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排律 勤工俭学篇

五排律 勤工俭学篇

俭学向深山,挑挑行李悬。

步程朝至暮,营处涧邻泉。

起早磨镰刃,寻柴到岭巅。

草偏零棘杂,手破不皮全。

汗渍衣粘体,风停气欲燃。

偶能逢野果,片刻作神仙。

日下斜劳影,担摇搓嫩肩。

论斤称任务,码垛待窑烟。

饥腹思香灶,喧声入晚天。

缺蔬咸菜老,唇裂血丝鲜。

嘴痛难常语,夜聊多怪篇。

铺通头脚错,被合梦鼾连。

犬吠填村谧,月清由水湲。

山中方七日,人事话经年。

每忆如陈酿,无须沽酒钱。

 

* 勤工俭学是文革遗产,文革结束后仍进行了好几年,目的是给学校增加一些资金以贴补购置文具等,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学杂费几块钱(在当时农村这不是一个小数),也给学校伙房备足柴草,更被当作锻练学生意志品质的一个方法。初一那年秋天,用冲担挑上被子行李和镰刀要子(稻草拧成的绳,用来捆柴),走了二十多里路驻扎在一个小山村,分组住进山民家,在厅屋地上用稻草搭通铺放上床单被子就可以睡觉了,住一个多星期。每天完成一百斤柴草的任务,初三学生每天两百斤。只要软草类,不要树枝,由学校卖给附近的窑场,大概两分钱一斤。割柴本身不是难事,很小就会,但此处柴都是当地人割剩下的,弄一百斤并不容易,有时要到很远的山巅。自带大米,全班集体升火,由几个年纪大点的女生做饭,就自带咸菜下饭,只吃过两顿蔬菜。几天后嘴唇干裂流血,口难张开,手上磨泡起茧,肩上的皮磨破,回家过后好久后才恢复。不过那时的教育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基本没有人叫苦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