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大選看西方式的民主 |
送交者: 扛搶的耗子 2004年03月21日09:59:0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一場鬧劇式的台灣“總統”選舉結束了,卻並未降下帷幕,因為失敗者不服,失敗者的支持者也不服。由法院裁決的最終結果當然還是會維持原判(這也是亞洲政治的特色,司法是不可能完全獨立的),但一場本來是要代表民義的選舉,為的是選出代表大多數人意志的領導人,最終卻搞的象在做秀,並導致了藍綠兩大陣營的對立並有可能深化族群的對立。這實在是脫離了民主的精髓。這麼樣一個大範圍的選舉,其實現過程和操作技巧竟和我們在大學的時候選班長有些類似。 民主的兩大基本原則之一是“多數原則”。這很好理解,少數服從多數。看起來很容易,但實現起來卻很難。這需要的是一種深入人民心中的一種素養,需要歷史和文化的積累才能做得到。比如說,三個湖南人和一個廣東人湊到一起打麻將,這就存在要統一規則的問題了,到底是打湖南麻將還是廣東麻將,先按民主的原則,大家投票,3:1決定打湖南麻將,正準備洗牌,廣東人不幹了,不行,這樣我吃虧了,老子不玩了。這時候就存在一個兩難的問題,是堅持原則打不成牌,還是委屈求全,多數服從少數或採用其他的方式。(反正我是會委屈求全的,因為實在是太愛好此物了。) 雖然民主的方式不行,但如果四人中有一長輩或領導,則問題就好辦了,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這其實也就反映了東方儒家文化的家長作風和西方民主的不同。 西方民主可謂源遠流長,從其文化根源希臘,到羅馬帝國時期,都是在公民中實行民主選舉的。但自從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後,天主教勢力逐漸強大,其自上而下的統治體系,不但束縛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控制了民主的思想。這時候歐洲就進入了漫長的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但即便這樣,歐洲也並沒有象亞洲那樣出現高度的中央集權國家(日本除外),英國還通過了限制王權的大憲章。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路的文藝復興,喚醒了歐洲人體內的希臘民主思想,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從宗教上解脫了對人民思想上的專制。可以說,基督教新教的出現,讓北部歐洲,實現了民主在政治體制、人民思想和宗教文化上的統一。這也就成就了北部歐洲國家(以英國,德國為代表)在人類近代史上的統治地位。而南部歐洲,由於天主教仍然占有統治地位,所以其民主政治進程以及文化經濟的發展都遠遠落後於北部。南歐的代表意大利,在歐洲不但是個窮國,而且政治上也不穩定。同樣,我們可以看到,由英國人為核心的北美,政治穩定,經濟發達。而以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南歐國家移民為主的拉美,政治上就不那麼可靠了,經常有獨裁者及軍政府出現。 讓我們再看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大炮打開的非洲和亞洲吧。非洲的黑兄弟們本來還過着奴隸社會的生活,他們是看酋長說話的。西方人來了,先把他們殖民,這個時候,自然是不能講民主的,不然怎麼把他們當奴隸賣。二戰後,殖民主義搞不定了,他們跑路前,給黑兄弟們布置了民主的作業,搞得現在非洲到處在流血,好一點的地方,就是那些還保留了酋長的地方。沒別的,非洲人他就信這個。亞洲國家也差不多,伊斯蘭教國家,看起來是民主選舉,但宗教文化現在不斷高漲,在很多國家都有象伊朗那樣政教和一的趨勢了。 而東亞和東南亞,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其實骨子裡還是孔子那套三綱五常的東西,講究的是尊師重道。儘管在西方文化的侵襲下,有了那麼些民主的思想,不過既沒有深入人心,也還不夠歷史的積累。所以,看看受我們儒家文化影響至深的韓國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要搞民主政治都顯得有些不倫不類。新加坡的政治倒是穩定,不過那真的不是民主,整個是李氏家族企業。民主程度最高的日本,得益於島國的地理位置及從未被中國所統治,在歷史上就不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儘管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但畢竟在政治上,還是更容易接受民主一些。只可惜日本一樣也還是自民黨一黨統治,政治醜聞也很多。 這麼看來中國反倒是最容易搞民主的了,因為經過毛主席的破四舊,儒家文化在中國反倒沒那麼強了。只不過近年來,文化屆的思潮還是要拒絕西化,回歸新儒家。讓中國人重新接受儒家,還是應該比接受無根無底的西方文化來得快些的。 總而嚴之,西方式民主的發達程度排列是:北歐+北美+大洋洲>南歐+東歐>拉美>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其實這也幾乎是一個社會財富和文明的排列順序(如果不考慮西亞的石油的話)。所以,西方式民主的接受是要有基礎和積累的,盲目的引進不但不能造成社會的進步,還會加劇社會的動盪。至於在中國如何實現民主,決不是那些民運人士的遊行就能實現的,我個人認為還是應該從儒家思想中來找出適合我們的民主。這應該是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最迫切需要。 |
|
|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