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金像奖(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一般指奥斯卡金像奖
该奖项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学院奖,也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奥斯卡是美国电影的最高奖,与艾美奖(电视类奖项)、格莱美奖(音乐类奖项)、托尼奖(戏剧类奖项)并称为美国演艺圈四大奖(EGOT)。
奥斯卡金像奖共设置22个常设奖项和3个非常设奖项,此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还设置独立于奥斯卡金像奖的3个荣誉奖项,合称为奥斯卡理事会奖。奥斯卡每年举办一届,一般于每年2月-4月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颁奖典礼,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网络直播。
每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具体颁奖时间不定,大部分集中在每年的2-4月。奥斯卡金像奖现行采用会员制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国际审计公司普华永道监督执行并核算奖票结果,全程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最终的颁奖结果需要在颁奖典礼现场打开密封信封才会公布。奥斯卡金像奖不仅反映着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时代成就,还对全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美国电影演艺圈的最高奖。 [114]
奥斯卡新增最佳特技奖9分钟前
当地时间4月9日,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将设立一个新的奖项:最佳特技奖,并将于第10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次颁发,表彰在2027年上映的电影。...详情
- 中文名
- 奥斯卡金像奖
- 外文名
- Oscars
Academy Awards - 别 名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 创办时间
- 1929年
- 创办机构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 国家地区
- 美国
- 颁奖地点
- 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
- 颁奖周期
- 一年一次
- 地 位
- 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从1929年开始,每年评选并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交由美国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评审规则由两部分组成:评审机构规则、评审奖项规则。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概说起来并不复杂,分为二级金字塔形式,最高层是学院主席评审团,下设学院分支评审团。主席评审团人员从下属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导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制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中选拨出来。除主席团主席来自电影剪辑协会外,其他成员分别从余下每个协会中分别挑出三名代表组成。主席团官员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长,任期为一年,连任不超过四任。学院的管理活动主要在学院主席所任命的执行官监督下进行。主席团成员每届任期一年,在同样职位连任不超过三届。主席团成员资格聘选的主要条件是参选人员在这一行业的贡献和声誉,和最少两名在职委员的推荐。主席团下设的分支学会评审团,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每个分支自愿参与会员达到五、六千人次,这其实才是奥斯卡影响的真正来源。
相对于奥斯卡的评审机构规则,奥斯卡的评审奖项规则可谓相当繁琐,有几十页之多。奥斯卡的年度规则尽管近些年来几乎无甚变化,但仍然还是会被准时、一丝不苟地发布到官方网站上。
规则正题包括几大部分——对参赛影片的资格条件限定、投票规则限定以及针对各类奖项的具体评选办法。
2016年1月22日,奥斯卡奖评选机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影艺学院)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此次改革措施中,最受关注的是打破奥斯卡奖投票权终身制,引入淘汰机制。根据新的改革措施,每一位新会员的投票权为期10年,如果会员在这10年间仍活跃在电影界,则可再获10年投票权,连续延长两次、即30年后就可享有终身投票权。此外,会员如在此期间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或奥斯卡奖,则直接获得终身投票权。对于影艺学院现任会员,新规同样有效。那些在过去10年内不活跃的会员将被转为“名誉会员”,失去奥斯卡投票权。另外,影艺学院的决策机构理事会也将发生改变。现有51名成员的理事会将为女性和少数族裔新增3个席位。对于那些不在理事会中的普通会员,此次改革也给他们更多参与学院管理和决策的机会。
2013年5月4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根据它即将实施的一项新规定,所有会员均有权参加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纪录短片奖最终表决,从而为会员参加影艺学院组织的所有活动提供便利。
前十五届,颁奖典礼都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进行,但后来由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颁奖只好改在剧院进行。并先后在中国大剧院(即好莱坞中国剧院)、洛杉矶神圣大礼堂、梅尔罗斯街剧院、潘太及斯剧院、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礼堂、洛杉矶音乐中心等处举行。由2002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柯达剧院成为奥斯卡第一个永久固定颁奖地点。
学院奖颁奖会每年都将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举行,在其历史上仅有四次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迟: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时的洛杉矶大水灾使颁奖典礼推迟了一周举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当时学院奖的日程安排与著名的人权运动者马丁·路德·金的葬礼发生了冲突,故颁奖典礼延期举行;第三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试图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而导致颁奖典礼推迟24小时举行;第四次是在2021年,因考虑到新冠疫情对电影制作与上映的影响,故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正式宣布推迟两个月举行 [1]。
1927年1月,美国制片公司米高梅的总经理路易斯·梅耶在家中的一次晚宴上向与会者提出了创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设想;一周后,来自电影界的36位专业人士受邀出席在洛杉矶国宾酒店举办的晚宴,一起商讨了该设想。5月11日,300位电影界人士受邀参加在洛杉矶比特摩尔酒店举行的成立晚宴,270人同意加入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2],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担任首位学院主席。
1928年,由7人组成的评奖委员会确立了会颁发12个竞争性奖项 [2]。
2009年6月,学院宣布从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影片的提名影片的数量从5部增加到10部 [5]。
2010年3月,凯瑟琳·毕格罗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女性 [6]。7月,学院宣布从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影片的数量从3部增加到5部;此外,参评最佳动画长片的作品由原本的“不少于70分钟”变为“至少40分钟” [7]。
2015年1月,为表示对对所有电影技术人员的尊重,学院宣布从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起,会在提名典礼宣布全部奖项的提名名单,一改以往不在提名典礼上宣布技术类奖项的提名名单的行为 [8]。
2019年4月,学院宣布从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外语片奖项更名为最佳国际影片奖项 [12];此外,从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的提名影片的数量从3部增加到5部,初评名单从7部增加到10部 [13],最佳国际影片初评名单从9部增加到10部。11月,学院宣布从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国际影片的获奖名单(原最佳外语片)由全部学院会员投票选出,而非以往由部分会员选出 [14]。
2020年2月,韩国出品的影片《寄生虫》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也是首部同时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15]。4月,学院宣布从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起,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响效果合并为最佳声音效果,而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名单也改由全部学院会员投票选出,而非以往由部分会员选出;此外,由于COVID-19疫情的影响,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不再要求参评影片必须在“洛杉矶商业影院进行一周放映”,在流媒体平台首映的影片也拥有参评资格 [16]。
2020年9月,奥斯卡主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针对推动多元化的重大改革措施:从今后几年开始,所有影片要获得竞争奥斯卡最大奖项“最佳影片”的资格,必须满足以下4项要求中的至少两项:
1、演员和电影主题、叙事方面(至少满足以下各·要求的至少一条,可算为满足此项)
·主角或重要配角至少有一人是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亚裔、西裔/拉丁裔、黑人/非裔美国人、土著/美国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中东/北非、夏威夷原住民或别的太平洋岛民、别的未被充分代表的种族
·至少30%的次重要演员和更小的角色来自以下至少两种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群体:女性、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或耳聋、听力弱的人
·主要的故事线、主题或叙事的核心是一个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群体:女性、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或耳聋、听力弱的人
2、创意领导和项目团队(至少满足以下各·要求的至少一条,可算为满足此项)
·这些创意领导职位和项目主管——选角导演、摄影师、配乐师、服装设计、导演、剪辑、发型师、化妆师、制片人、艺术指导、布景师、音效师、特效总监、编剧——其中有至少两人是来自未经充分代表的群体:女性、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或耳聋、听力弱的人
——其中有至少一人是来自以下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亚裔、西裔/拉丁裔、黑人/非裔美国人、土著/美国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中东/北非、夏威夷原住民或别的太平洋岛民、别的未被充分代表的种族
·别的重要位置上,剧组工作人员/团队和技术位置(不包括制作助理)至少要有6人是来自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这些位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副导演、场记、灯光师等。
·总的剧组人员构成中,必须有30%是以下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群体:女性、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或耳聋、听力弱的人
3、行业准入和机遇(满足以下全部两条各·要求,可算为满足此项)
·有偿学徒和实习机会方面,该电影的发行或注资公司有来自以下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的群体的带薪学徒或实习生,并满足以下要求:女性、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LGBTQ+群体、有感知或身体缺陷或耳聋、听力弱的人
大的主流电影公司/发行公司在大多数以下部门开设有实质性的、持续进行的带薪学徒和实习岗位,包含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群体(必须包含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制作/开发、实际制作、后期制作、音乐、视觉效果、采购、商务、发行、营销和宣传。
小的主流电影公司/发行公司或独立电影公司/发行公司至少有两个以下部门开设有实质性的、持续进行的带薪学徒和实习岗位(至少有一项包含未获得充分代表的种族):制作/开发、实际制作、后期制作、音乐、视觉效果、采购、商务、发行、营销和宣传。 [17]
2024年2月,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奥斯卡将在近二十年来首次新增奖项,加入一个认可选角导演工作的“最佳选角成就奖”(best achievement in casting)。从2026年开始颁发,即评选从2025年度的电影开始,每一届颁发的奥斯卡奖数量也因此将增加到24个。 [105]
2025年1月23日,2025年第97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揭晓 [115]。3月3日,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出炉,2024年戛纳金棕榈获奖片《阿诺拉》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肖恩·贝克)、最佳女主(米奇·麦迪森)三奖成最大赢家;阿德里安·布罗迪凭借《粗野派》二夺最佳男主角;基南·卡尔金(《真正的痛苦》)佐伊·索尔达娜(《艾米莉亚·佩雷斯》)分获最佳男女配。 [118]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1939年开始正式承认奥斯卡金像奖(Oscars)这一名称 [18],这一名称的由来来历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 1.193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Margaret Herrick)第一次看到这个奖杯时表示,这个小金人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叔叔奥斯卡,随后被记者用在了新闻稿中 [18]。根据埃曼努尔·利维得书籍《奥斯卡大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和政治》,专栏作家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当时在场,他在1934年新闻稿中首次使用“奥斯卡”这一称呼,并写到“工作人员亲切地称呼小金人为奥斯卡” [19]。
- 2.据西德尼·斯科尔斯基(Sidney Skolsky)于1975年出版的回忆录《Don’t Get Me Wrong, I Love Hollywood》,他并未认同埃曼努尔·利维的说法。他表示,由于他厌倦了使用“学院金像奖”这一势利的称呼,所以在观看一个涉及“奥斯卡”这一名称的喜剧节目后,他于1934年报道凯瑟琳·赫本获得最佳女主角时,首次使用了“奥斯卡”这一称呼,以表示对“学院金像奖”这一名称的讽刺 [19]。该份报道已被证实于1934年3月16日发出,也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官网所承认的第1份提及“奥斯卡”的报道 [20]。《时代周刊》于1939年出版的一篇文章也认同了这一说法 [19]。
- 3.
- 4.美国演员贝蒂·戴维斯表示,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因为小金人让她想起了丈夫哈蒙·奥斯卡·纳尔逊早晨下雨时的身影,于是在领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的名字“奥斯卡”,随后被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到,便流传开来 [22]。注:贝蒂·戴维斯于1935年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奖杯由美国导演、艺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森(Austin Cedric Gibbons)设计,美国雕塑家乔治·斯坦利(George Maitland Stanley)进行雕塑。学院官网表示在设计过程未使用参考模型 [18];但亦有说法为奖杯模型参考墨西哥导演、编剧、演员埃米利奥·费尔南德斯(Emilio Fernández),他是由墨西哥演员朵乐丝·德里奥(Dolores del Rio)介绍给塞德里克·吉本森的 [23]。
奖杯于2013年被正式命名为Academy Award® of Merit [19],整体高13.5英寸、重8.5磅,主体为一位双手交叉胸前、手握十字军长剑的镀金裸体男子站在五个圆环上,每一个环代表着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初的5个工作部门: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18]。
奖杯内部原由不列颠合金(93%锡+5%锑+2%铜)制成 [24],后于2016年改用纯铜制成。具体制备过程为:首先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奥斯卡金像奖杯的蜡制模具,并在其表面外敷陶瓷,接着在1600°F下进行烧制,融化掉蜡,留下一个空的陶瓷模具,然后1800°F以上的温度下将纯铜加热到液态并浇铸在模具中,经过打磨和抛光后,采用电镀工艺将24K金箔覆盖在其表面 [25]。雕像底座是由实心纯铜,外敷黑镍制成 [24]。制备50个奥斯卡金像奖杯的时长一般为3个月 [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金属短缺,奥斯卡金像奖杯曾用彩绘石膏制作三年,战争结束后,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属塑像换回 [18]。
相关规定
1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1个奥斯卡金像奖杯,如果1项奖有两人或多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每人1个奥斯卡金像奖杯 [18]。
195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布奥斯卡奖杯的所有权规定,要求1950年之后颁发的所有奖杯仅可以1美元的价格回售给学院,除此之外,不得进行买卖或抵押,如果获奖者拒绝同意这一规定,学院将保留奖杯 [26]。
自2010年起,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结束后的庆祝派对上均设有刻名处,所有获奖者均可选择在奖杯上刻上自己的姓名 [27]。
奥斯卡青少年奖
青少年奖的奖杯是一个缩小版的大概7英寸高的奥斯卡小金人。 这个荣誉奖最早是在1935年颁给了当时6岁的秀兰·邓波儿。 这个奖项有间断的持续颁发了25年,一直到1961年,12岁的海莉·米尔斯因在《小福星》中的表演成为最后一个获得此奖的演员。
凡获奖者,均可得到一条金像项链,送给自己的亲人。这项链上面镌刻着该亲人的名字,项链悬着一枚有3.5公分长的奥斯卡金像。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设置时间 |
---|---|---|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 制片人 | 1929年 |
最佳导演(Best Directing) | 导演 | - |
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男主角 | 1929年 |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女主角 | 1929年 |
最佳男配角(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男配角 | - |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女配角 | - |
最佳原创剧本(Best Writing(Original Screenplay)) | 故事构思者、编剧 | 1929年 |
最佳改编剧本(Best Writing(Adapted Screenplay)) | 编剧 | 1929年 |
最佳摄影(Best Cinematography) | 摄影指导 | 1929年 |
最佳剪辑(Best Film Editing) | 剪辑指导 | - |
最佳声音效果(Best Sound) | 音效剪辑师、音响效果设计师 | 2021年 |
最佳视觉效果(Best Visual Effects) | 视觉效果设计师 | -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Best Makeup and Hairstyling) | 化妆师、发型师 | - |
最佳服装设计(Best Costume Design) | 服装设计师 | - |
最佳艺术指导(Best Production Design) | 艺术指导、布景师 | 1929年 |
最佳原创配乐(Best Music(Original Score))1 | 配乐师 | - |
最佳原创歌曲(Best Music(Original Song))1 | 作词者、作曲者 | - |
最佳原创音乐剧(Best Music(Original Musical))1 | - | - |
最佳动画长片(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 - | - |
最佳动画短片(Best Short Film(Animated)) | - | - |
最佳真人短片(Best Short Film(Live Action)) | - | - |
最佳纪录长片(Best Documentary(Feature) | - | - |
最佳纪录短片(Best Documentary(Short Subject)) | - | - |
最佳国际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 - | - |
奥斯卡理事会奖(Governors Awards)2 | ||
奥斯卡荣誉奖(Academy Honorary Award) | - | 1929年 |
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 - | 1938年 |
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 - | 1957年 |
注1:此3奖均为非常设奖项,但一般情况下最佳原创配乐与最佳原创歌曲历届均为设置。 注2:奥斯卡理事会奖自2009年11月起不再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颁发,单独设置颁奖典礼。 | ||
参考资料: [16] [28] |
颁奖时间 | 名称 | 颁奖时间 | 名称 |
---|---|---|---|
1929年5月16日 | 1930年4月3日 | ||
1931年11月5日 | 1932年11月10日 | ||
1933年11月18日 | 1934年3月16日 | ||
1935年2月27日 | 1936年3月5日 | ||
1937年3月4日 | 1938年3月10日 | ||
1939年2月23日 | 1940年2月29日 | ||
1941年2月27日 | 1942年2月26日 | ||
1943年3月4日 | 1944年3月2日 | ||
1945年3月15日 | 1946年3月7日 | ||
1947年3月13日 | 1948年3月20日 | ||
1949年3月24日 | 1950年3月23日 | ||
1951年3月29日 | 1952年3月20日 | ||
1953年3月19日 | 1954年3月25日 | ||
1955年3月30日 | 1956年3月21日 | ||
1957年3月27日 | 1958年3月26日 | ||
1959年4月6日 | 1960年4月4日 | ||
1961年4月17日 | 1962年4月9日 | ||
1963年4月8日 | 1964年4月13日 | ||
1965年4月5日 | 1966年4月18日 | ||
1967年4月10日 | 1968年4月10日 | ||
1969年4月14日 | 1970年4月7日 | ||
1971年4月15日 | 1972年4月10日 | ||
1973年3月27日 | 1974年4月2日 | ||
1975年4月9日 | 1976年3月29日 | ||
1977年3月28日 | 1978年7月3日 | ||
1979年4月9日 | 1980年4月14日 | ||
1981年3月31日 | 1982年3月29日 | ||
1983年4月11日 | 1984年4月9日 | ||
1985年3月25日 | 1986年3月24日 | ||
1987年3月30日 | 1988年3月16日 | ||
1989年3月29日 | 1990年3月26日 | ||
1991年3月25日 | 1992年3月30日 | ||
1993年3月29日 | 1994年3月21日 | ||
1995年3月27日 | 1996年3月25日 | ||
1997年3月24日 | 1998年3月23日 | ||
1999年3月21日 | 2000年3月26日 | ||
2001年3月25日 | 2002年3月24日 | ||
2003年3月23日 | 2004年3月1日 | ||
2005年2月27日 | 2006年3月5日 | ||
2007年2月25日 | 2008年2月24日 | ||
2009年2月22日 | 2010年3月7日 | ||
2011年2月27日 | 2012年2月27日 | ||
2013年2月25日 | 2014年3月2日 | ||
2015年2月23日 | 2016年2月28日 | ||
2017年2月26日 | 2018年3月4日 | ||
2019年2月24日 | 2020年2月9日 | ||
2021年4月25日 |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 | 2022年3月28日 | |
2023年3月12日 | 2024年3月10日 | 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 [104] | |
2025年3月2日 | |||
参考资料: [110] | |||
注:以上颁奖时间均为美国时间,统计截至2024年。 |
奖项名称 | 时间及届次 | 获奖方 | 结果 | 国家/地区 |
---|---|---|---|---|
最佳影片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13年第85届 | 提名 | 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美国 | ||
2021年第93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2023年第9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导演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06年第75届 | 获奖 | 美国、加拿大 | ||
2013年第85届 | 获奖 | 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美国 | ||
2021年第93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2023年第9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女主角 | 2023年第9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男配角 | 1985年第57届 | 获奖 | 英国 | |
2023年第9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女配角 | 2023年第95届 | 提名 | 美国 | |
最佳原创剧本 | 2023年第9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改编剧本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21年第9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1939年第11届 | 提名 | 美国 | |
1941年第13届 | 提名 | 美国 | ||
1943年第16届 | 提名 | 美国 | ||
1944年第16届 | 提名 | 美国 | ||
提名 | 美国 | |||
1956年第28届 | 获奖 | 美国 | ||
1964年第36届 | 获奖 | 美国 | ||
1967年第39届 | 提名 | 美国 | ||
彩色片最佳摄影 | 1959年第31届 | 提名 | 美国 | |
最佳摄影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1976年第48届 | 提名 | 美国 | ||
1994年第66届 | 提名 | 中国 | ||
1996年第68届 | 提名 | 中国大陆、法国 | ||
2001年第73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2005年第77届 | 提名 | 中国 | ||
2014年第86届 | 提名 | 中国 | ||
最佳剪辑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21年第9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最佳视觉效果 | 1993年第65届 | 获奖 | 美国 | |
最佳服装设计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07年第79届 | 提名 | 中国 | ||
2014年第86届 | 提名 | 中国 | ||
最佳艺术指导 | 2001年第73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最佳原创配乐 | 2001年第73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最佳原创歌曲 | 1988年第60届 | 获奖 | 意大利、法国、中国大陆、英国 | |
2001年第73届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最佳动画短片 | 2011年第81届 | 获奖 | 澳大利亚、英国 | |
2019年第91届 | 获奖 | 美国 | ||
提名 | 中国大陆、美国 | |||
2020年第92届 | 提名 | 中国大陆、美国 | ||
最佳真人短片 | 2017年第87届 | 胡伟《酥油灯》 | 提名 | 中国大陆、法国 |
最佳纪录长片 | 2019年第91届 | 获奖 | 美国 | |
提名 | 美国 | |||
最佳纪录短片 | 1997年第69届 | 获奖 | 美国 | |
1999年第71届 | 提名 | 加拿大 | ||
2007年第79届 | 获奖 | 中国、美国 | ||
2010年第82届 | 马修·欧尼尔、乔恩·阿尔珀特 《中国的非自然灾害:四川的眼泪》 | 提名 | 中国、美国 | |
2011年第83届 | 提名 | 美国 | ||
最佳国际影片 (原最佳外语片) | 1991年第63届 | 提名 | 中国大陆 | |
1992年第64届 | 提名 | 中国香港 | ||
1994年第66届 | 提名 | 中国 | ||
1994年第66届 | 提名 | 中国台湾 | ||
1995年第67届 | 提名 | 中国台湾 | ||
2001年第73届 | 获奖 | 中国台湾 | ||
2003年第75届 | 提名 | 中国大陆 | ||
2021年第93届 | 提名 | 中国 | ||
终身成就奖 | 2017年第89届 | 成龙 [103] | 获奖 | 中国香港 |
注1:国家地区: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为参评国家/地区;其余奖项为相关影片制片国家/地区,若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任意2地联合制片,为简洁起见,仅列中国。 注2:以上“历届回顾-华语获奖”具体收录规则为:①大中华区参与制作的影片且影片对白51%为华语,该影片获得的所有奖项均予收录;②大中华区参与制作的影片且影片对白51%为非华语,且获奖者为华人,方予收录,若获奖者非华人,则不予收录;③大中华区未参与制作的影片获奖,且获奖者为华人,也予以收录。 | ||||
参考资料: [29-50] [68] |
年份 | 中国大陆 | 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 |
---|---|---|---|
2024年 | |||
2023年 | |||
2022年 | |||
2021年 | |||
2020年 | |||
2019年 | |||
2018年 | |||
2017年 | |||
2016年 | |||
2015年 | |||
2014年 | |||
2013年 | |||
2012年 | |||
2011年 | |||
2010年 | |||
2009年 | |||
2008年 | |||
2007年 | |||
2006年 | |||
2005年 | |||
2004年 | |||
2003年 | |||
2002年 | |||
2001年 | -- | ||
2000年 | |||
1999年 | |||
1998年 | |||
1995年 | |||
1994年 | |||
1993年 | |||
1992年 | - | ||
1991年 | |||
1990年 | |||
1989年 | |||
1988年 | - | ||
1987年 | - | ||
1986年 | - | ||
1984年 | |||
1983年 | - | ||
1979年 | - | ||
注:1.年份指选送报名的年份。 2.部分年份因年代久远无从考究,故上表为不完全统计。 参考资料: [70-96] [111-113] [116] |
部门 | 入选时间 | 名单 |
---|---|---|
高管(Executives) | 2018年 | |
制片人(Producers) | 2006年 | |
2017年 | ||
导演(Directors) | 2012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编剧(Writers)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演员(Actors) | 1995年 | |
2005年 | ||
2008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2年 | ||
摄影(Cinematographers) | 2016年 | |
2017年 | ||
声音效果(Sound) | 2017年 | |
短片与动画(Short Films and Feature Animation) | 2016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纪录片(Documentary) | 2013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注:学院从2004年起才公布每年新邀会员名单,故上表为不完全统计。 参考资料: [51-67] [97] |
获奖最多的影片 | |
11项奖 | |
10项奖 | |
9项奖 | |
8项奖 | |
7项奖 | |
获奖最多的外语片 | |
4项奖 | |
提名最多的影片 | |
14项提名 | |
13项提名 | |
12项提名 | |
11项提名 | |
提名最多的外语片 | |
10项提名 | |
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的影片 | |
提名≥6且全中的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的动画影片 | |
提名最佳影片的超级英雄影片 | |
获奖最多次的个人 | |
华特·迪士尼(63提26中) | 个人获奖共26次,包括12个卡通奖和长、短记录片及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
单届获奖最多的个人 | |
华特·迪士尼(4中) | 1954年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1954年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 1954年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1954年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 |
奉俊昊(4中) |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
获得最佳导演最多次的导演 | |
约翰·福特(4中) | |
提名最佳导演最多次的导演 | |
威廉·惠勒(12提3中) | |
获得最佳男主角最多次的演员 | |
丹尼尔·戴-刘易斯(3中) | |
获得最佳女主角最多次的演员 | |
凯瑟琳·赫本(4中) | |
提名表演类奖项最多次的男演员 | |
杰克·尼科尔森(12提3中) | 最佳男主角(8提2中): 最佳男配角(4提1中): |
提名表演类奖项最多次的女演员 | |
梅丽尔·斯特里普(21提3中) | 最佳女主角(17提2中): 最佳女配角(4提1中): |
凯瑟琳·赫本(12提4中) | 最佳女主角(12提4中): |
贝蒂·戴维斯(11提2中) | 最佳女主角(11提2中): |
杰拉丹·佩姬(8提1中) | 最佳女主角(4提1中): 最佳女配角(4提0中): |
提名剧本类奖项最多次的编剧 | |
伍迪·艾伦(16提3中) | 最佳原创剧本(16提3中): |
连续获得多次同一奖项的电影人 | |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连续3年,最佳摄影) | |
约翰·福特(连续2年,最佳导演) | |
约瑟夫·L·曼凯维奇(连续2年,最佳导演) |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连续2年,最佳导演) | |
斯宾塞·屈塞(连续2年,最佳男主角) | |
汤姆·汉克斯(连续2年,最佳男主角) | |
最年轻的获奖者 | |
秀兰·邓波儿(7岁) | 1935年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特别奖 |
最年长的获奖者 | |
埃里·瓦拉赫(95岁) | 2010年第2届奥斯卡理事会奖:奥斯卡荣誉奖 |
玛琳·奥哈拉(94岁) | 2014年第6届奥斯卡理事会奖:奥斯卡荣誉奖 |
西西莉·泰森(94岁) | 2018年第10届奥斯卡理事会奖:奥斯卡荣誉奖 |
最年长的最佳男主角 | |
安东尼·霍普金斯(83岁) | |
最年长的最佳男配角 |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83岁) | |
最年轻的提名者 | |
贾斯汀·亨利(9岁) | |
奎文赞妮·瓦利斯(10岁) | |
凭借处女作获得最佳导演的导演 | |
同一年度凭届两部影片提名最佳导演的导演 | |
提名最佳导演的女性 | |
提名最佳导演的亚裔女性 | |
提名表演类奖项最多次、唯一一位两次提名最佳女主角的黑人女演员 | |
维奥拉·戴维斯(4提1中) | 最佳女主角(2提0中): 最佳女配角(2提1中): |
唯一一位获得表演类奖项与词曲类奖项的个人 | |
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76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 [109] |
第一位获表演奖项的非裔1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女配角的西裔 | |
第一位获表演奖项的亚裔 | |
第一位获奖时已出柜的性少数人士 | |
第一位因非英语片获表演奖项的演员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的女性 | |
第一位获得最佳男主角的非裔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女主角的非裔 | |
第一个获得最佳女配角的有色人种同性恋女性 | |
第一位获得最佳女主角的亚裔 | |
注1:以肤色划分人种含有歧视色彩,故上表采用中性词汇:亚裔、非裔、拉丁裔。 注2:上表年龄计算统一采用“颁奖年-出生年”的方式计算。 |
树立权威
奥斯卡权威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它这一方面依赖于其本身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和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奥斯卡举办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间组织形式,对官方一直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192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被置于金融寡头摩根集团和企业财阀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时电影工业在美国也开始崭露头角,两大财团竭力企图在各方面控制好莱坞八大影片公司,华纳和福克斯两家电影公司曾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提出诉讼,皆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两大财团也通过白宫作为总代理名正言顺地表达了自己对学院奖的关注,在第四届学院奖,不仅送来了会务费,而且副总统还亲临会场。此举虽说是财团控制下的白宫为满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学院不一定领情,但在壮大学院声势和树立学院威信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又曾有过两位总统亲临奥斯卡颁奖现场,第13届(1941年)罗斯福总统和第39届(1986年)里根总统,但里根总统光临现场和当年罗斯福总统的出席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罗斯福的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则是来看望老朋友的。
顺势而行
奥斯卡虽说是站在电影流行艺术的风口浪尖,但却极少标新立异,大部分时候都选择顺势而行,特别在特殊年代,这一倾向就尤为明显。二战期间的第15届奥斯卡(1942年)把六项大奖授予了应时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越战争的开火,国内反战情绪日渐增高,第51届(1978年)奥斯卡把五项大奖授予了反越战题材片《猎鹿人》,这还引发了国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率领古巴、东欧等国代表团退出电影节。又如《阿甘正传》,它曾横扫第67届(1994年)奥斯卡,获13项提名(最后获六项大奖),《阿甘正传》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最后要提出的是,奥斯卡的“顺势而行”仅针对影片的题材而言,对于影片的艺术要求,并未降低评判标准,以上所提几部影片,在题材上可圈可点,而且在艺术水准上,亦属佼佼者。
争议
评定优秀影片时,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何去何从?这也是奥斯卡历年引起的最大争议之一。通常情况下,奥斯卡评委对此采取折中手段,选取的影片一般既“艺术”又“商业”,两者达到最佳结合点,既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卖乖之嫌。但也有绕不开的年份,偏偏出现极端“艺术”却也是极端“票房毒药”的影片,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评委往往的选择是放弃。上世纪全美经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凯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届奥斯卡时,学院对评奖规则还未进行改革,采取的是资深影评人评选制,专家们折服于《公民凯恩》高超的电影技巧,给予了9项提名,但影片上映以来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绩和在公众中冷清的反应,让评委们在最终评定时感到颇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奖给予了它的对手《青山翠谷》,《公民凯恩》仅获一项最佳编剧奖。
悬疑
1940年,从第十三届(1940年,应为第十二届)开始,获奖名单将采用密封方法,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不拆开它之前,任何人都无权知道结果。这一做法无疑是奥斯卡的点睛之笔,之后成为国际诸多电影节的借鉴典范。
奥斯卡犹如一潭深水,浪花飞溅之下是涌动的暗流。奥斯卡被推到举世瞩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软硬件”和谐匹配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那就是——利益。据内行人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000万美元。而且,影片获奖后,对演员的回报也相当丰厚,不仅身价攀升,能得到实质性的物质回报,本人甚至还可以凭借奥斯卡的权威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几乎每年都要押宝于某部电影,为其耗费巨大的广告投资。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好莱坞的两份定期刊物《联合演出日报》和《好莱坞报道》成为了各大制片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它们买断其中的多页版面刊登电影广告。除此而外,各大制片公司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的电视广告上也得花大笔费用。时日,互联网也成为了他们进行影片宣传竞争的主要手段。
制片公司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宣传影片主要是要在公众中扩大影响,争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获奖,仅靠舆论影响力是不够的,因为,奥斯卡奖项的选票是牢牢攥在学院评委的手里的。制片公司要想稳操最后胜券,必须采用“非常手段”。在奥斯卡评委团里抢占评委席成了各大制片公司屡试不爽、颇有成效的一个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