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太极集团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3.86亿元,同比下降20.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0.27亿元,同比暴跌96.76%。扣非净利润为3853.93万元,同比下降95.02%。这一业绩表现创下了太极集团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是子公司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1亿元,严重拖累了公司利润。
太极集团作为一家以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中药材资源及大健康业务为主的企业,2024年面临了多重挑战。尽管公司在科技创新、营销变革、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努力,但子公司的税务问题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公司业绩大幅下滑。
子公司补税1亿元,净利润断崖式下跌
太极集团2024年净利润的暴跌,主要源于子公司西南药业和中药材公司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共计1亿元。西南药业需补缴所得税8000万元,中药材公司需补缴增值税及滞纳金2000万元。这一巨额补税直接计入2024年当期损益,导致公司净利润从原本预计的1.56亿元大幅下调至2665.27万元,同比下降96.76%。
尽管太极集团强调补税不涉及行政处罚,但这一事件暴露了公司在税务管理上的漏洞。西南药业作为太极集团旗下重要的制药企业,拥有近500个生产批文,涉及麻醉药品及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此次补税事件不仅影响了公司的短期利润,还可能对西南药业的信用评级及未来参与国家集采的资格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补税事件也引发了市场对太极集团内控能力的质疑。作为一家大型医药企业,太极集团在税务合规方面的疏忽,显示出公司在内部管理上的不足。特别是在当前医药行业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任何合规问题都可能对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主营业务全面下滑,市场竞争力减弱
太极集团2024年的主营业务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38亿元,同比下降32.25%;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67.40亿元,同比下降9.00%;中药材资源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0.82%;大健康及国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39.43%。尽管大健康及国际业务表现亮眼,但其规模较小,难以弥补其他业务的亏损。
医药工业的下滑尤为显著,主要原因是2023年同期高基数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较高,导致2024年胃肠感冒类、抗感染类等药品销量下降。尽管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加大了库存药品促销力度,但全年营收仍同比减少约32.13亿元,降幅达20.56%。特别是第四季度的业务表现,营收同比减少约14.64亿元,同比下降42.5%,对全年业绩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太极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以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例,尽管该产品是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但市场上获得“藿香正气”相关批文的产品多达626项,竞争异常激烈。太极集团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其他品牌逐步蚕食,显示出公司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上的不足。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成效有限
太极集团在2024年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但成效有限。报告期内,公司在研项目61项,涉及中药、化药、生物药等多个领域,取得药品注册标准10件,获专利授权48项。此外,公司还加强了与院士、国医大师、高等院校及院所的合作,建立了多个科创平台,并完成了涪陵和重庆两大科创中心的建设。
然而,尽管公司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其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相比仍显不足。2024年上半年,太极集团的研发费用为1.16亿元,而销售费用高达24.75亿元。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使得公司在产品创新上的投入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太极集团虽然推进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进程,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公司完成了中药材智慧决策系统、智慧中药处方追溯系统等多个系统的上线,但在管理数字化水平及数字化生态建设上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太极集团的数字化进程显得相对滞后。
总体来看,太极集团2024年的业绩表现令人失望。子公司的税务问题、主营业务的全面下滑以及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有限,使得公司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合规经营与快速扩张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太极集团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