剧、文学师 |
海马歌舞厅 | 编剧 | |
- | 不谈爱情 | 编剧 |
- | 经过上海 | 编剧 |
- | 马大姐和邻居们 | 总编剧 |
- | 低头不见抬头见 | 文学艺术指导 |
(以上参考资料 [18])
创作小说
《中学时代的朋友》 | 《虎口遐想》 | 《决战前夕》 |
《大荒山纪实》 | 《老虎吃驴》 | 《余崇礼当模特》 |
《家庭宪章》 | 《特大新闻》 | 《家庭会议》 |
《灭鼠记》 | 《北京来信了》 | 《关于女孩的卡拉OK》 |
《纹纹的故事》 | 《侦破爱情》 | 《生死搏斗——仿惊险小说》 |
《太平庄旧事》 | 《义务劳动》 | 《二姨》 |
(注:梁左生前创作小说均未出版,2002年由王朔将其遗作整理、编辑并起名《笑忘书》出版) [18-20]
创作随笔
《庐结西郊》 | 《也曾清纯》 | 《就这几位大腕儿》 | 《话说相声》 | 《人是名人,事是大事》 |
(以上参考资料 [18])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艺术类(除影视、音乐) | ||||||
|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梁左的作品最大特点就是融戏剧于文学之中,雅俗共赏 [21]。(相声演员姜昆评)
梁左的相声语言采取地道的北京话和触及当代人们痛痒的接地气的的语言词汇。心理揭示方面的表述大量借鉴小说的“意识流”和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笑料语言运用方面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点。它没有相声那些程式和框框,运用得更加自然和谐、如鱼得水,没有生搬硬套,完全来自生活,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7]。(《曲艺》评)
梁左总是把沉重的事儿用玩笑的口气说出来,他站在一个平民的立场上,这种平民的立场表现在,他所讲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平民老百姓的故事或旧社会的市井故事。他在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时候加进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文化含量。正是这种文化含量使这些司空见惯的平民的生活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梁左的作品让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5]。(作家刘震云评)
轶事趣闻
播报编辑
梁左和作家王朔、刘震云等人关系较好,王朔一叫梁左参加饭局,他就会拿出中国文人的趣味,扭捏半天,质问“为什么不是三天前就请我?”直到王朔发火说:“反正我们都在这儿,你爱来不来。”然后梁左5分钟内就到了,他总在饭后说“受用是谈不上的”。但是在他们的观察中,梁左其实非常喜爱这类饭局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