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随想

送交者: 魏习加 [☆★★社区平天下平★★☆] 于 2024-11-12 13:07 已读 21377 次 2赞 大字阅读 繁体阅读

光刻随想

光刻机的技术路线清晰,有这一点,对于已经有相当技术基础和产业化实力的中国来说,就够了。现在国内考虑的不是已证实技术的成功再现,而是技术上的新趋势新突破,以及现有技术产品的量产,成本,市场竞争力,知识产权交易等等。

如果中国能够自由的参与全球竞争全球贸易,中国还能以“资源共享,优势交换”的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但现在分区断链之势已成,中国就不得不去追求体系的成功,制度的成功,朋友圈的成功。技术的成功,商业的成功,产业的成功,这些都还不够。中国正以一己之力重建世界;从科技到政治到经济的全球现状,都值得中国反思,中国也被逼着另起炉灶。

跟随式,融入式的发展,容易陷在历史负担的坑里;重新来过,却有机会找到新的突破,绕过坑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以全新面貌参与全球竞争。哪怕是别人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以当前的技术、软硬件能力、生产加工能力、供应链能力去重现,也有机会避开现有产品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近年来军工产品呈爆发之势。

中国的朋友圈,发展水平不高,经济规模也还不大。跟“已发展国家(我不喜欢发达国家这个称呼,它们只是已经发展过了,较早发展过了,曾经发展过了,英文developed country也没仰视的意思)”那些庞大,成熟,积累丰厚的国家群体合作,是中国不可能绕开的。任你再自尊自强独立自主,现在也不可能与西方阵营西方体系割裂,所以“开放,交流,竞争,合作”是不可能更换的主旋律;讲多少狠话,翻多少白眼,恶多少心,受多少虐,都不可能改变。中国既想更多参与全球竞争全球合作,中国又需要发展自己的体系,好让中国产业不会被西方随意拿捏。这个自立与竞合的艰难平衡,很直接的体现在中国的芯片产业,数据产业,AI产业等新兴关键产业上。比如区区一个光刻机,中国与西方同行之间的知识产权交叉授权,各自的客户与供应链的互通有无,相互融合,共存共荣;这些如何推行,如何化解敌意和封锁,成了很头痛的事。生意人,技术人,只知道有活干就干,有钱赚就赚,哪里能够想到,我今天跟客户签个合同,明天就被政府说成违法违规,合同无效,取消,可能还要赔钱。以前企业做做技术攻关,市场公关就好了,现在不得不大量投入“合规审查”,政策游说,司法攻守。烦是烦,但你下场去玩玩这些游戏,你还能多磨几年多卖几年,不磨的话,就眼睁睁的看着销路被人家一刀切断。

以中国现在的一身腱子肉,庞大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中国再怎么低调,再怎么装孙子,最多只会让西方平头百姓感觉中国少一点“嚣张”的感觉,少一点战狼的野味,但美国高层级的政府,美国的经济精英社会精英们,都在认真的考虑如何跟一个已经强大起来了的中国相处。我们再也不能奢望全球经济的自由底色,不能指望国际洲际的无障碍通联,不能轻信西方开放与自由贸易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在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上,中国还是要与西方加强增广交流,加紧融合;在政策精神与实操实践的时间差里见缝插针,以多样性、积极性、共赢性,去抵挡排他性,敏感性。宏观难为微观为,东方不亮西方亮。

经济与人性人格一样,没有完全的自由,没有永远的自由。如果经济权利影响到了民生权利,再去维护经济的自由,那就是忘了“经济以人为本”。美国从自由经济向计划经济,向产业政策偏转,也不奇怪。喜欢纯自由经济,信奉自然经济的人,大概忘记了货币、税率、汇率、劳动法这些经济要素,可都是人类创造的,可不是“无形的手”上自然长出来的指甲。

天命难测,人心可得。

经济有大势,人心有群力。逆天改命的机会总还是有的,躺平就没办法了。川普就算一事无成,就凭他这份为美国逆天改命的心,他也称得上美利坚中兴世代的开拓者。

美国中兴,全球重整,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希望两个强国,两位雄主,能够逆流而上,顺乎民意,驾驭经济大龙。

和平,自由,都不是天然,不是白送的;就像爱情和家庭一样,都需要经营,维护,需要拉得下面子,迈得出步子。

变化,总让我看到希望。

光刻开启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类在创造着有序的微观世界。我们的宏观世界却正向无序的一侧倾斜。希望能以“短程有序”,补偿“长程无序”。

把之前写过的这一段,再发一遍:

芯片能有多少需求,能有多大增长,仍未可知。

宏观世界里有星辰大海,微观世界里也有星辰大海,还有一个东西与物理尺度无关,那就是信息、数据、感受、思维。

人类在微观世界里,比航空航天跑得快多了,深入多了,产业化商业化程度高多了。

奥特曼在兜售的算力规模,基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的数字化所需的存储与处理规模的认识。他现在估算的,只是人类感官能够直接感受的数据的规模(主要是“看到的”,然后才是听到的,四肢和皮肤感受到的);以后如果把这个尺度往微观往宏观方向拓展,对于算力的需求会以几何级数,以指数的形式增长。会拖累算力增长的,大概就只有芯片产能,以及能源供给了。

信息的增长还有一个方向:向内求,人脑的感受与思维(表层,浅层,深层,下意识,记忆等等)。这些数据一旦挖掘出来,需要存储,需要流动,需要处理的话,人类又需要增加多少“数据中心”?

芯片产业规模的投入和发展,有赖于这些评估预测,跟踪规划。

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信息产业,微纳产业,太空产业,能源产业里继续领先的话,东方又只能干点给西方打螺丝的工作。中国当然不甘心只做代工人。听听,“代工人”,连“工人”都算不上。想做主,想引领,想占据价值链利益链安全链的高端和上游,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这些产业。

由于产业的迅猛增长,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水涨船高,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就成为硬需求。信息产业耗能剧增,正好成为一个契机:把绿色概念,永续概念,附加到所有产业上去。

所有这些重要产业,中国一个也不放过。美国在这些产业上虽然集中度和成本经济性不如中国,但科技暂且仍然领先,产业能力,资金能力,消费能力等方面也非常有竞争力。中美在这些新兴产业上展开良性竞争,是人类之幸,也确立了美中的全球领导地位。

评分完成:已经给 魏习加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魏习加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魏习加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杂论闲侃首页]

魏习加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