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警示:全民智驾时代谁该为“教育真空”买单?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并起火,造成3名女大学生身亡。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速度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接管车辆后,车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时速约为97km/h。
故时间线显示,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间隔大约2-3秒,而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31%-38%,专家推测AEB(自动紧急制动)可能因“人驾优先”逻辑未介入刹停。
此次事故暴露两大技术缺陷。一是纯视觉方案的感知局限: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夜间环境下对异形路障识别距离不足200米,导致应急反应时间大幅缩短;二是人机交互设计矛盾:驾驶员接管后系统未强制触发AEB,凸显“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边界的模糊性。
事故背后的双重警示:技术缺陷与消费者认知断层
小米SU7事故中,车辆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应对施工路段临时改道,从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间隔仅约2秒,驾驶员几乎无反应时间。而碰撞后车门电子锁因断电失效,车内人员未能在电池爆燃前通过机械拉手逃生,最终酿成悲剧。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感知局限性和应急机制的设计缺陷,更折射出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偏差——许多用户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忽视了其“人机共驾”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