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和東南亞 七十年恩怨情仇
www.creaders.net | 2019-10-26 萬維讀者網
萬維讀者網(Creaders.net)江夏編譯報道:堪培拉獨立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戰略家”網站(The Strategist)發表墨爾本大學“亞洲連環”(Asialink)高級顧問、澳洲國立大學“戰略及防務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格林里斯(Donald Greenlees)的文章說,從1954年4月印尼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到1967年10月印尼單方面與中國斷交,兩國從蘇加諾總統時期的實際盟友,變成了另一個總統蘇哈托時期的宿敵。
印尼的東南亞鄰國,也面臨着不同程度的類似難題。他們的國際和國內事務都出現了動盪——這是亞洲大陸1949年出現一個統一的由共產黨控制的中國,而北京決心在發展中國家發揮影響力的直接後果。

李克強(左5)與東盟10國首腦合影
在冷戰期間大國競爭的形勢下,北京當局和有關國家華裔人口的危險關係,往往成為當地共產黨叛亂的支撐力量。脆弱的、受到意識形態分化的當事國政壇,受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關係的制約。
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着中美關係緩和,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北京宣布放棄與外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以及反美、反蘇“第三世界”等有爭議的外交政策。鄧小平實行經濟實用主義並與美國建交,為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礎。
總之,70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始終憂喜參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北京幫助泰國和印尼度過難關。2000年代初期,江澤民、胡錦濤當政時強調尊重東盟成員國主權,簽署友好合作條約,開始談判南海行為準則。
中國也因不同的歷史、文化、國家利益等因素,捲入了和東盟國家形形色色的衝突。當然問題並非都是中國造成的。北京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贏得外交勝利後不久,當時的外交部長唐家璇就對1998年5月印尼的排華暴亂,發出了強烈批評。
但中國常犯的錯誤是手伸得太長。2009年北京單方面宣布擁有南中國海80%的主權,即成為東南亞近些年來面臨的最大戰略問題。北京在南中國海建立軍事基地,正穩步獲得向東南亞海上航道投射軍力的能力。這成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東南亞的群島國家認為,控制水道是國家凝聚力和主權觀念的固有本質。
在這些背景下,習近平的中共建政70周年大閱兵對中國或許是一種驕傲,但對東南亞鄰國來說顯然引人焦慮。人們不免會問,中國是否真的能夠本着“善意”,就該地區的行為準則展開談判。如馬來西亞就對維吾爾族和回族穆斯林受到壓迫,以及中國測量船定期闖入吉隆坡視為領海的的水域心懷不滿。
中國是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5880億美元。習近平承諾在“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與東南亞國家和平共處,互惠互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北京貿易及投資拉動基礎上。
但在整個亞洲地區,各國政府都在防範過度依賴中國的市場和資金。他們即使簽署了北京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基建項目,也會邀請其他國家參與主要投資來分攤風險。例如,印度正在印尼最西端蘇門答臘亞齊省的薩邦(Sabang)建設深水港。印度媒體稱,這將使新德里作為制衡力量廣泛介入東南亞。
印尼學者說,這是向北京表示,“我們彼此需要”。關鍵問題是,中國和該地區能否達成諒解,避免重蹈衝突的歷史覆轍。北京希望“逐步調整和重建”地區秩序。而東南亞各國現在不可避免地必須與更強大的中國相處。他們非常珍視主權,但也看重繁榮的中國商機。北京必須承認,既要照顧南方鄰國的利益,也在牟取自己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