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培养修身齐家治国的古代大学教育 |
送交者: 仰望星空 2012年01月24日06:01:4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在中国古人看来,德乃立身立国之本,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德行的培养。在《教孩子 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一文中,笔者曾提到古代孩童要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德行,即“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显而易见,孝悌、仁爱、 恭谨与诚信是孩童必须学习并应具有的品德。
GA_googleFillSlot("DJYwww_articles_commentary_below-header"); 孩童到了十五、六岁(也有其他说法),学习成绩好的,就要进入大学学习正心、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即要使 自己成为一个有着深厚道德涵养的人,然后应用修身的道理来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治理国家、天下。 最早大学——璧雍 根 据史料,古代最早的大学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西周天子灭商后,迁居关中,在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建都。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了一所园囿,用于教 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大学”——璧雍。学满9年后“知类通达”,“谓之大成”,就可以毕业出师了。 璧雍的开学典礼非常隆 重,天子亲自带领百官到场主持,少年们行敬师之礼,以表学习的诚意和决心。在随后的数年中,学生们在这里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六艺起 源于夏代,西周时已日臻完善,成为官学的基本科目。“礼”教授政治伦理,规范德行;“乐”是综合艺术科目,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和“御”是军事训 练,主要为射箭和驾车;“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包括语文和算术。 不难看出,“六艺”内容一方面包括如何培养道德品行,一方面要学习知 识技能。是以汉代著名学者郑玄认为,古代学校所学为德和道。这里的“道”就是知识技能。他在注《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时说:“德行,内外之 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因为璧雍是为了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自然受到了天子的重视。周天子时常亲临督学执教,并在这里举行仪礼,接 待诸侯外宾。此外,天子还定期举行比赛,表彰和选拔武士。可以说,对于西周王朝来讲,璧雍不仅是大学院,也是文化中心、外交舞台和陆军学院。 西 周时期,除了天子在中央所设的璧雍,各诸侯国也都设立了类似的学府,建筑形式三面环水,称为“泮宫”。当时在璧雍和泮宫学习的基本是公、卿、大夫的子弟。 东 周之后,“礼崩乐坏”,教育也由官府流入民间,“私学”由孔子开始兴盛。孔子革新了六艺教学,开创了因材施教、一对一的深度教学方式。孔子著名的七十二弟 子影响极大。 汉代之“太学”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 时开始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德行好、学问好的人担任教授,称为“博士”,同时招收学生(包括平民子弟),随教授学习,称为 “博士弟子”。而此后的璧雍,则主要作为太学中的一个建筑和礼仪场所而存在。 太学的课程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 经典为主,重点培养国家文化精英。此时德和道依旧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 以《礼记》中的《大学》(后世被单独列出,成为 “四书”之一)篇为例。《大学》被视为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它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达到至善的境界。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 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国君要仁,大臣要敬,儿子要孝,父亲要慈,朋友交往要诚信,要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而八个 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呢?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毫无疑问,这正是古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 名。从武帝到王莽时期,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新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 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当时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此外,学生每年可参加用于选拔官吏的考试,考试合格,就将 被任用为政府官吏。 西汉时期,除了中央设“太学”外,地方还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 阶层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 东汉初年,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 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万多人,建成240房,1850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 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 于途。灵帝时期还在洛阳鸣都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鸣都门学,学生专习辞赋书画,最多时学生达千人以上。 魏晋时期之“国子学” 在经历过天下纷争后,魏晋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19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 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考试及格者可拜郎 中。西晋时还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的分途教育,出现了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 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 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 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别立太 学。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学。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南北朝后期至隋, 又逐渐形成了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这时的“国子学”授课内容还是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目的还是培养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人才。 隋唐之后的“国子监”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开设了太学国子寺(监),除了包含太学功能 外,还以科举形式为国家选拔人才,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唐代的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这种区分与学 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国子生、太学 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入学年龄大致为14岁至19岁,律学则为18岁至25岁。 高宗龙朔二年(公 元662年),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 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 小经。学校每年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的,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朝之后的“太学”虽有 所变化,但授课内容和教学目的并无太大改变。宋朝,在唐代的基础上,国子监又增加了武学和画学。明代永乐年间,官庭翰林院又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大学 ——外语馆。1898年清政府为“广育人才”、“讲求实务”,创立了“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此外,从唐朝至清朝,还有许多“书院”式的“民间 大学”遍地开花,成为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圣殿。 古代大学教育之核心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大学教育的核心和 根本业已由不足二千字的《大学》概括,那就是使一个蒙童通过修身成长为人格高大独立的“大人”,“大”与“小”不在于年龄、知识、体力,贫富和贵贱,而在 于品格的高下。 大学之大,正在于“明明德”,让人不断的去除心灵上的污垢,使自己的道德不断提升,堂堂正正立身于天地间,同时要具有广大的 胸怀、高尚的品德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和责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 才层出不穷,他们留下的浓墨重彩辉映在中华璀璨的文化史上。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朗狼这样的钢琴演员,最好经历一次文革 | |
2011: | 朗朗愿意弹“我的祖国”,这是他的自由 | |
2010: | 这里有人,你一骂贪官污吏,他们就死了 | |
2010: | 试评香椿树先生的“权贵民主, 人民民 | |
2009: | 以前美国支持阿富汗打苏联,现在俄国应 | |
2009: | 谈谈政策与对策以及毛泽东的极左错误 | |
2008: | 大陆送给马英九的礼物 | |
2008: | “台湾民主”对全中国民主的前鉴与思考 | |
2007: | 当汉奸才是华人的前途 | |
2007: | 打出来的政权,骂出来的民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