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永不消逝的电波
- 外文名
- The Eternal Wave
- 类 型
- 剧情,战争
- 出品公司
- 八一电影制片厂 [12]
- 制片地区
- 中国大陆
- 拍摄地点
- 北京、上海
- 导 演
- 王苹 [18]
- 编 剧
- 林金 [18]
- 制片人
- 陶申 [2]
- 片 长
- 110 分钟
- 上映时间
- 1958年1月1日 [18]
- 票 房
- 43.5 万美元 [20](截至2024年6月23日)
- 对白语言
- 普通话
- 色 彩
- 黑白 [1]
- imdb编码
- tt0352008 [21]
- 主要奖项
-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荣誉 [16]
剧情简介
播报编辑
1939年,正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被人民所迫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示抗战的蒋介石政府,向日本侵略者暗送秋波,企图出卖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不仅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同时还要不断地及时地揭露与制止蒋介石反共投降派的阴谋活动。党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了久经考验的长征老干部、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在敌人心脏里,搞与延安通讯联络的工作。为了掩护李侠,上海地下党派纺织工共产党员何兰芬与李侠假扮夫妻。当她看到李侠的工作条件是那样艰苦,了解到电台斗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时,她决心为革命工作献身。同时,她对李侠也产生了爱情。半年后,领导上批准他们结婚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占据了上海租界,斗争更加艰苦。日寇特务逮捕了李侠、何兰芬。在审讯中,李侠坚贞不屈,而一同被捕的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未受刑就把他所知道的在上海的全部国民党电台告诉了敌人,当了汉奸。李侠经受了酷刑的考验,只字没有向敌人招供,敌人没办法,又怀疑他是重庆派来的人,把他监禁了半年之后,释放了他。充当日本特务的姚苇,误认为李侠是重庆某个大人物的商业电夜赠促驼台人员,想拉李侠下水,给国民党一位在上海和日本谈判投降条件的“要人”搞电台。李侠摸清了姚苇的底后,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对党的忠诚,决定深入虎穴巧取敌人头等重要情报。敌人知道上了李侠的当,深夜来逮捕,但李侠已离家隐蔽起来了。1949年春,上海一片白色恐怖,几年来一直坚持在上海地下电台斗争的李侠,已是“无线电修理工人”了。姚苇从一个日伪特务又变成国民党特务了,当他在测向器中听到了李侠的电报讯号时,他又活动起来,要顺着这讯号声寻找李侠。渡江战役前夕,敌人在上海疯狂搜捕。重要情报——敌人的江防计划和敌人某炮兵部队起义的时间和信号,必须在24小时内发出,李侠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主动要求执行这个重要任务。他正发这两份电报的时候,遇到了分区停电,他知道敌人可能来,于是命令他的战友——拳体捆妻子何兰芬带上儿子转移。当姚苇顺着李侠电台讯号包围了他的时候,他已完成了任务,他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烈士虽然牺牲了,但电波是永远不消逝的,烈士的精神永敬重禁阀判影踏跨充鸦炒存 [17]备微驼拜甩。
演职员表
播报编辑
演员表
职员表
特技 | 何如 |
伴奏 | 中央乐团交响乐队 |
指挥 | |
合唱指挥 | 秋里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2]
角色介绍
播报编辑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1] [3-6]
音乐原声
播报编辑
幕后花絮
播报编辑
- 孙道临在体验生活期间,仅用一个月就学会了发报,所以在拍摄时导演特意给他发电报的手拍特写镜头 [6]。
- 在拍摄“义卖公演”时,摄制组每天工作14个小时,用三个晚上拍成了这场大型群众场面。导演王苹带病指挥,三个晚上没有休息,在拍最后几个镜头时她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来,但还坚持用手势指挥拍摄。有1500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很多人穿的是自家保存的旧式服装,有的妇女特地去理发馆做了1939年的发式 [3]。
- 片中使用的发报机是由涂作潮制作的,他是李白烈士的战友兼无线电老师,当年李白使用的发报机就是由他制作的。但影片完成后,他谢绝了把剧组在片头把他的名字列为顾问,也不同意列出道具制作者的名字 [9]。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获奖时间 | 颁奖方 | 奖项 | 获奖对象 | 结果 |
---|---|---|---|---|
1978年 | 南斯拉夫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国际电影节 | 最佳女演员 | 袁霞 [10] | 获奖 |
2022年 | 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 百年百部优质电影 | 《永不消逝的电波》 | 获奖 [16] |
幕后制作
播报编辑
演员选择
对于王苹挑选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当时都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
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天然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
女主角的扮演者袁霞在出演该片前只演过一部电影《激战前夜》,而且在那部影片中表现平平。很多人认为她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八一厂的某位领导甚至表示如果由袁霞来演,他就不在拍摄同意书上签字。王苹向那位领导解释,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是最适合扮演何兰芬的人;另外,袁霞的八一厂的演员,八一厂拍的戏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演员。最终,她说服了领导。因为袁霞有一上镜头就紧张的毛病,所以王苹便帮助她分析人物,反复排练,使她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角色中 [6]。
角色塑造
在上海拍李侠以湘绣庄写字先生身份出场的戏时,孙道临把角色当成单纯的“生意人”来演,强调了角色的世故圆滑。后来到北京拍摄内景时,他采访了一些从事过地下工作的老同志。他们特别提醒孙道临,当时一些反映地下斗争的影片把地下工作者塑造得平庸卑微,其实地下工作者虽然会以不同社会职业做掩护,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脱离他们正派、诚实的本色。听了这些话,孙道临意识到自己当初只强调人物“装啥像啥”,却冲淡了人物平凡朴素的真实面貌。所以,在后面的拍摄中,他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本质 [8]。
另外,在人物形体动作方面,孙道临一开始只想把人物处理得沉稳温和,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带入了人物的语调动作中,思索时还会不自觉地显出忧郁的神色。在排练时,经合作者们提醒,他领悟到李侠是个老红军,语调和动作会有鲜明的军人气质,到上海后虽然进行了伪装,但和自己同志在一起应该还会流露出军人姿态。在拍李侠与何兰芬相处的戏时,孙道临就有意识地让语调和形体动作与人物在延安时的形象相呼应 [8]。
化妆造型
王苹和化妆师颜碧君、梁玉英解放前都在上海住过,所以他们一起制定了人物的服装发式。因为何兰芬是工人出身,即使穿上贵妇人的衣饰也掩盖不住她朴实的内心,所以化妆师就给何兰芬做了比较呆板的发式。地下党员白小姐是上海城市里的小姐,打扮应该洋气,他们给她设计了一个披肩。柳尼娜是日本特务,打扮花哨,所以给她设计了拉链在后面的裤子 [6]。
扮演地下党领导的邢吉山头发很厚,当时一般人认为厚头发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型的,但拍片时八一厂没有定型水、软发剂之类的造型工具,颜碧君就自己想出了个土办法。她用肥皂把演员的头发腻在一起,又用特制的橡皮头套把他的前额做成秃顶状,后面的头发背过去,再加上一副金边眼镜,邢吉田就有了知识分子的模样。拍摄时正是夏天,邢吉田戴着头套一个劲儿出汗,头套不一会儿就开胶翘起,颜碧君便举着一个电风扇跟着演员,演员走到哪儿风扇就吹到哪儿 [6]。
台词争论
在拍摄过程中,该片的两句台词曾引起八一厂内部争论,甚至被印成简报通报全厂。李侠将计就计利用敌人电台的计行被延安批准后,他把好消息告诉何兰芬,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原剧本中何兰芬的台词表达了她对计划能否成功的担忧——“你太冒险了,如果计划失败”“你的胆子太大了”。有的人认为台词太消极,是在打退堂鼓,何兰芬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人物,不能说这么丧气的话,这是对英雄形象的歪曲。王苹认为何兰芬出于妻子对丈夫的担心,说这两句台词合情合理,夫妻之间不可能天天板起面孔讲大道理。争论以王苹失败告终,她不得不把台词修改为:“我们也要警惕啊,敌人还是很狡猾的。 [6]”
4K修复版
2021年10月6日,该片以4K彩色修复版的形式再次公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成项目修复团队,把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耗时7个多月对原片超过16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该片亦成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 [13]。
影片评价
播报编辑
大众评分
网站 | 评分 | 参评人数 | 统计截止日期 |
豆瓣 | 8.1/10 | 16514 | 2024/9/17 [22] |
专业评价
剧作上的省略使该片情节发展迅速且充满张力,但关键的时候却又把观众的胃口吊足。剪辑上很有创意,在上海和延安之间通过电波来回呼应的一组镜头蒙太奇的组接,构思相当的精妙。孙道临在塑造高大全角色时不忘加入生活化的片段,极大地增加了李侠这个人物的丰富性。而王心刚的表演颇具诙谐效果,让人们对于这个糊涂的反派有了复杂的情感认知 [11]。(网易娱乐评)
该片是许多优秀的同类型影片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它的新颖体现在主题思想、刻画人物和选择事件等方面。影片在刻画李侠这个人物时脱出了同类影片的通病。不去过多渲染地下工作者的神出鬼没,而是用十分朴素的笔触画出一个忠心耿耿、临危不惧的共产党员的坚强性格。李侠的形象亲切、平凡而又使人敬仰。整个影片贯穿着一条非常明显的红线——只要有一颗为党、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人民忠贞赤诚的红,在任何狡诈多端的敌人面前,在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下都能胜利完成任务。英雄人物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人人可以学习的 [4]。(《电影艺术》评)
该片虽有曲折的故事、紧张的悬念,却又努力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从影片与文学剧本比较可以看出,导演力求使影片的调子更自然、含蓄、深沉,因而不追求表面效果而力求使人物和主题更具有深度。许多镜头处理证明了导演的努力。一些可以处理为“惊险场面”的戏,导演都没有用特殊角度去渲染其神秘性,也没有用加速节奏的方法去制造紧张气氛,从而避免某些热闹的戏掩盖了人物的性格。导演运用一切电影手段去细致地表现了李侠如何对待战友,如何对待敌人,如何对待党的事业,从这些主要方面去表现李侠的高贵品质 [5]。(《人民电影》评)
影片争议
播报编辑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维权部发文,谴责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所发布的宣传海报没有标示“编剧林金”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侵害了编剧的署名权,要求相关方立即停止散布错误海报,恢复编剧署名,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14]。
参考资料
- 1《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1905电影网 [引用日期2018-08-14]
- 2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05电影网/2018)片头字幕00:01-02:03.1905电影网 [引用日期2018-08-28]
- 3耕时.《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拍外景[J].大众电影,1958(13):21-22
- 4羽山. 简评“永不消逝的电波”[J]. 电影艺术, 1958(12):56-57.
- 5马德波.“他就是李侠”——评《永不消逝的电波》[J].人民电影,1978(1):16-19
- 6宋昭.妈妈的一生——王苹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114-127
- 7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56
- 8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合编.这边风景:共产党人银幕形象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4
- 9王晓蕾.“永不消逝电波”的幕后人涂作潮[J]《炎黄春秋》 , 1998 (2) :35-37
- 10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81.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98
- 11《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开父辈记忆的一把钥匙.网易 [引用日期2014-06-22]
- 12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闪亮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央视新闻 [引用日期2021-09-22]
- 13首部!4K超高清彩色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国庆档公映.央视新闻 [引用日期2021-09-28]
- 14编剧集体抗议,《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改了.环球时报 [引用日期2021-10-10]
- 15他是谁?他们又是谁?——《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考.澎湃新闻 [引用日期2021-10-14]
- 16从《风云儿女》到《长津湖》 “百年百部优质电影”获得金扬花奖.中国网 [引用日期2022-01-05]
- 17王功璐,王天竞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 故事片·舞台艺术片 1949.10-1976.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06.2001.06
- 18永不消逝的电波The Eternal Wave(1958).1905电影网 [引用日期2024-03-27]
- 19电波从未消逝 信仰铸就永恒(我心中的红色经典).人民网 [引用日期2024-06-23]
- 20票房明细.Mtime时光网 [引用日期2024-06-23]
- 21Yong bu xiao shi de dian bo (1958).IMDb [引用日期2024-06-23]
- 22永不消逝的电波 (豆瓣).豆瓣网 [引用日期2024-09-17]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