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普及知识、甄别人才。沙皇基础教育是普及知识的过程,更是发现并引导个体潜能的过程。不要鼓励身高不足170的人立志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不要鼓励五音不全的人去追求歌唱家的梦想。同样,也不要鼓励学术资质平庸的人去探索真理攀登科学高峰。资源的有限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需要有甄别与筛选的功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遗憾的是,学术资质不像身高或嗓音那样一目了然。身高可以用尺子量,嗓音可以通过试唱判断,但对学术潜能的评估却复杂的多,需要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反复的考试、观察与筛选。这种甄别并非为了贬低谁,而是为了在早期阶段明确哪些孩子在学术上有更强的天赋和兴趣,从而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方向。反之,对于学术能力相对平庸的孩子,教育可以更早地转向实用技能或职业培训,避免他们在不擅长的领域浪费时间。在德国,小学毕业后学生就被分流:一部分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为未来的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准备;大部分则进入职业导向的学校,学习实用技能,未来成为技术工人或蓝领。这种及早分流的做法看似“冷酷”,却非常务实。它承认了人的天赋和兴趣各不相同,并通过教育体系的设计,人尽其才。德国的经济分配制度支持这种分流:无论蓝领还是白领,收入差距并不悬殊,职业尊严也得到保障。反观中国,整个社会缺乏理性,不讲秩序。教育界也不例外。“中华第一才子”(欢迎证伪)不是中国任何大学的校长或教授,而他的前后期同学都有出任哈佛校长的。这个简单事实是理性和秩序缺失的一个极端表现。另一个表现则是,长期以来,社会观念倾向于将大学教育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鼓励资质平庸者“逆袭”,“奋斗”, 甚至不惜在浑水摸鱼中追求这一目标。于是,大量学术资质平庸的学生被鼓励挤进大学,甚至考研,导致大学教育资源被稀释,许多并不适合学术研究的人占据了原本应属于真正有潜质者的位置。这不仅降低了教育效率,也让许多人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苦苦挣扎。甄别人才并非否定每个人的价值,而是承认差异并加以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将孩子按学术资质分流,既是对个体负责,也是对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让聪明的孩子去探索真理推动科技进步,让其他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公平且有效。评分完成:已经给 鹿特丹丹 加上 50 银元!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5_03_27 16:55:51编辑
贴主:鹿特丹丹于2025_03_27 16:56:42编辑
喜欢鹿特丹丹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鹿特丹丹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