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罕见,我国发电量下降1.3%,工业增加值继续上涨,二者之间出现罕见背离。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3月17日发布的2025年1-2月能源生产情况,当期全国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发电量149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分品种看,1—2月份,规上工业风电增速加快,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放缓,火电降幅扩大。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年12月份扩大3.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水电增长4.5%,增速放缓1.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7.7%,增速放缓3.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10.4%,增速加快3.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7.4%,增速放缓1.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全年发电量增长率为4.6%,但是从2024年11月起,当月同比增长率已经回落到1%之内,分别是11月的0.9%和12月的0.6%。也就是说,最近连续4个月的月度增速都低于1%,把时间线拉长到近10年来看,这样的连续数月的低增长很罕见。
此外。2025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中第二产业的累计同比增速仅为0.9%,同期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却高达5.9%,二者差异高达5%。这种背离的情况上次出现是在10年前的2015年,此外在2005年、2007年也曾出现过。
对于解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背离?
民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有三大因素可以解释这一轮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背离:第一、国内制造业最“卷”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大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出现明显分化。用电量统计的口径和工业增加值不一致:工业增加值统计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用电量是全口径。这可能意味着的是用电量的下降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活动停滞所导致,换言之中小企业出清已开始。第二、受到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单位增加值耗电量低的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逐步抬升。在经济转型趋势之下,2021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逐步抬升,高耗能产业占比有所下降,这也会导致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背离。第三、库存周期的影响,当前仍处于“价稳量跌”的去库阶段,导致了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背离,2005年和2015年也曾出现。可以佐证的是1-2月货运量并未跟随用电量下降,反而持续回升,同时高频经济活动指数也不差,甚至创下2023年以来的新高。
民生证券表示第一、第二点因素更偏中长期因素,而库存周期是相对短期的变量。未来会不会有企业补库带来用电量企稳回升,可能需要看到更为广泛的实物需求的恢复带来库存周期回升:从投资带来的设备类需求→投资逐步落地之后生产设备陆续开工带来的更多中间品、原材料需求→用电的需求,同时我们需要观测中小企业的活动恢复是否会发生,体现为中小企业PMI企稳回升。从上述的传导链条来看,可能在补库之前,设备类行业的需求恢复优先于中上游和上游原材料优先于电力、煤炭等能源。
民生证券认为随着制造业“内卷”程度下降带来出清+经济结构的转型,过去国内制造业“内卷”带来的实物消耗最好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未来可能更多地跟随库存周期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但弹性可能很难回到此前,只不过短期定价过于悲观。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国+科技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回落趋势,但制造国开始修复+美国也在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的“内卷”从国内向全球扩散,此时全球定价的实物资产反而迎来了比与国内制造业活动更相关的实物资产更好的时期,只不过短期定价存在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