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历史迷在清朝中后期,发生了一桩案件,两广总督居然“自尽”于广东巡抚衙门。
身为封疆大吏的他,究竟是被人所害,还是另有原因?
封疆大吏 此人名叫觉罗吉庆,是正白旗人,他的父亲生前曾做到过镇守江宁的地方统帅,也算是正儿八经的大将军。
正因如此,吉庆自幼便进入官学读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在清朝,八旗子弟能在官学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是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被朝廷录用的。
所以他很早就被收录内阁中书,可能大家对这个职位不太熟悉,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翰林院庶吉士的低配版。
想要成为庶吉士最少也得是进士,而内阁中书,举人就可以进去,不过以上两种职位都需要皇帝的首肯。
虽然他初任的职位并不怎么样,但很快靠着优异的表现,升任侍读一职。
当然,说是侍读,也不是真陪皇帝皇子读书,比如帮皇帝抄写一些规范式文章,或者在皇帝需要查阅资料时帮忙查找翻阅。
很明显,吉庆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很快就被升至御史,并在其父去世后,快速升迁至兵部侍郎。
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而且在清朝,兵部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凡就职之人,都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
乾隆见他在兵部做的不错,便将其调到户部。
不要认为从兵部调到户部是贬职,这恰恰是升职的前兆,因为兵部侍郎再往上也就是兵部尚书。
尤其是在四海升平的年代,根本没有立战功的机会,自然也就没了升迁的机会。
果不其然,吉庆在户部待了几年,在熟悉各种治国之策后,很快受到重用。
离开户部后,他直接升任山东巡抚,依旧官居二品。
虽然官品没有升,每日需要处理的事务也更加繁杂,但手中的权力却是实打实的增长了。
在古代官场上,看一个人是否受重视,除了看这个人官至几品,还要看此人手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实权。
虽然御史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但在行使具体权力的时候,低一级的巡抚却能调动更多人手。
山东临海,又有大片沃土的省份,在这里做巡抚压力是非常大的。
临海就意味着有大片盐场,有沃土则肩负着产量重任。
更关键的是,山东处于黄河下游,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一直深居京城的吉庆,能否处理好如此繁杂的政务?
官场生变 来到山东后,吉庆将一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便面对灾情,他也能从容不迫地处理。
乾隆见他能力不错,便将其调到时局更加混乱的浙江。
自古是山高皇帝远,强盗称霸王,因为浙江一带远离京城,再加上古代信息传输不便,民间难免多生乱事。
吉庆来到这里后,积极捉拿强盗,审查官盐私售,还捉拿了臭名昭著的海盗陈言等人。
除了缉拿盗贼,吉庆在浙江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弹劾浙江盐政御史岳谦。
原因无他,只因他对待灾民非常严苛,以至于哀声怨道。
皇帝知道此事后,不但罢黜了岳谦,还赞赏吉庆为官宽仁,并让其兼任浙江盐政一职。
虽然在吉庆眼中,这次弹劾同僚是为百姓做事,为皇上做事,但在其他官员眼中,这种弹劾同僚的行为颇有几分夺权之意。
这虽是一件小事,但也为他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在吉庆管理浙江政务的时候,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乾隆皇帝因为年迈体衰,选择禅位,传位给嘉庆皇帝,这不但惊动了京城,还让天下为之震动。
毕竟上一次禅位是六百多年前的南宋,当时是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将皇位禅位给养子赵昚。
嘉庆刚一登基,直接提拔吉庆为两广总督。
在宋明时期,天下的经济命脉在江浙一带,无数的丝绸瓷器被装上船只,然后运到海外赚来大量金银。
但在清朝平定完三藩之后,天下的经济命脉不断南移,最终来到了两广之地,尤其是广东。
而且随着西方列强逐渐打通广州等港口后,两广的地位直线上升,嘉庆让其担任两广总督,肯定是万分看好他。
吉庆南下后,做的第一件事又是“弹劾”,这一次弹劾的是水师提督玩忽职守。
嘉庆收到奏折后,立马将水师提督的顶戴花翎摘了去,还夺其品级,剥夺其俸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吉庆的这把火烧的着实够猛,直接震慑两广官员,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吉庆率领官兵在广西之地平息叛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不过在这些成就背后,隐隐有人开始针对他……
自戕而亡 暗中和吉庆作对的人叫瑚图礼,好巧不巧,他也是正白旗,两人也算是老乡。
虽然瑚图礼的出身比不上吉庆,但学问却比他要高,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出身。
并且,相比吉庆走的兵部,瑚图礼进的是翰林院,再入国子监,然后是礼部和刑部,后来升到的广东巡抚。
需要注意的是,广东巡抚和两广总督衙门全在广州,毕竟这里最繁盛嘛。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衙门都在广州的吉庆和瑚图礼,他们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
有人会说,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吉庆难道不是瑚图礼的上司嘛,瑚图礼敢对其不敬吗?
上文我们提到过,两广总督负责的是两广之地的治安,而广东巡抚则是全面把控,实权更多。
双方应该算是不分伯仲,如果非要分个胜负,那就看皇帝更加宠信于谁。
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两人不断找对方问题。
终于有一天,瑚图礼抓到了吉庆的小把柄。
因为南方经济更发达,又天高皇帝远,民间多有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人。
这让嘉庆皇帝十分头疼,便让吉庆前去施压。
为此吉庆不但全军出动,还从江西调了两千名外援,将这些人抓捕归案。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对方也就上千人,根本没必要调动江西士兵,皇帝便责怪其劳师动众。
被嘉庆责骂后,吉庆也觉得自己做的太过分,便减少上奏次数,即便写奏折也会对动乱轻描淡写。
后来,他们在两广之地又抓了上千名贼人,而在作战中,因敌寇反抗激烈,便将四百人尽数诛杀。
而吉庆在写奏折时,选择寥寥几笔带过。
这一次,嘉庆看到奏折后,发现和巡抚瑚图礼的奏折出现偏差,便夺了他的大学士头衔。
见皇帝责怪自己“欺瞒不报”,吉庆就觉得自己此前的做法有点矫枉过正。
于是,在又遇到动乱时,他又将贼寇之害写得尤为严重。
嘉庆皇帝看到其奏折前后不符,怀疑其有反心,便命令巡抚瑚图礼秘密审查。
瑚图礼接到密旨,就打算好好敲打一下吉庆,便将其押到自己的巡抚衙门,厉声呵斥。
一直平步青云的吉庆哪有受过这种委屈,趁着无人看管时,摘掉顶戴花翎,自尽于巡抚衙门。
作为一方封疆大吏,朝之重臣,死在了巡抚衙门,这可把瑚图礼吓得半死。
毕竟皇帝只是让他审问一下吉庆,可没说要搞死对方。
瑚图礼立刻上达天听,听从嘉庆皇帝发落。
嘉庆听闻此事,便认为吉庆一生廉洁,估计是受不了审问,才选择以死证清白。
后来,嘉庆便把这件事压了下来,让其子继承了爵位。
虽然在正史上,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在民间,还是有不少人认为是瑚图礼动用私刑,害死的吉庆。
因为以上言论,都出自于瑚图礼一人之口。众人议论纷纷,并不知道吉庆最后因何而死。
毕竟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又不是犯的死罪,怎么可能会因受不了审问,而轻易选择自尽?
喜欢yyykc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