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老店
- 外文名
- Peking Duck Restaurant
- 类 型
- 剧情
- 出品公司
- 电影是南海影业公司、上海天马影业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制片地区
- 中国大陆
- 导 演
- 古榕
- 编 剧
- 古榕
- 制片人
- 苏忠义
- 片 长
- 136 分钟
- 上映时间
- 1990年
- 对白语言
- 汉语普通话
- 色 彩
- 彩色
一个年舟章轻的电影女编导踏着祖先们的足迹回到故乡,寻根访祖,在危渗朵碑地旬牌残夜抹存的祖坟前,她从守墓老人田顺那里听到了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
杨明全掌柜为他新盘下的德聚全烤鸭店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只要把德聚全的旧字号倒一个字儿,叫“全聚德”,必能兴盛发达。于是,北京城就有了全聚德。但杨掌柜却与德聚全的少东家华英奎结下了冤仇。
当时遍布京城的烤鸭店都是焖炉烤鸭。杨明全为独创牌号,不惜重金聘来清宫名厨孙铁杆和吴一勺。孙铁杆把清宫的鸭与烤乳猪的方法合为一体,创出香脆无比的挂炉烤鸭,一时名声传开,全聚德的买卖红火起来,但这却得罪了焖炉烤鸭师傅郑大炮。尽管杨掌柜让郑当二掌柜,但他仍耿耿于怀。堂头张八善言能干,为全聚德迎来许多富贵常客。然而,郑大炮与伙计冯贵向孙铁杆、吴一勺不断挑起争端,并挑起张八与孙、吴的矛盾。就在漏体跨店内一场内乱时,华英奎乘机串通恶少季公子大闹店堂,致使店铺损失惨重。杨明全忍无可忍,辞退郑大炮和冯贵。
杨掌柜生意场上十分艰辛,情感上也很痛苦。他的相好玉环嫂靠纳鞋底来养活残盛采禁废的丈夫,不能嫁给他。伙计田顺深深同情玉环嫂的遭奔誉主员遇,时常接济她。玉环嫂也十分喜欢这个小伙计,但田顺十分痛恨杨明全,因为要不是杨明全在一个风雪之夜逼二妞去倒水缸,二妞是不会摔死的。善良的玉环嫂为替杨明全了却二妞之死的人情重债,痛苦地应允与田顺同居。玉环嫂的丈夫不堪忍受这种生活,自尽身亡。这时玉环嫂又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这使田顺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也使杨明全怒火中烧,要废掉田顺。算命先生要他娶亲冲灾,他逼着玉环嫂嫁他为妻。身披重孝、怀抱婴儿的玉环嫂又做了新娘。
新婚之夜,黄警长突然带着华英奎、季公子等人押着郑大炮、冯贵闯进喜宴,声称郑大炮、冯贵与全聚德的伙碑采良计窝藏大烟,于是,一场悲剧爆发了:可怜的玉环嫂在乱枪中被打死,全聚德被一场大火吞没 [1-2]。
其他参演人员 | 申芳江、 陈志坚、金德山、赵光、 陶炎平、石丙春、张志彤、路亮 |
顾问 | 李兴禄、冯钦 |
艺术顾问 | |
演奏 | 中央乐团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1]
杨明全
演员陈宝国
配音-
“全聚德”的创始人。有奸、坏、损的一面,但又很精明能干,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有用人识人的胆量和独有的经商之道。他不甘做一辈子“下九流”,对伙计们“窝里斗”痛心疾首。在内心深处他既自卑又自尊,在情感上既钟情又专横。
田顺(青年)
演员赵亮
配音-
“全聚德”的伙计,憨厚、钟情、愚钝、顽滑。因为一起进店的伙伴二妞的死,他对杨明全充满了仇恨,另一方面,他对玉环嫂倾注了真情,而杨明全对玉环嫂的冷落又使他揪心。终于,爱与恨的内心冲突使他以强占玉环嫂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对杨明全的恨和对玉环嫂的爱。
华英奎
演员尤勇
配音-
德聚全烤鸭店的少东家,蛮横剽悍,是个败家子,把家业倒给了杨明全。双方说好不改字号,但杨为了风水先生的吉言,把“德聚全”的店名倒了一个个,他恨杨明全背信弃义,从此便与“全聚德”和杨明全唱对台戏。
展开全部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1-5]
- 在选男一号时,古榕最初想到的演员是张丰毅,张丰毅看过剧本后也有意合作,但此事由于剧组付不起酬金而作罢 [6]。
- 第一次执导电影的古榕为了请摄影师沈西林出山,曾经“三顾茅庐”,他的妻子徐松子还给沈西林写了恳请信,终于感动了沈 [7]。
- 原剧本中出现的寻访杨家故事的编导是男性,沈西林建议改成女性并由徐松子一人分饰玉环嫂、女编导两个角色,这个建议激发了古榕的创作灵感,他又把女编导改成玉环嫂的后代,使现实与历史有了联系 [8]。
- 在拍摄玉环嫂之死的前一天晚上,沈西林半夜两点敲开古榕的门,建议让玉环嫂穿着新娘服装死去,使之更有悲剧感。于是,古榕临时加拍了一场“闹洞房”的戏,以使玉环嫂随后能穿着新娘服装被打死 [8]。
- 在拍摄中,古榕曾在现场连续指挥了78小时,累到昏倒 [9]。
- 为了贴近角色,扮演名厨吴一勺的马恩然每天用炒勺颠沙子 [4]。
- 牛星丽为演好挂炉烤鸭的师傅,深入烤鸭店练习烤鸭技术一个多月,在拍摄中他持杆挑挂鸭子进炉的镜头没有一个重拍。在拍摄断杆出炉一场戏时,他的左臂因贴近炉膛被火烤得一片红肿,他却一声不吭 [8]。
- 杨明全吃蟋蟀的戏,原本是堂头张八的,但拍摄前,陈宝国从角色出发,认为这场戏由他来表演更合适,古榕也觉得这样可使人物更立体,于是决定这场戏换给陈宝国来演 [10]。
- 该片原名《老全聚德》,古榕觉得此片名吉利,不好乱改,直到影片停机时他才听从大家的意见改为《老店》 [11]。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备注 | |
1991年 | 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12] | 最佳男主角 | 陈宝国 | 提名 |
导演处女作奖 | 古榕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马恩然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沈西林、钱滔 | 提名 | ||
最佳录音 | 吕家进、张喆 | 获奖 | ||
第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13] | 最佳故事片 | 《老店》 | 获奖 | |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 [14] | 《老店》 | 获奖 | ||
第二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评选 [15] | 故事片优秀摄组奖 | 《老店》 | 获奖 |
创作背景
最初,南海影业决定把话剧《天下第一楼》改编成电视剧,由古榕进行改编。电视剧进行了一年多的筹备工作,但是就在准备开机时,却因为种种原因停拍了。古榕不甘心,想把剧本改拍成电影,然而话剧作者何冀平已经把电影的改编权交给银都机构。尽管如此,古榕还是大着胆子向南海影业的总经理陈光忠提出由自己重新编写剧本,另起炉灶。陈光忠不但支持他的想法,而且同意影片由古榕独立执导 [6]。
在创作中,为了区别于《天下第一楼》,古榕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用写实性手法直接写全聚德(《天下第一楼》虚构了一个烤鸭店的名字),二是写全聚德烤鸭店的创业者(《天下第一楼》写的是老掌柜之后第二代改革者),三是采用好莱坞式故事片模式——两男一女的叙事格局(《天下第一楼》主要围绕两个男人) [6]。
影片基调
古榕学生时代在南方生活,绍兴的黑白灰建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他个人爱好黑白摄影,从事影视创作后,他就希望有一天能去绍兴拍一部黑白灰为基调的彩色片。在为《老店》选外景时,他发现老北京的建筑色调及北京的天空颜色也是以黑白灰为基调。于是,他认定影片的色彩基调就是凝重压抑的黑白灰。另外,他又从民国初年的历史照片的旧黄色调中受到启发,确定影片采用带有微微棕黄色的黑白灰。他要求各创作部门,特别是摄影、服装、道具、置景在色彩上都要以生活为基础,尽量靠近凝重压抑的黑白灰基调 [16],即使是婚礼的红色、郊外的绿色也要往深重暗的色调上靠,并用黑白颜色的服装、道具去冲淡彩色效果,各种色彩的浓淡及比例都要统一在这一基调中。例如在郊外学车一场戏,洋小姐的服装就设计成黑白两色 [17]。
该片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现实主义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进行了执着的探寻和反思。在影片所展示的祖辈们辉煌的美食文化的创造与可悲的自相残杀中,可真切的看到“下九流”“五子行”们在中国文化创造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领略到他们所承受的苦难、辛酸和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 [3]。(《电影评介》评)
该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老老实实地讲了一段人生的故事,片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人类的,因而影片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该片具有独特的风格,师传、借鉴于传统戏剧风范,并使之与现代艺术的精神相融合。影片的京味意蕴深远,令人品味无穷。在人物塑造上,玉环嫂的形象较杨明全更丰满、更厚实。杨明全这个人物悲剧感不足 [18]。(导演、编剧黄宗江评)
该片达到了一种不同凡俗的境界,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很丰富,但又似乎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该片好就好在它的主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影片吸收了小说、散文的笔法,散漫、自由,没有明显的电影段落,但散漫之处又是可以串联起来,不是无形、无骨,人生的悲凉感是整个影片的骨架 [18]。(作家汪曾祺评)
该片为京味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用高雅的品位去体现俗文化是这部影片的精髓。导演的手笔大气且沉得住气,影片非常坐得住劲。该片的调子讲究,总体把握协调,黑、白、灰暗调与一些明调自然融合,把悲剧气氛衬托得十足,给人非常强烈的感受 [18]。(作家苏叔阳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