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月亮比美國的圓。”聽着這話,你八成能猜是誰說的:準是哪個華人,邊喝咖啡邊隨口一提。要是真讓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聽了,估計也就一笑置之,不會當真,更不會跳起來罵你“崇洋媚歐”。美國人嘛,誰還真跟你較這勁呢?
既然聊到這兒了,跟您講個故事,茶餘飯後也算個談資。您知道哈根達斯吧?就那冰淇淋,乍一看名字 Häagen-Dazs都覺得是歐洲進口的高級品,吃一口都感覺自己身份“蹭蹭”往上漲。後來才知道,這玩意兒根本不是歐洲貨,而是地地道道的美國品牌,1960年出自紐約布朗克斯,還挺接地氣。
別急,這洋名字可沒白起。創始人是倆波蘭猶太移民魯本和羅絲·馬圖斯,人家起了個滿滿歐洲味兒的“哈根達斯”,就是為了利用美國人對歐洲的那點崇拜心理。歐洲嘛,美食的聖地,法國、丹麥、瑞士,隨便拎一個都能唬住半個地球。起這麼個名字,就是給冰淇淋貼個“貴族標籤”,即便你家住紐約,吃哈根達斯也能覺得自己仿佛置身阿爾卑斯雪山腳下。
對於中國人來說呢,其實知道哈根達斯是“進口貨”就夠了。至於它到底是哪個國家的,誰在乎?吃得爽才是硬道理。難道非得搞清楚是哪只雞下的蛋,才能心安理得地吃煎蛋?真不是那麼回事兒。
再說了,那些馳名世界的歐洲品牌,確實有它們的底氣。奶酪、葡萄酒、巧克力、奢侈品、跑車,每一樣都像是手工雕琢出來的藝術品,透着一種代代相傳的精美工藝。這種工藝,可不是靠急功近利能搞定的,更不是自動化流水線能替代的。
說得再直白點兒,這是歐洲人的“人類遺產”。上帝在分配文化特產的時候,給歐洲留了個高級席位。我們不光得承認,還得尊重,更得愛護。畢竟,有這些東西在,生活才顯得有點層次。
您隨便找個美國中年人問問,他立馬能給您列出一大串歐洲品牌:法國奶酪,瑞士巧克力,德國汽車,意大利手工鞋,連護膚品都得沾個“法國香味兒”才算高端。您說咱能不服嗎?人家這些東西,就是精緻到了骨子裡。
所以,“歐洲的月亮比美國的圓”也不是瞎說。冰淇淋也好,葡萄酒也罷,這些東西除了好吃、好用,還承載了一個關於品質和傳統的故事。吃一口哈根達斯,仿佛舔到了瑞士的雪山;喝一杯法國紅酒,感覺自己置身波爾多酒莊。
生活嘛,有這些高質量的幻覺做點綴,才顯得沒那麼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