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考验朱元璋,出上联: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巧妙对出下联

送交者: yyykc [☆★★★声望勋衔15★★★☆] 于 2025-03-27 0:01 已读 285 次 大字阅读 繁体阅读
                ·兜兜历史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家里就穷,根本没钱上学,后来还被迫当了乞丐。

不过你别看朱元璋小时候没上过学,他可并不是个文盲皇帝。其实在打仗还有当皇帝的时候,他让身边的大臣教给了自己很多东西。

他不光能识字,对联也能对出来,他的宰相刘伯温就经常突击检查他……

君臣之礼

明朝的君臣之间,是要行跪拜礼的,而且嘴里还要喊出“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以示对皇帝的尊重。

一般我们总是在清朝的电视剧中看到大臣们喊这句话,但实际上,唐朝时期就已经有大臣喊过了。

只不过唐宋时期的大臣们喊这句话,大多时候是有感而发,并非什么礼仪。

但是在明朝时,朱元璋当了皇上之后,他要求大臣们必须在进行跪拜礼时喊出这句“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的跪拜礼会显得更加“虔诚”,也显得皇上更厉害。

这天上朝时,朱元璋和大臣商量完事情之后,就让人们先走了,但是刘伯温不能走。

他身为当朝宰相,必须得多跟皇帝待一会儿。而且朱元璋也乐意跟这些有学问的人待在一起。

刘伯温跟着朱元璋来到书房后,突然有一个想法。

刘伯温心想,这个朱重八当了皇帝之后,简直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怎么搞起规矩来了。

虽然明朝有很多规矩都是刘伯温帮着朱元璋制定的,但是一起喊口号这件事看起来就不像是刘伯温的风格,这肯定是朱元璋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为了报复朱元璋,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我给皇上出一个上联,看皇上能不能对出下联?”

朱元璋心想,你刘伯温今天是要考考我啊,但是我不吃你这一套。经过了专业训练的朱元璋很有自信,他让刘伯温随便出题。

刘伯温直接给朱元璋来了一句:万岁万岁万万岁,平常的时候,大臣们喊出这句口号,朱元璋只需要说平身就行了,但是这一次该怎么办?

而且这刘伯温是站在他面前的,要说来一句“平身平身平平身”是不是没意思了?肯定会被刘伯温嘲笑的。

朱元璋马上便放弃了说“平身”的想法。不过,朱元璋仔细一想,刘伯温这对子只是听起来唬人,仔细看一看的话,其实并不是很难啊。

“万”字对“千”字,“岁”字对“秋”字,“万岁”对“千秋”,又工整又对仗,只是读起来有些不顺罢了,无伤大雅。

刘伯温的上联是: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给他对的下联是:千秋千秋千千秋。

万岁这个词本就是一个祝福词,高喊这句口号不就是想让皇帝活得久一些吗?长命百岁已经满足不了这些皇帝了,他们需要的是百倍的百岁,也就是万岁。

而现在朱元璋对出来的下联,不由得让人想起来的一个词叫作“千秋万代”。

如果一位皇帝真的能够“万岁”,但他的统治可不就是千秋吗?

如果他不退位的话,万代可就没有了,除非这位“万岁”的皇帝能主动禅位哦,不过可能不大。

朱元璋的对联属实将刘伯温吓了一跳,他本以为朱元璋对不出什么好东西,结果还真让他给对出来了。

经历此事之后,刘伯温对朱元璋刮目相看,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没什么文化的朱重八了,而是有文化的大明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

说起来,朱元璋也是真厉害,他十分在意人家对自己的看法,每次人家说他没文化,他都十分生气。

为了摆脱人们对他的刻板印象,他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又是写诗,也又是对对子,就连他写给朋友的信,也显得有几分味道。

说到朱元璋的诗,他曾经仿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而他写的这一首很有他的风格。

众所周知,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导人黄巢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不第后赋菊》,这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还有很高的人气。

黄巢写的那首《不第后赋菊》内容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朱元璋也曾读过这首“造反诗”,而且他也写了一首《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从这首诗的词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就是在学黄巢,他们俩都是在造反,黄巢身上确实有值得朱元璋学习的地方。

黄巢的那一首,是在他科举不中时写的,诗中饱含杀气,这首诗就仿佛是一封针对长安城的预告。

不过黄巢的杀气再重,他也还没有起兵造反,只是发泄自己的怨气罢了。

朱元璋的这一首,比黄巢的那一首更加凌厉,很明显这是朱元璋在起义途中写下的诗句,而且很有可能是在朱元璋刚刚脱离岳父,独自出来闯荡的那一段时期写的。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韩山童第一个站了出来,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然后又建立白莲教,靠着宗教召集了一批人,点燃了第一把火。

虽然韩山童最后牺牲了,但是他点燃的这一把火已经熊熊燃烧了起来,一批又一批的人站了出来。

朱元璋并不是最早的那一批起义军,他参加起义时,实际上已经比较晚了。但是朱元璋很有自信,他并不觉得自己会被人落下。

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时兴起才加入了起义军,但是在起义军军中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才是自己最擅长的东西。

而且他越来越有想法,每一次他想自己干的时候,都会受到阻拦,于是他脱离岳父,自己领导军队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最终,他还是跟岳父说了这件事,双方选择了“和平分手”,只有一部分人愿意跟随朱元璋。尽管朱元璋现在没有多少人马,但是他并没有觉得自卑。

当时各方的反元势力都已经成长起来了,朱元璋的军队还是一支刚起步的新人部队。不过,朱元璋相信,等到他崛起的那一天,一定会惊艳所有人。

这正是他诗中的那一句“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别人都起兵时我没动,我只要一动时就会把别人都吓死。

而诗的后半句“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则是朱元璋在面对敌人的拼搏精神。

朱元璋刚起家时,元军以及抗元军都对他不客气,尤其是陈友谅,他虽然也是反抗元军的战斗力,但是他对朱元璋很不满意,因为朱元璋阻挡了他称霸的道路。

在面对这些比他强的敌人时,朱元璋就像菊花面对秋日的西风一般,变成了金黄色,像是穿上了黄金铠甲一般。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首诗虽然用词不怎么优雅,出现了“嚇杀”这样的词,但是诗中的含义还是不错的。

不管是在战争中作诗,还是在朝堂上和大臣对对子,朱元璋都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文采。

明明是公务繁忙的一国之主,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却在突飞猛进,难道朱元璋他真是个天才?

喜欢yyykc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yyykc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