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這話出自魯迅,字字鏗鏘,仿佛一把匕首,直插冷漠的胸膛。那是1926年的事兒,北京學生和民眾集會抗議軍閥政府的屈辱外交,結果呢?段祺瑞一聲令下,軍警開槍鎮壓,數十人死,百餘人傷。這場三·一八慘案震撼了魯迅,他把憤怒和悲哀寫進了《紀念劉和珍君》,留下了那句振聾發聵的話。
段祺瑞怎麼回應的?一句“事態失控,軍警誤傷”,聽着像個誠懇的道歉,其實就是個高級甩鍋。更別提他那些沒誠意的“遺憾”,全是給國際社會看的表演。如果當時再狠點兒,追查“幕後黑手”,估計魯迅就得上通緝名單,先關進監獄,然後牢底坐穿。
百年過去了,中國社會進步了嗎?這問題乍一聽有點尖銳,但想想也沒那麼複雜:統治者是明顯退步了,老百姓嘛,似乎還真有些進步。咱們不妨從“沉默”二字說開去。
中國有句老話,“沉默是金”。翻譯過來就是:做人要低調,做官要圓滑,少說話,多看風向,才是生存之道。這話放在今天,那真是中國社會的金科玉律。
先說薄熙來,當年風頭有多勁?長得一表人才,講話出口成章,記者會上侃侃而談,活脫脫一副“未來最高領導人非我莫屬”的樣子。結果呢?風頭出得太猛,踩了不該踩的線,最後淪為階下囚。
反觀習近平,完完全全是薄熙來的反面。當年低調得不得了,誰問政見,他都用“沉默”回答。時間一長,這份“老實憨厚”就成了他最大的賣點。中共高層吃這一套啊,習用這把“沉默是金”的鑰匙,愣是打開了中共最高領導者的大門,一步登頂,成了現代版皇帝。薄熙來的下場在這對比下,壓根不值一提。
可悲的是,習近平這一代人的上上下下,“竟無一人是男人”。他們要麼沉默,要麼跪舔,陪着他一步步倒行逆施。至於十幾億國民,選擇沉默的就更別提了。除了寥寥無幾的孤勇者,喊着“醒醒吧”的聲音,還得應對那群打雞血的粉紅。“沉默”成了多數人的保命良方。
所以,今天的中國是什麼樣?統治者用沉默伺機而動,普羅大眾用沉默苟延殘喘。這一切,都在告訴你一個真理:在獨裁者的世界裡,聰明人靠沉默保命,普通人靠沉默護家。
至於再多的評判,就留給各位讀者在心裡默默接龍吧。反正,沉默也是一種表達,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