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嘉慶三年三月十一日(1798年4月26日),王茂蔭生于歙縣旱南杞梓里村的一個茶商之家,本名王茂萱。其家族屬于太原王氏,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王仲舒之後,于唐末遷居歙州,自明初起定居杞梓里。王茂蔭是遷居杞梓里的承慶祠第十五世,家中長子。父親王應矩(1776-1848)是著名茶商,常年在外經商。在他六歲時,生母三陽洪氏病故,由祖母方太夫人、繼母北岸吳氏和姑母王柏芝撫養成人。
1805年,王茂萱八歲入私塾,曾求學于吳柳山、錢伯瑜等先生。在多次參加鄉試不第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三十三歲離鄉,前往北京通州,協助父親經營家族企業森盛茶莊(1780年創辦)。次年(1831年),王茂萱捐監生,改名王茂蔭,字椿年、號子懷,應順天府鄉試中舉人,再次年即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進士,欽點戶部廣西司主事。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及兵、吏、工部侍郎等職。
多次提出防剿太平軍和其他農民軍的方略。咸豐元年(1851年)上《條議鈔法摺》,提出發行可兌現銀鈔,以解決財政危機,被議駁。咸豐四年(1853年)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又連上三摺,反對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鑄大錢必然使得物價上漲;次年又針對發行不兌現紙幣提出兌現主張,遭咸豐帝「嚴行申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其貨幣思想給予讚賞。他也是唯一一個《資本論》提到的中國人。
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王茂蔭扶繼母靈柩自江西吳城鎮回籍安葬,因已無棲身之所,于是輾轉至雄村義成購得朱姓商人宅第,修葺後命名為「天官第」。匾額為李鴻章手書。兩個月後(農曆六月廿二,公曆8月13日),王茂蔭在天官第病故。
死後葬于岑山渡村北的御史山。
遺跡
王茂蔭在歙縣杞梓里村的出生地,已在1860年前後清軍與太平軍的激戰中成為焦土廢墟。
王茂蔭在北京為官三十年,一直獨自居住,故居位于宣武門外大街103號至107號的北京歙縣會館。
歙縣雄村義成的王茂蔭宅「天官第」今天尚存,2019年列為第八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其五世孫王自燮(1924-2001)曾是安徽省黃山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 樓一飛:〈王茂蔭紙幣思想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