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鮮有勝利者。但有時會有失敗者。而且唐納德·川普絕對是個失敗者。  川普背棄了他宣稱的目標以達成和中國的貿易協定。 PETE MAROVICH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當然,他和他的團隊是不會這樣形容與中國達成的臨時協議的,他們聲稱這是勝利。現實情況是,川普政府幾乎沒有實現任何目標;基本上可以說是在宣告勝利後倉皇撤退。
而且中國也知道。正如《紐約時報》報道的那樣,中國官員對於強硬的談判策略的成功感到“欣喜甚至難以置信”。
要了解真正發生了什麼,你要去問川普和他的團隊,他們究竟想通過加征關稅實現什麼,以及現實是否如此。
首先,川普想大幅度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經濟學家或多或少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目標,但在川普的想法中,當一個國家賣的多、買的少就贏了,沒人能說服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任職期間,貿易逆差不減反增,從2016年10月的5440億美元增加到次年10月的6910億美元。
川普尤其想要消除製造業產品的貿易逆差,儘管他對“偉大的愛國農民”信誓旦旦,但顯然他看不起農產品出口。去年夏天,在抱怨與日本的貿易關係時,他冷笑道:“我們給他們送去了小麥。小麥。這不是個好交易。”
那麼現在我們似乎和中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其主要實質內容是……購買更多美國農產品的承諾。
川普的團隊還希望制止中國成為世界經濟超級大國所做的努力。“中國基本上是企圖竊取未來,”一年前,高層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宣稱。然而新協議雖然包括了一些保護知識產權的承諾,但未觸及中國產業戰略的核心,即“推動許多中國公司在全球崛起的龐大補貼網絡”。
那麼為什麼川普在貿易上這麼畏手畏腳呢?
從廣義上講,他被宏偉的妄想所蒙蔽。壓制一個遼闊且自豪、經濟完備並在某些方面比美國還大的國家,美國永遠不可能成功——更何況同時還在疏遠其他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本可以和我們聯手向中國施壓,促其改變經濟政策。
從比較細節的層面看,川普的貿易戰略里沒有一樣像承諾的那樣起效。
川普一再堅稱是中國在支付他的關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中國出口價格並未下降,這意味着關稅落在了美國消費者和公司的頭上。如果川普沒有取消原定於上周日加征的那輪關稅,消費者的負擔將會大幅增加。
同時,中國的報復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出口商,尤其是農民。川普也許可以悄悄地蔑視農產品出口商,但他需要那些來自農村的選票——儘管對農業的援助已經是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對汽車業援助的兩倍之多,他仍面臨失去這些票的危險。
最終,儘管總體經濟增長保持穩定,但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顯然正在損害製造業和商業投資。
因此,正如我所說,川普基本上是宣布獲勝然後撤退。
川普的貿易失利會在政治上傷害他嗎?可能不會。許多美國人無疑會聽信這一套把戲,而且反正貿易戰從來都不受歡迎。
此外,投票主要反映的是經濟走向,而不是經濟水平——不是事情是否是好的,而是它們近期是否正在有所好轉。實際上,做一番愚蠢的事,然後在大選前一年停止,可能是個好的政治策略,其實就是川普貿易行動的一個合理總結。
但是,貿易戰將帶來長期的代價。一方面,川普反覆無常所造成的商業不確定性不會消失;他畢竟是做糟糕交易的大師。
除此以外,川普在貿易上的古怪舉動還損害了美國的聲譽。
一方面,我們的盟友懂得了不要信任我們。畢竟我們已經成為突然對加拿大徵稅的國家——加拿大!——還用保護國家安全這種明顯站不住腳的理由。
另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懂得了不用懼怕我們。就像朝鮮人一邊奉承川普一邊製造核武器一樣,中國人也摸清了川普有幾斤幾兩。他們現在知道了川普雷聲大雨點小,而且在用政治上會給他帶來傷害的方式對付他時,他會退縮。
這些東西很重要。有一個既不被我們以前的盟友所信任,又不被我們的外國對手所懼怕的領導者,將會降低我們的全球影響力,這一跡象才剛剛開始顯現。川普的貿易戰沒有實現任何目標,但它成功地讓美國再次筋疲力竭。
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自2000年以來一直是時報的專欄作家。他也是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傑出教授,因在國際貿易和經濟地理方面的成就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