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家世
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苏洵,母程氏。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乙卯时,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其父亲将他命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小他两岁(1039年出生),两兄弟从小到大一起读书游玩,后来也同一年中进士。
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修编族谱,自称是初唐相国苏味道后裔。然而苏洵自己也承认苏味道的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不可考证,苏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苏洵的寻根方法,在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苏姓人士,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
履历
庆历二年(1042年),苏轼入小学,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当时居住在眉州一处叫纱縠行的地方。三年,苏轼入乡校,以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为榜样、楷模。
庆历五年,父亲苏洵因公在外,他的教育都由母亲程夫人负责。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为青神人王方之女。二年,前往成都游览,拜访了张方平。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才20岁,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之后两人皆中进士。当时苏轼在礼部论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且将该文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而欧阳修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之后在殿试中乙科。同年四月,苏轼母亲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礼法丁忧回乡。
嘉佑四年(1059年),服丧完后的苏轼跟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起沿著长江下溯,前往荆楚之地。有《南行集》。五年,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但苏轼并未就任。
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位列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第三等。当时韩琦说:「今岁制科,唯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授大理评事,除签书凤翔判官。十一月十九日,与苏辙在郑州西门外告别,当年十二月到任。当时凤翔府主政者陈希亮,与苏轼个人关系极差,两人互相看不起,但却与希亮四子陈慥相得甚欢。
治平二年(1065年),罢任凤翔签判,还朝直史馆。
治平三年(1066年),父苏洵过世,苏轼回蜀守丧,英宗怜之,同意以官船载运苏轼一家。
熙宁二年(1069年),服阕(守丧完毕)任判官诰院兼祠部员外郎,反对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动,王安石于是屡次在神宗面前诋毁苏轼,司马光、范镇举荐苏轼作谏官,王安石力反之,神宗想让苏轼写起居注,王安石向神宗进言,说苏轼在回家守丧时,乘机贩运苏木(一种染料),最后神宗放弃这个任命。
熙宁三年,因为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门下的御史谢景温又诬陷苏轼贩卖私盐,范镇极辩苏轼贩盐之诬,并愿意退休负责。
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担任当年度进士科举的主考官,苏轼本欲拟上官均为第一名,但因其策论诋毁王安石变法,而被吕惠卿改为第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迁太常博士摄开封推官,因不堪新党的迫害,求外职,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愿予之颍州通判,神宗最后折衷,让苏轼担任相对较好的杭州通判。起先在熙宁三年,王安石的姻亲谢景温弹劾苏轼居丧往返途中顺道做买卖生意,但查无实证。滞留京城至熙宁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经由陈州赴杭,十一月到任。神宗当时对司马光说:「苏轼非佳士,卿误识之。」司马光则不以为然,为苏轼做了辩解,而苏轼本人则迫于压力,并没有对此处置发表任何意见。初到杭州时,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于是苏轼便受命监考,得闲二十馀日,其间亦多有唱酬。
熙宁五年,陈尧佐之子陈襄接任杭州刺史。苏轼被派往湖州勘察堤坝情况,期间与湖州太守孙觉相遇并作诗。
熙宁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两度游览云泉山风水洞,作诗并留下题名,题名今存。冬,苏轼沿运河往返于常州、润州、苏州、秀州之间,赈济灾民。官职不变。至熙宁七年夏回到杭州。过了几个月接到诏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别杭州道友,十月启程。
熙宁八年除夕,苏轼在润州度过。
熙宁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后改知徐州。二月与其弟苏辙会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参加救灾。
元丰元年,改筑徐州外小城,立东门黄楼。苏轼作《黄楼赋》。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七月,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谏议大夫李定、国子博士李宜之等上疏弹劾苏轼,说他谤讪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下狱。十一月三十日结案。此次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并写文章向朝廷诀别,苏辙、张方平、章敦、吴充、王安石、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尤其太皇太后曹氏劝谏,神宗动心,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由御史台专人押送前往。苏辙也因为其兄求情而遭贬为监筠州盐酒务。司马光、黄庭坚、乃至王安石之弟王安上皆罚铜二十斤。苏轼在黄州「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与张怀民交游,也结交禅门人士,当时佛印担任庐山归宗寺住持,与苏轼时有往来。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元丰四年,朋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到了黄州营地以东一块地,苏轼躬耕其中,命名为「东坡」,复于元丰五年营造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赋》写于首次游览黄州赤壁时。十月,作《后赤壁赋》。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迁汝州团练副使,四月六日离开黄州,将雪堂留给当地人潘邠老,赴任汝州团练。途经江州,游庐山、石钟山,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经过筠州,留苏辙处十日。七月过金陵访王安石,与叶志远唱和诗,八月上旬应真州知州袁陟之邀,住真州州学20多天,九月初离开。苏轼在楞伽庵写经、品茶、题名「慧日泉」。
苏轼于泗州度过除夕,因没有继续旅行的盘缠而上书请求允许在常州宜兴县居住,获得允许。八月十七日,得命知登州,到任才五天,苏轼又被召为礼部郎官,上京后半月,除起居舍人,入侍延和殿。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元佑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即往吊丧?」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孔子言哭则不歌,即不言歌则不哭。」苏轼则嘲笑程颐说:「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两人因此结怨。
元佑二年,除翰林侍读。苏轼与程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两人党徒互相攻讦。十一月,拜户部侍郎。三年,苏轼以翰林学士知贡举,负责取士。苏轼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当时但凡是礼部特别上奏的都滥赐出身,苏轼和孔文仲以为不可,遂上《论特奏名人恩泽太滥札子》。此后朝廷接纳其建议,设置了特奏名进士、诸科取士的限额及品阶。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出知杭州,与执政恩例(同副相待遇)。到杭州之日,上表云:「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
元佑五年(1090),苏轼听取钱塘县尉许敦仁的建议开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坝,在其上筑桥,是为苏堤。五月,拜御史中丞。
元佑六年三月九日,罢杭州,召还朝,除翰林承旨,入侍迩英殿。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然而苏轼还朝后被贾易等人藉故弹劾,此事件即蜀洛党争,之后苏轼出知颍州。苏轼曾道贾易为程颐之死党,因此「怨臣兄弟最深」、「易在必报」,吕陶亦曾指出此段关系。由于宰相吕大防、刘挚和高太后都觉得贾易言过其实,「排击人太深,须与责降」。为了平息党争,高太后采用吕大防的建议,将苏轼与贾易都外放为地方官。
元佑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扬州。九月召还朝,以兵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学士兼侍读。
元佑八年,言官黄庆基、董敦逸弹劾苏轼。八九月间,苏轼出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章敦、安焘执政,苏轼遭来之邵弹劾,遂被哲宗贬谪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贬所,住在僧舍中。
绍圣二年三月,迁居合江亭。
绍圣三年,惠州修新桥,苏轼典卖了自己的腰带以资助建设。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营建白鹤峰新居。五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至四月十七日,苏轼接到命令,遂贬儋州。沿途路经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后上渡船。当时苏辙也被贬谪至雷州,两兄弟恰好相遇于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岛。六月十一日,苏轼告别弟弟,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时无地可住,苏轼就在官舍暂住。不久,当地人为他建了三间房屋,苏轼将其命名为桄榔庵。
元符元年,苏轼在儋州,游天庆观。吴子野来访。蔡京派遣吕升卿、董必等去岭南谋害苏轼兄弟,曾布向皇帝进言不可,救两人免于大难。
元符二年,琼州进士姜唐佐来到苏轼处学习。
元符三年(1100年),徙贬所于廉州,随即又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过广州、清远,到英州时,赐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在外军州(即随意选择偏远州郡居住)。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四月下诏让苏轼北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获赦北归行经南安军。正月到虔州,五月,第三次到真州。夏天因冷饮过度,下痢不止,又误服黄芪,结果病情恶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由米芾安排住东园休养,又送麦门冬。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享年六十四岁。由弟苏辙归葬于郏县小峨眉山(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南宋孝宗追赠谥号「文忠」。
苏轼疲于应付新旧党争,遇事「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变法作为,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守旧之举。尽管新党一直称苏轼为旧党而藉故追究,但实际上苏轼亦和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时有冲突,导致他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时常远贬外方。不过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性格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风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徵。〈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邦彦的「格律派」大相迳庭。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赋风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著,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著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木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著作
苏轼现存于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 《刑赏忠厚之至论》,嘉佑二年(1057年),应试时所写,最早的成名文章。
• 《南行集》,嘉佑四年(1059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一批诗作。
• 《苏沈良方》,今传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题画作品有〈净因院画记〉、〈提憩寂图诗〉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对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苏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苏文忠公全集》又称《东坡全集》,传世的,至今所见,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分集编订,号称东坡七集本,亦标东坡全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
《艾子杂说》据传为苏轼所撰。
家庭
祖父:
• 苏序
父亲:
•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儿子命名的来由。
母亲:
• 程夫人,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程浚之妹,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兄弟姐妹:
苏洵与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长子景先与三名女儿皆卒于程氏去世之前。虽然传说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中,苏东坡有个嫁与秦观的妹妹,但根据考证,苏东坡笔记著作中从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观在二十九岁并且已经娶妻之后,才初遇苏东坡,苏小妹应为虚构人物。
• 苏景先,早卒
• 苏氏,苏轼长姊,早卒
• 苏氏,苏轼次姊,早卒
• 苏八娘(1035年—1052年),苏轼三姊,十六岁嫁舅父程浚之子程之才,两年后被夫家虐待至死。清朝袁枚《随园诗话》误作苏轼之妹。
• 苏辙(1039年—1112年),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之妻,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1050年—1061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 王闰之(1048年—1093年),苏轼之妻,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12岁,在堂姐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在苏轼58岁时逝世,享年四十六。
• 王朝云(1063年—1096年),苏轼之妾,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后卒于绍圣三年,享年三十四。
子女:
• 苏迈,妻王弗所生。
• 苏迨,妻王闰之所生。
• 苏过,妻王闰之所生。
• 苏遁,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堂妹:
• 苏氏,苏涣四女,嫁柳仲远(字子文),封德化县君,袁枚《随园诗话》指苏轼有一妹嫁柳氏是把她误作苏轼亲妹。
评价
古代
• 张戒:「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岁寒堂诗话》卷上)
•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 宋仁宗:「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 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给苏轼的挽联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 苏辙说苏轼:「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在苏轼行迹所到之处都被民众纪念,如黄冈、杭州、海南岛等地区,都有苏轼的祠庙。
•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 宋孝宗:「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 宋高宗追赠其为太师,諡为「文忠」。
• 陆游评苏:「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 王若虚:「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 王士祯:「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汉魏以来,二千馀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 王夫之:「扬雄、关朗、王弼、何晏、韩愈、苏轼之徒,日猖狂于天下,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窃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渔利赖宠之身,荡闲蔑耻,而自矜妙悟焉。呜呼,求明之害,尤烈于不明,亦至此哉!」
• 袁枚评苏诗:「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近代(中晚清、民初)
•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 汤鹏:「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诉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
•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
• 章太炎:「轼也使人跌逷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穷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睹其尾,谓求学皆若解闭者,以不解解之也。」「淫文破典,軵靡者众」。
•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现代
• 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采,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 1930年代,当林语堂尚在海外飘零之时,身边却时时携带笨重的苏轼文集,后来写下文词优美、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传》。当他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为其作传的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这正切中林语堂自己的赞叹:「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王水照认为苏轼文学作品的数量之巨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质量之优则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 2000年,法国《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与他的琴棋书画一样,都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并且在专栏「千年人物」中,评选苏轼为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人(共12位)。
• 2017/08/13,法国《世界报》副主编Jean-Pierre Langellier在第八届苏东坡文化节的演讲时,盛赞苏东坡的天才与人道精神。
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例如:
• 诗注
• 查慎行的《补注东坡编年诗》。
• 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
• 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 文注
•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 词注
•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轶闻
•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在被贬往惠州途中经过东莞,夜宿资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学),方丈僧祖堂和莞人夏侯生陪同他在当地出游,结下缘分。苏轼在惠州的四年间曾经乘船来往资福寺和觉华寺之间,听说靖康海市蜃楼奇绝,往观却不得见。祖堂说:「此灵变也,公善文,祭之当见。」苏轼于是作长短诗焚之,歌咏间即成楼台人马之形,络绎不绝,于是又作诗记念,赠予夏侯生。苏轼还用自己至爱的犀带换取佛脑舍利,供奉在资福寺内。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写下《罗汉阁记》、《舍利铭》、《老柏再生赞》等文记念此事。苏轼捐赠的舍利在1277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东莞后被夺走,送至大都。后在明代重修资福寺时送回原址,至今依然保存在清代原址重建的金刚经云石塔内。
•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大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甚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 苏轼很早接触佛教,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 苏轼无论诗、词、文、赋、字、画,样样精到,常被认为乃是先人托化所致。广州西郊石门灵隐山上有宝陀院、妙高台,院住持德云和尚临终时,留信说三十年后他的忌日,当有贵人来访,可将遗书递上。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德云和尚三十周年忌日,苏轼正好游览来到宝陀院,觉得一切都很熟悉,阅毕住持遗书,有感而发题诗「宝陀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喜再来。前世德云今是我,依稀尤见妙高台。」于妙高台壁上。学者衣若芬认为此「德云和尚」说是清代研究者的误解。
•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性喜酒肉,肉中尤以猪肉为最爱,按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性喜食猪」。还有传说东坡肉和东坡酒相传均为苏轼发明。《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脍;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 苏轼在〈与鞠持正书〉中写下:「文登虽稍远,百事可乐。岛中出一药,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闻甚益人!」。文中百事可乐意指凡事皆有乐趣,成为英语pepsi cola的中文音译。
• 苏轼年少时,本已登进士,却贪心不满足止于此,于是又去应考制科试,科号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成绩甚优,以为就此真的可以对官家直言极谏,殊不知差点把自己给谏没了。便在与李之仪的回信中,自嘲自己是靠著一张嘴当官的刘敬。
• 苏轼对十二星座很有研究。苏轼读韩愈《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表示自己和唐朝的韩愈都是摩羯座(当时称「磨蝎」),一生多遭口舌诽谤,简直同病相怜,命途多舛。他认为自己命中的好好坏坏,和身为摩羯座是有关系的。
:按唐宋时的占星学,二十八宿的斗宿正好对应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宫,月亮所在的星宫为身宫(相当于月亮星座),可知韩愈的身宫正是摩羯。而苏轼则是以摩羯为命宫,「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苏轼对星座的感叹,让后世掀起一股「摩羯情节」。南宋方大琮写信给朋友说:「惟磨蝎所莅之宫,有子卯相刑之说,昌黎值之而掇谤,坡老遇此以招谗。而况晩生,敢攀前哲?」南宋理宗时期的牟巘致友人的书信:「生磨蝎之宫,人皆怜于奇分。」于石写诗:「顾予命亦坐磨蝎,碌碌浪随二公后」元代尹廷高〈挽尹晓山〉「清苦一生磨蝎命,凄凉千古耒阳坟。」赵汸「谩灼膏肓驱二竖,懒从磨蝎问三星。」明代张萱「磨蝎谁怜留瘴海,痴仙只合在人间。」清代赵翼「书生不过稻粱谋,磨蝎身偏愿莫酬。」黄均「渐知世运多摩羯,颇觉胸怀贮古春。」袁枚:「莫叹遭逢磨蝎重,世间风浪几曾平。」曾国藩:「诸君运命颇磨蝎,可怜颠顿愁眉腮。」
相关美食菜肴
• 东坡肉
• 东坡肘子
• 东坡腿
• 东坡鱼
• 东坡豆腐
• 东坡饼
• 东坡羹
• 东坡狗肉
• 东坡羊骨汤
• 东坡河豚
• 东坡虾
• 东坡蟹
• 东坡笋
• 东坡田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