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乾隆年间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嘉庆年间
嘉庆二年(1797年),潘世恩在翰林院大考中获一等,擢升为侍读。和珅认为他青年才俊,想要招揽他,潘世恩谢绝,不与其来往。这导致和珅的记恨,和珅将题本扣留六个月不予呈上。嘉庆帝亲政后,升任侍讲学士。一年三次升迁到内阁学士,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督云南、浙江、江西学政。
嘉庆十七年(1812年),潘世恩升任工部尚书,嘉庆十九年(1814年)调任户部尚书。不久,潘世恩母亲病逝,辞官回家服丧。母丧满后,他上疏嘉庆帝,说老父年迈,要求在家侍养老父。适逢他的儿子中举,也上折谢恩。因没有亲自前往京城,命降为侍郎,嘉庆帝鉴于他孝顺,准他在家侍养,他在吴县老家居住十年。
道光年间
道光七年(1827年),潘世恩父丧服除,担任吏部侍郎,升任左都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再擢为工部尚书。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潘世恩超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道光十五年(1835年)二月,授东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此后出任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衔。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晋为武英殿大学士。
黑龙江将军请求在都尔特增加六屯,潘世恩认为该地应当作为游牧之地,开垦是失策,不可允许。言官上奏说山东盐课请归地丁,潘世恩认为山东场灶有一半靠近江淮地区,一旦归地丁,听任民众自运自销,一定会成为两淮引课的连累,不可实行。鸦片战争爆发后,潘世恩支持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力主严内治,方能御外侮。当时穆彰阿主和,潘世恩心中反对,却不能公开表示异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潘世恩因八十寿辰,晋太傅衔,赐用紫缰。次年,潘世恩得病,多次上书请求退休,道光帝用温和的诏书慰留他,仅仅解除其军机大臣的职务。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潘世恩再次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才得到批准。咸丰帝命潘世恩享受完整俸禄,将他的儿子留在京城官邸。
咸丰年间
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已经退休,仍然上书说林则徐历任封疆大吏,有体有用,请求咸丰帝将林则徐徵召进京听候任用,并推荐前任台湾道姚莹。咸丰帝认为正确,在罢免穆彰阿时还列举潘世恩的言论。咸丰二年(1852年)再次于壬子年乡试时,他奉诏就近参加顺天府鹿鸣宴。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会试时,他应邀参加礼部的「琼林筵宴」,咸丰帝亲书「琼林人瑞」匾额相赠。次年,潘世恩在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朝廷派遣亲王祭奠,谥号「文恭」入祀贤良祠。
《郎潜纪闻》称潘世恩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列举其为生加太傅、重宴琼林、状元作宰相兼而有之的唯一一人。道光二十四年,内阁四大学士,除潘世恩外,穆彰阿、宝兴、卓秉恬三人都是他的门生。
家庭
• 次子潘曾莹,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 子潘曾绶,道光二十年(1840)科举人,官内阁中书,著《陔兰书屋诗集》。孙潘祖荫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探花,官至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工部尚书。
• 子潘曾玮,著《自镜斋文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