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拜讀了汪翔博的《印度口音病,已入膏肓》,感慨良多。
「印度口音」這玩意兒吧,就像一盤放了太多咖喱的菜,剛開始你覺得刺激,吃着吃着還挺上癮,最後胃裡可能也會翻江倒海一陣子。
先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跟印度同事打交道那幾年,每天聽他們大舌頭英語,真是活生生的磨耳朵。我一度有衝動,想伸手把他們的舌頭扯直點兒,告訴他們,“哥們兒,舌頭別打結,說話走點心。”可惜,這事兒只能想想。
過了一陣子呢,也許是耳朵自帶適應功能,我居然慢慢聽習慣了。這還不算,後來連我自己的英語都染上了點“大舌頭味兒”,說話開始拐彎抹角,音調還帶點兒異域風情。五年之後,我竟然完全接受了印式英語,甚至覺得它挺順耳的,這真是見了鬼了。
就在我覺得自己成了“世界英語大同派”的時候,團隊裡來了位華人女工程師。年紀四十出頭,英語水平嘛,看樣子沒怎么正經練過,但說起話來那個速度,像AK-47突突突突,打得你完全來不及躲。開會聽她發言真是種折磨,讓我想起當年剛接觸印度英語時的痛苦。不同的是,印度英語起碼還能“繞着聽”,她的中式英語是直接用高音炮轟,完全沒商量。
說到底,咱們中國人的英語口音,其實跟印度人差不太多,都是一種“別人聽着難受,自己感覺良好”的狀態。區別在哪兒呢?公平講,中式英語比印式英語稍微占點兒便宜,因為咱們發音規矩,單詞吐字清楚,就算句子結構跟迷宮似的,也不至於讓人覺得耳朵被綁架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也沒啥可驕傲的。畢竟,我們說英語的樣子,可能在老外聽來就像外星人學中文:字正腔圓,但語氣永遠怪異。歸根結底,誰都有個口音,誰都不容易!
最後,分享一段加拿大脫口秀演員Russell Peters的經典段子,他調侃印度口音的樣子,堪稱一絕。不管你聽不聽得懂,至少能讓你明白:口音這玩意兒,真的是個全球性的笑話。https://youtu.be/z4KhEj0ai5E?si=2JkaqFaSSuOFJXJZ("Accents" | Russell Peters)
祝大家新年快樂!也祝你們的英語口音越來越有辨識度,不管是“大舌頭”還是“高音炮”,能讓人聽明白,就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