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自幼好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入北京。官分部主事,不久归里。好藏书,尤嗜宋本,至嘉庆十七年,已有宋本200种左右,海内称雄,自号「佞宋主人」,并撰写了大量题跋。顾广圻诗曰:「翁读未见根性命,消融名利同渣滓。」
《黄丕烈年谱》称丕烈藏书始于二十六岁得校本《楚辞》残本于朱文游家,三十岁时得第一部宋版书《大戴礼记》,此后凡遇善本,不惜重金购之,乾隆五十四年(1789),从张秋塘处取得《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稿。好校书,宋刻《文苑英华纂要》花费十一年,经十一校始成,「积晦明风雨之勤,夺饮食男女之欲,以沈冥其中」,「校书如扫叶拂尘」,自称「书魔」。
晚年在苏州玄妙观察院场开设滂喜园书籍铺。室名有百宋一廛(宋版书收藏满一百部)、学耕堂、县(悬)桥小隐、学圃堂等,得北宋版《陶诗》,与南宋版《汤氏注陶诗》,以专室藏之,室名「陶陶室」,经其校勘而留下题跋的书约九百种左右,世称「黄跋」。晚年因生计窘迫,不得不将藏书卖出,身后其书几为海源阁、铁琴铜剑楼、皕宋楼等收藏。著有《求古居宋本书目》、《荛圃所见古书录》、《百宋一廛书录》、《荛圃藏书题识》及著名后世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等。
家族
先祖是福建莆田人,十世祖黄秀陆迁移至江宁(今南京),曾祖父黄琅移居吴门,遂为苏州人。
评价
• 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仅将黄丕烈列入赏鉴家,有意贬低。
• 陈登源《古今典籍聚散考》对其评价甚高,称「嘉庆中能及时崛起,足以复汲古、绛云之盛者,则黄丕烈之百宋一廛是也乾嘉之间藏书史,可谓百宋一廛之时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