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历史迷古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每次只录取百余人,难度比现在高考大多了。
北宋年间,竟发生过一家六口同时中榜的稀奇事。
究竟几人是有真才实学,还是暗藏猫腻,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宋朝一探究竟……
难于上青天 只要读过几天书,上过几天学,都应该知道考试的恐怖。
日常测试还好,毕竟考好考坏对未来没什么影响,大不了接下来好好学习,调整心态,下次好好发挥。
可是,一旦面临决定未来的大考时,难免精神紧绷,心态发生变化,从而发挥失常。
比如我们上学时经历过的中考和高考,努力三年,检验成果的时间只在两三天内。
尤其是高考,是决定很多人一生的大考,所以很多人都是谈“高考”色变。
即便顺利通过了高考,回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很多人都不想经历第二次。
虽然高考已经非常难了,但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古代科举是皇帝用来选拔官员的,条件更为严苛。
自隋朝以来,科举考试难度一年比一年大,而且参加的人数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可问题是,参加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录取的人数却没有增加过,大都是三年一次,每次只有百余人。
而且古代的官员一旦上任,一做就是一辈子,即便遭到短暂的贬黜,但很快又会得到重用。
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官位就这么多,即使录取人数再多也没用,根本没那么多位置。
谈了这么多,这只是聊到了“会试”,也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终极大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
可这“会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的,想参加会试最少也要成为举人。
而成为举人的考试叫作府试,也就是“省考”。
很多人努力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即便像范进那样在五六十岁考上的,那都算祖坟冒青烟了,高兴到疯掉也不为过。
而举人也不是想考就能考的,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了才能拿到举人头衔。
而成为秀才的前提是要成为童生,我们熟悉的老学究孔乙己就是一个老童生。
而且在古代,寻常人家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钱读书写字,更别说进私塾读书了。
能够进入私塾读书的,要么是极为聪慧的,要么出生于地主豪绅之家。
因此,将金榜题名称之为“难于上青天”一点都不为过。
科举场奇事 虽然上文说了那么多,依旧有人感受不到科举的难度。
就说历史上大文豪杜甫吧,他考了十几年科举,最后也只是考中了一个举人。
被称为一代鬼才的李贺,虽然也被称为天才,但依旧无法金榜题名。
即便跳出唐朝,明朝大才子唐伯虎,那也是科举不顺,最终只能回家种地。
历史上,有无数天才倒在科举场上,一辈子都未能入朝为仕。
可在北宋时期,竟然发生过一次“一门六进士”的千古奇事,而这桩奇事的主角名叫曾巩。
大家对这个人应该不太陌生,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读过他写的《墨池记》。
历史上,他还和大文豪苏轼有过一段孽缘。
两人都是北宋大文豪,深受文学大家欧阳修的喜爱,在嘉祐二年同时参加了北宋的科举考试。
巧合的是,这一年的主考官也正是欧阳修。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与一众礼部官员开始审阅试卷。
在宋朝,科举考试都是采用糊名制度,也就是考生在写完试卷后,会有专门的官员将卷首的名字用纸糊起来。
阅卷官只能赏析卷面内容,而不能通过考生名字作弊。
虽然考生的名字都被纸张糊住了,但欧阳修很快在试卷中找到一张文采飞扬的卷子。
他认为如此优秀的文笔肯定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作品。
虽然他很想将其列为第一名,但为了避嫌,便将这张卷子暂定第二,随便选了另外一张。
等定好名次后,在百官的见证下揭开了名字。
没想到被欧阳修内定第一,但排在第二的考生并不是曾巩,而是更为年轻气盛的苏轼。
至于学生曾巩,他被意外排到了第五位。
正因为这件事,很多人就调侃,是曾巩夺取了苏轼的状元之名。
虽然苏轼错失状元头衔,但在几年后的官吏考试中,他顺利拔得头筹,一度跃居北宋文坛之首。
本来欧阳修想培养曾巩做自己文坛上的接班人,最后也因为苏轼的出现,曾巩逐渐被世人忽略。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曾巩的文采就不如苏轼呢?
一门六进士 曾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祖父就是朝廷重臣,他父亲也是文采斐然。
小时候的曾巩完美继承了曾家先祖的所有优点,为人聪慧,记忆力惊人,在别人识字的时候,他就能背诵诗文了。
见小曾巩如此有天赋,就连官至户部郎中的祖父也夸他是曾家未来的希望。
小时候,他和大哥曾晔一起读书识字。
虽然大哥长他几岁,但曾巩的学识一点都不输大哥,悟性也更高。
可能是天妒英才,曾巩十几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比较大,一度疏于学业。
父亲见他这样子,便借着出京赴任,将他安置在泰州府旁边的一处寺庙中。
寺庙中的生活非常清苦,为了排解苦恼,曾巩便全心身投入书本之中,苦学不怠。
因为笔耕不辍,每日洗笔,他竟将寺中的池塘染黑了,也因此写下名震天下的《墨池记》。
很多人都夸曾巩是少年神童,后来他和另一位少年神童王安石相遇,两人成为至交好友。
王安石靠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很快考取了功名,而擅长策论,略逊时文的曾巩遗憾落榜。
后来曾巩和大哥考了很多次,但总是落榜,这让曾晔十分懊恼,从此一蹶不振。
好在曾巩一直不服输,他觉得只要坚持,肯定有机会施展才华。
一直等到父亲去世,曾巩始终没能考取功名。
父亲去世后,曾巩完全可以称得上长兄如父,不但自己苦学不怠,还耐心教导四个弟弟。
经过曾巩的苦心教导,弟弟曾牟、曾布和曾阜皆是满腹才华,成为当地有名的学子。
同时,他还抚育了九个妹妹。
这九个妹妹也都长大成人,知书达理,纷纷找到了如意郎君,而妹夫们也十分敬佩曾巩这个大舅子。
他们纷纷投身曾巩门下,跟着大舅子钻研学业。
在嘉祐二年的时候,这些弟弟和妹夫便跟着曾巩走入会试考场,一展才学。
因为受曾巩的影响,他们都十分擅长策论,对国家大事了若指掌。
巧合的是,这一年的科举题目就是以策论为主。
曾巩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在看到题目后,那是得心应手,下笔千言,非常顺利的写完试卷。
而等到出榜的时候,曾巩名列金榜第五,而他的三弟和两个妹夫也顺利中榜。
听闻这个消息,满朝轰动,甚至一度夺走了苏家三学士的名头。
虽然“一门六进士”轰动一时,引发了朝堂震动,但功劳最大的曾巩反而十分淡定。
因为他知道一家子能同时中举,并非运气原因,而是这些年苦学不怠的功劳。
喜欢yyykc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