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和李政道的合影,注意看李政道坐姿,没再翘二郎腿

送交者: wwwyu [♂★★★★声望勋衔17★★★★♂] 于 2025-03-29 23:59 已读 4022 次 4赞 大字阅读 繁体阅读
                

1974年5月30日清晨,北京城还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李政道博士下榻的北京饭店房间内,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

此时的李政道,正准备结束这次回国之旅,与夫人秦惠䇹计划着当天从北京飞往香港,再返回美国芝加哥。

电话那头,传来外交部工作人员的通知:毛泽东主席希望在一小时内,于中南海住所会见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李政道夫妇既感到意外,又难掩心中的惊喜。

在他们原本的行程规划里,并没有与毛主席会面这一项,李政道本人也从未向外交部提出过这样的请求。

李政道深知毛主席日理万机,且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平时很少接见外宾,能在临行前接到这样的通知,实在是意料之外。

但惊喜很快占据了主导,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与毛主席面对面交流,探讨科学与国家发展等重要议题,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不到八点,李政道一行便随着工作人员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主席的书房,当李政道走进书房的那一刻,看到毛主席已坐在宽大的沙发上。

尽管年事已高,但主席身上那股独特的领袖气质依然让人肃然起敬,毛主席看到李政道进来,连忙起身,微笑着与他握手,亲切的笑容瞬间缓解了李政道内心的紧张。

有趣的是,在那张与毛主席的合影中,李政道的坐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与他之前和周恩来总理合影时翘着二郎腿的轻松姿态不同。

这次他正襟危坐,双手放在大腿上,没有再翘二郎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李政道内心的紧张与重视导致他坐姿的改变。

这次意外的会面,就此拉开序幕,而那张著名的合影,也在这次会面中诞生,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深入探讨这张珍贵合影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李政道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化系,深厚的学识为家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在李政道的心中播下了求知的种子,然而,命运似乎注定要让他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上海沦陷,年仅11岁的李政道被迫中断学业,此后,他辗转多地求学,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的学校就读。

1943年,凭借着对知识的执着和过人的天赋,李政道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入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当时的浙江大学,因战乱迁至贵州湄潭,条件艰苦,但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为李政道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然而,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1944年,日军攻入贵州,浙江大学被迫全面停课,李政道不得不再次踏上寻找知识的征程,1945年,他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他的物理学习之旅。

西南联大,这所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学府,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最优秀的学生,学术氛围浓厚得如同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李政道。

在这里,他遇到了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吴大猷教授对李政道的影响深远,他不仅为李政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深入的学术指导,还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吴大猷的指导下,李政道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天都沉浸在物理学的世界里,他常常主动向吴大猷索要更多的阅读资料和习题,求知的热情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

无论吴大猷给出多么困难的书籍和题目,李政道总是能迅速完成,然后又迫不及待地寻求新的挑战,他的这种勤奋和天赋,让吴大猷对他赞叹不已。

在西南联大,李政道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时常面临空袭和饥饿的威胁,但李政道和同学们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他们以笔为武器,在后方默默耕耘,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1946年,国民政府计划选派一批优秀青年赴美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李政道凭借在西南联大的优异表现,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李政道选择了芝加哥大学,这所汇聚了众多顶尖物理学家的学府,成为了他科研生涯的新起点,在芝加哥大学,李政道遇到了他学术道路上的又一位重要导师——费米。

费米是一位理论与实验俱佳的物理学大师,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独特的科研方法,对李政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物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扎实的科研能力,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研究员和教授,继续深入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李政道和杨振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物理学的认知,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验方案,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仅31岁的李政道,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他的名字从此铭刻在了科学史册上。

李政道虽远渡重洋,在美国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李政道借此契机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

这次回国,他看到了国内科学研究的荒原窘况,心中满是忧虑,他走访了很多地方,见到不少昔日师友,深刻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

1974年5月,李政道第二次回国访问,在此期间,他再次与周恩来总理会面,就科学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

事后,李政道写了一份关于物理学人才培养的建议转交给周总理,周总理向毛主席简要汇报了情况后。

毛主席对李政道所讲的对称与平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李博士的某些观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次会面。

主席询问了李政道关于对称的深刻含义以及其他物理专题的许多问题,他还对过去没有时间学习科学表示遗憾。

两人的交谈从自然现象逐渐延伸到人类活动,李政道向主席阐述了自己对于科学教育的看法,强调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主席认真倾听,并接受了李政道提出的至少对于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应该继续坚持并受到重视的建议。

这次会面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毛主席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刻见解,李政道也充分感受到了主席的智慧和对科学事业的关注。

1974年毛主席与李政道的这次会面,无疑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交流,从学术层面来看,这次会面为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方向。

毛主席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他独特的哲学视角,促使李政道更加深入地思考物理理论背后的哲学意义。

他们关于对称与非对称、平衡等概念的探讨,不仅拓宽了彼此的思维视野,也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

这次会面还对李政道后续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贡献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会面中,李政道向毛主席提出的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和采纳。

这直接促成了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设立,少年班的创办,为那些具有卓越天赋和潜力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学习平台。

让他们能够在早期接受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教育,从而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李政道还积极推动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以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他的这些努力,全方位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渐走向世界前沿。

1974年毛主席与李政道的会面,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持续而深远,这次会面不仅在当时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政道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是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他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科研建设,促进了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

他的努力,让中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新闻网——魂系华夏 梦筑九州--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特殊贡献2024-09-10 16:01

华声在线——这位98岁老人逝世后,我们才知道他对中国基础科学的贡献有多大!2024-08-05 21:16

湖南日报——毛主席晚年与李政道谈物理学的对称,不料一开场却把李政道问住了2024-08-0517:0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wwwyu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