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事件”:伪爱国主义
在民族主义盛行的时期,以“爱国”的名义行骗,比用其他任何手段更加势不可挡:
1月5日,《新民晚报》声情并茂地报道的“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国旗事件’”,就是这样“伪爱国主义”事例的典型。
为什么张诚和陈苓要借助一个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的事件,把自己打扮成爱国英雄欺骗中国公众?为什么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朱远磊要配合他们这么做?其动机无非追名逐利。
在学术界,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政府与民众的欺骗早是常事;在传媒界,以作“爱国秀”捞取名利的人,近来更是屡出不穷。
这些人,是以“爱国主义”之名行骗的“爱国骗子”,比起盲目扇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爱国贼”,他们的实质更为恶劣,用心更为不堪。
难怪西儒约翰逊曾言:“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
以爱国的名义,争名逐利
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卢梭一章曾引西儒约翰逊之言:“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中说:“在尼古拉的统治下,爱国主义成了某种皮鞭和警棍……”董桥《语言小品录》又引三十年代美国以煽情著称的一报业大亨语:“政客为了保住权位可以无所不干──甚至不惜变成一个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最适宜装饰种种并不高尚的行径,不仅可以成为个人私欲的籍口,更可能成为党派利益的工具。
X射线下的核醣核酸酶
·核酸,打着爱国的旗号
在“核酸风波”中,核酸保健品企业及支持他们的专家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国际阴谋论”:“国际上的核酸营养品要大举进入中国,所以先要通过某种手段弄垮我国核酸工业。”这样,所有不赞成“核酸有益健康”的中外科学家就都成了欲破坏中国民族产业的“阴谋家”。
2001年3月22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针对“核酸风波”中,的“国际阴谋论”,对国内核酸保健品产业“领头羊”大连珍奥公司董事长陈玉松以“国外产品”举例的“核酸保健品”进行调查,但那所谓的“美国核酸营养品”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西贝货。>>>
·打着爱国主义的学术骗子
在学术界,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领导进行欺骗性更是常事。一位这样的“爱国模范”自称曾在苏黎世大学做了一年口腔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提前两个月就完成了课题,并交出6篇论文。他的导师非常震惊,决定要聘他为研究员,但他说自己是有信仰的人,是爱国的,一定要回国云云。
然而,要在一年内做出六篇论文,在生物界那是不可想象的。查询生物医学论文的数据库Medline,却只查到一篇署名是他的论文,而且是排名第五作者。网友给他的导师发了一封信,收到回信说该博士的故事完全不是事实,他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合作者,对他们的实验没有贡献。这是一个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骗子。
“爱国贼”是近年网上公共论坛涌现的新概念。最典型的就是胡一刀在《床上的爱国主义》一文中所描写的一心想操外国妓女来显示自己爱国的人。
但比“爱国贼”更为恶劣的则是“爱国骗子”,他们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以作爱国秀捞取名和利。>>>
爱国贼与爱国骗子
因日本军旗事件引起关注的赵薇
·1996年几个混混拼凑了一本“可以说不”的书,借“爱国”的商标大捞了一把;自己赶着又来一本“还是说不”。他们的暴发惹得不少人眼红,一时间仿制品纷纷涌上书报摊,都想给中国人灌“爱国”的迷魂汤,趁机掏人们的口袋。>>>
·一本名为《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的书,收录了《切·格瓦拉》剧组的主创人员在公演前写的《给驻华美国大使的邀请信》和《张广天、黄纪苏致古巴驻华大使馆的信》。写给美国大使的信中,三位编导俨然是“爱国家”、用一副“朕即国家”的腔调,请大使先生来观看演出,“倾听中国人民的真实声音,了解目前中国的民意”;在致古巴大使的信中,他们与古巴人和卡斯特罗套近乎后,图穷匕见地写道:“我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不论是道义上的,还是资金上的……”。
·另有一种“爱国者”公然宣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中美关系或中日关系稍有摩擦,他们就亢奋莫名,吐喷出一大堆极端“爱国”的狠话来;借以被外国记者、学者注意到,走这条终南捷径使他们俨然成了国际名人。>>>
官方也有“爱国骗子”,近如抗日战争中那些一面高喊爱国口号一面大发国难财的人,远如像希特勒这种权欲熏心而利用民族感情发动对外战争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人。
为什么要一面口称爱国、一面行欺骗之实呢?因为财富只有先弄到自己的国土上,尤其是弄到自己所在国家的国库里,才便于窃取;更何况鼓吹爱国还可以转移人民不满的矛头。慈禧太后就是大清帝国的头号爱国贼。当然,对慈禧太后来说,爱国也好,卖国也好,都只是手段,一句“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到底还是泄露了天机。>>>
比起盲目扇动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爱国贼”,骗子们的实质更为恶劣,用心更为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