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也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是作品视觉艺术形式,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各类大气模拟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的缩写,通常用于指代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传统上,电影通过光化学过程记录在赛璐珞胶片上,然后通过电影放映机放映到大屏幕上。当代电影在制作、发行和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是完全数字化的,而以光化学形式录制的电影传统上包括类似的光学配乐(口语、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图形记录,这些声音伴随图像运行沿着电影的一部分专门为它保留,而不是投影)。
电影是文物的具体创建文化。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教育——或灌输——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一种普遍的交流能力。有些电影已经成为通过采用风靡全球的景点配音或字幕来翻译对话成其他语言。 [1-2]
- 中文名
- 电影
- 外文名
- Movie(美式)或 Film(英式)
- 类 型
- 现代科技与艺术
- 艺术别称
- 第七艺术
- 从技术角度:电影是基于视觉暂留原理, [28]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现代电影还广泛涉及数字技术,如数字拍摄、数字特效制作、数字放映等,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
- 从文化角度: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通过电影可以了解和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社会文化,引导着观众的思想和行为。
- 从商业角度:电影是一种商业产品,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从电影的制作、发行到放映,涉及到众多的商业环节和市场因素。电影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销售版权、周边产品开发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商业回报。电影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从传播角度:电影是一种强大的传播媒介,能够将信息、故事、情感等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给大量观众。它通过电影院、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区、不同年 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够欣赏到电影作品。电影的传播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可以传递社会价值观、引发社会讨论,对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电影以其独特的技术手段、艺术魅力、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传播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4-16]
(19 世纪末 - 20 世纪初)
- 电影诞生:1895 年 12 月 28 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的 “印度沙龙” 内,向公众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启。
(20 世纪初 - 1927 年)
- 发展初期:电影诞生后迅速传播,早期电影以简单的记录场景和活动为主。1902 年,乔治・梅里爱拍摄了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他开创了许多电影特效技术,如停机再拍、叠印等,使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和幻想元素。
- 好莱坞崛起:1910 年后,美国好莱坞逐渐成为电影制作的中心。D・W・格里菲斯在 1915 年推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 年又推出《党同伐异》,他通过创造性地运用镜头语言,如特写、远景、平行蒙太奇等,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叙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 欧洲艺术电影:同一时期,欧洲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流派,如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以独特的场景设计、扭曲的角色形象和奇幻的情节,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还有苏联的蒙太奇学派,谢尔盖・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蒙太奇手法,将镜头组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内涵。
(1927 年 - 1945 年)
- 技术突破:1927 年,美国电影《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观众不仅能看到画面,还能听到声音,这使电影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 类型丰富:20 世纪 30-40 年代,电影类型日益丰富,歌舞片、西部片、黑帮片、悬疑片等纷纷涌现。如歌舞片《四十二街》、西部片《关山飞渡》、黑帮片《疤面人》等都成为了经典之作。
(1945 年 - 20 世纪 60 年代)
- 色彩应用:1935 年,美国拍摄出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但彩色电影的广泛应用是在二战后。彩色技术的成熟使电影在视觉上更加绚丽多彩,如 1954 年的《七对佳偶》、1961 年的《西区故事》等,以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 艺术探索: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兴起,代表作品有《偷自行车的人》,以真实、质朴的镜头语言反映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问题。法国新浪潮运动也在 50 年代末兴起,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击》等作品,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作自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和拍摄手法。
(20 世纪 60 年代 - 21 世纪初)
- 好莱坞大片时代:20 世纪 70 年代,好莱坞进入大片时代,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等作品,以宏大的场面、精彩的特效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吸引了全球观众,开创了电影的商业新纪元。
- 多元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影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在 80 年代崛起,推出了《红高粱》《黄土地》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影片;日本的黑泽明、宫崎骏等电影大师也创作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如《罗生门》《千与千寻》;韩国电影在 90 年代后迅速发展,奉俊昊的《杀人回忆》等作品展现了韩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21 世纪初至 今)
- 技术革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制作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摄像机、电脑特效、3D 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中。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以震撼的 3D 视觉效果和精彩的故事,成为数字电影的经典之作,引领了电影技术的新潮流。
- 平台拓展: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电影带来了新的传播平台和创作方式。网络电影、流媒体平台原创电影等新兴形式不断涌现,如 Netflix 等流媒体平台制作了大量高质量的原创电影,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样的观影选择,也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5] [7-13]
- 蒙太奇理论
- 核心观点:强调镜头之间的组接和剪辑技巧,通过不同镜头的组合可以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效果,产生新的意义和情感。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段落,通过快速剪辑不同景别的镜头,展现出革命力量的不可阻挡和沙皇军队的残暴。 [19]
- 长镜头理论
- 代表人物:安德烈・巴赞。
- 核心观点:主张通过长镜头和深焦摄影来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减少剪辑对观众注意力的干扰,让观众能够更自然、更真实地感受电影中的世界,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像让・吕克・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就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展现出人物的真实状态和环境氛围。 [22]
-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 代表人物:雅克・拉康等。
- 核心观点: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电影研究,关注电影观众的心理机制,认为观影过程类似于一种梦幻状态,观众在观影时会产生认同、窥视等心理活动。如希区柯克的《后窗》,观众通过主角的视角窥视邻居的生活,引发自身的窥视欲望和心理反应。 [23]
-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 代表人物:劳拉・穆尔维等。
- 核心观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角色的地位以及电影制作中的性别权力关系等问题,指出传统电影中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男性凝视。例如在一些好莱坞经典电影中,女性往往被塑造成等待拯救的花瓶形象,这体现了男性主导的电影叙事对女性的物化。 [21]
- 文化研究电影理论
- 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等。
- 数字电影理论
- 代表人物:列夫・曼诺维奇等。
- 核心观点:主要研究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包括数字影像的特点、数字特效的应用、网络电影的发展等。像《阿凡达》就是数字电影的典型代表,其通过先进的数字特效技术创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潘多拉星球,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20]
科幻电影,奇幻电影,动作电影,动画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冒险片,传记片,喜剧电影,犯罪片,记录电影,戏剧电影,家庭电影,黑色电影,历史片,音乐电影,歌舞片,爱情片,短片,体育电影,惊悚片,战争片,西部片。
愚套项网络电影:仅在网络视频平台上映的电影。
电视电请企影只键才灶:仅在电才牛寻视荧屏上映的电影。
棕戒颈录像电影:仅以录像带、良旬篮DVD骗签罪、VCD地蜜等方式发行的电影。
- G级(GENERAL AUDIENCES) [26]:普通级,适合所有年龄段,无裸体、性爱、吸毒场面,基本无暴力场面。
- PG级(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辅导级,建议在父母陪伴下观看,有让儿童不适画面,基本无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恐怖和暴力场景适度。
- PG - 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须父母陪同观看,一般无裸体镜头,有时有吸毒镜头和粗俗语言。
- R级(RESTRICTED Under 17):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须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包含较多性爱、暴力、吸毒、血腥场面和粗俗语言。
- NC - 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岁及以下观众禁止观看,为成人影片,有清晰性爱场面、大量吸毒或暴力镜头及粗俗语言。 [18]
- U级:适合所有人观看。
- PG级:在父母的引导和规范下观看。
- 12A级: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观看(针对电影院上映的电影)。
- 12级: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观看(针对所有发布的视频)。
- 15级:适合15岁以上观众观看。
- 18级:只适合成人观看。
- R18级:只适合成人在被许可的场合观看。 [18]
- 第Ⅰ级:核准对任何年龄的人上映。
- 第ⅡA级:儿童不宜,内容和处理手法不适合儿童观看,可能有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家长指导。
-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内容不适合成分程度较ⅡA级强烈,有粗卑用语及性相关主语词,可含蓄描述性行为及出现裸体,有中度暴力及恐怖内容。
- 第Ⅲ级:核准对年满18岁以上的人上映。 [18]
- 普遍级:一般观众皆可观赏。
- 保护级:未满六岁儿童不得观赏,六岁以上未满十二岁儿童须父母、师长或成年亲友陪伴辅导观赏。
- 辅导十二级:未满十二岁儿童不得观赏。
- 辅导十五级:未满十五岁之人不得观赏。
- 限制级:未满十八岁之人不得观赏。 [18]
- 一般:没有任何限制。
- PG - 12:12岁以下的人要有家长陪同才可观看剧情包含性、暴力、恐怖、以及儿童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的电影。
- R - 15:15岁以下禁止入场,剧情包含比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集团排挤、以及青少年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的电影。
- R - 18:18岁以下禁止入场,剧情包含比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青少年可能会模仿的不良行为、鼓励使用毒品的表现、反社会行为的电影。 [18]
- 摄影技术
- 拍摄角度:通过改变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如仰拍、俯拍、平拍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氛围。
- 运动摄影: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方式,能够使画面更具动感和表现力,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故事的叙述效果。
- 灯光技术
- 照明设备:常用的有聚光灯、柔光灯、散光等,不同的灯光设备可以产生不同的光线效果,如硬光、软光等。
- 布光方法:包括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等,通过合理布置各种光线,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场景氛围、突出画面的重点和层次。
- 录音技术
- 同期录音:在拍摄现场直接录制演员的台词和环境声音,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声音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 后期配音:在影片后期制作阶段,由演员或专业配音人员为影片中的角色重新录制台词,以弥补同期录音中存在的问题或为了达到特殊的音效效果。 [17]
- 剪辑技术
- 线性剪辑:传统的剪辑方式,通过对胶片或磁带进行物理剪辑和拼接来完成影片的编辑。
- 非线性剪辑: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剪辑,剪辑师可以在时间轴上自由地排列和组合素材,进行删除、插入、复制、移动等操作,大大提高了剪辑的效率和灵活性。
- 特效技术
- 光学特效:通过光学原理和设备,如投影仪、反射镜、遮罩等,在拍摄过程中直接产生特效效果,如叠影、倒影、慢动作等。
- 调色技术
- 色彩校正:对拍摄素材的色彩进行调整和校正,使其符合影片的整体风格和色调要求,保证画面色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风格化调色:根据影片的主题和情感需求,对画面进行风格化的调色处理,如营造复古色调、冷色调、暖色调等,以增强影片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7]
- 胶片放映:将电影胶片安装在放映机上,通过灯光照射和快门控制,将胶片上的图像逐帧投射到银幕上,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
- 数字放映:采用数字电影放映机,将数字电影文件通过解码和投影技术,投射到银幕上,具有画面清晰、色彩鲜艳、稳定性高、易于传输和保存等优点。
- 3D 放映:利用人眼的双目视差原理,通过特殊的拍摄和放映技术,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立体感和身临其境的效果,常见的有偏振光 3D、主动快门式 3D 等技术。 [17]
- 国际电影奖
- 奥斯卡金像奖:世界著名电影奖项,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 [25]每年评选一次,涵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多个重要奖项,是全球电影行业关注度极高的奖项之一,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金棕榈奖是其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最佳影片,该奖项以其艺术性和创新性的评选标准而闻名,能够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往往在电影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 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注重影片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许多具有深刻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影片在此获奖。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金狮奖是其最高奖项,在电影界具有重要地位,以鼓励艺术创新和实验性电影而著称,不少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的影片在此崭露头角。
- 国内电影奖
- 中国金鸡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大陆最权威、最专业的电影奖之一,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每年评选一次,注重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涵盖了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对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美国金球奖:美国重要的电影奖项之一,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主办,金球奖分为电影类和电视类,电影类奖项在好莱坞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视为奥斯卡金像奖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其评选标准相对较为多元化,兼顾了商业和艺术的因素。
- 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是英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由英国电影学院主办,每年评选一次,涵盖了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的奖项,对英国和国际电影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评选注重影片的艺术质量和技术水平。
- 综合性电影奖
- 前面提到的奥斯卡金像奖、金鸡奖等都属于综合性电影奖,这类奖项涵盖了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美术、音乐等多个领域,对一部电影的整体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能够获得综合性电影奖的影片通常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
- 专业性电影奖
- 美国音效剪辑师协会奖:专注于电影音效剪辑领域的专业奖项,旨在表彰在电影音效剪辑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专业人士,该奖项对于推动电影音效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奖:主要颁发给在电影摄影方面表现卓越的摄影师,该奖项的评选注重摄影师在光线运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和艺术创造力,能够获得该奖项是对电影摄影师专业水平的高度认可。
- 专业评审类电影奖
- 如法国凯撒奖,由法国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团进行评选,包括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等,凯撒奖被认为是法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能够获得该奖项是对电影专业品质的高度认可,对法国电影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 观众投票类电影奖
- 人民选择奖:人民选择奖的特点是由观众通过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他们喜爱的电影、演员等,该奖项反映了观众的喜好和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具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对于电影的商业推广和演员的人气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B 类国际电影节:同样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侧重于特定的电影类型、题材或特定地区的电影作品展示与交流。相比 A 类电影节,规模和影响力稍小,但在特定领域或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专业性,如专注于奇幻电影的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等。
- C 类国际电影节:一般是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地电影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而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节,通常以展示本国或本地区的电影作品为主,也会邀请一些国际影片参展,如孟买国际电影节等。
- D 类国际电影节:以促进青少年电影发展为主要目的,通常聚焦于儿童片、青少年题材影片等,注重对年轻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如上海国际电影节 “国际学生短片大赛” 单元等。
- 综合性电影节:涵盖各种类型、题材和风格的电影作品,全面展示全球电影艺术的多元性,对电影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奖项设置,如上述提到的戛纳、威尼斯、柏林等 A 类电影节以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等都属于综合性电影节。
- 专业性电影节:专注于某一特定类型的电影,如科幻电影节、恐怖电影节、动画电影节等。这类电影节通常会围绕特定类型电影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举办相关的展映、论坛和奖项评选活动,如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在独立电影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 行业性电影节:主要面向电影行业内部,如戛纳电影节中的 “导演双周”“影评人周” 等单元,以及一些以促进电影交易、项目合作为主要目的的电影节,如香港国际影视展等,为电影制作、发行、投资等专业人士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 民族文化主题电影节:以弘扬和展示某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为主题,通过电影作品展现该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色,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经常展映反映亚太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电影作品。
- 社会问题主题电影节:聚焦于特定的社会问题,如环保、人权、战争与和平等,通过电影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法国的 “真实电影节”,很多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
- 特定历史时期主题电影节:以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背景或主题,展映反映该时期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的电影作品,如一些纪念二战胜利的专题电影节等。
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地方性的电影节,可能因特定的目的或地域特色而举办,如一些城市的社区电影节等,这些电影节虽然规模较小,但也为当地的电影文化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