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ᠵᡠᠸᡝᡵᡝ ᠵᡝᡴᡠᡳ ᠪᠠᡳ᠌ᡨ᠋ᠠ ᠪᡝ ᡠᡥᡝᡵᡳ ᡴᠠᡩ᠋ᠠᠯᠠᡵᠠ ᠠᠮᠪᠠᠨ|v=juwere jekui baita be uheri kadalara amban)是
創設
始設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駐節于南直隸淮安府城(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全稱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不僅管理跨數省長達3000多華里的運河沿線,並且還地方行政事務,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廬鳳巡撫,管理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咸豐十年)起節制江蘇長江以北諸鎮、諸道。而各省的督糧道,都隸屬于漕運總督。
隋唐以後歷代朝廷都十分重視運河漕運,以其為國家經濟的命脈。自隋代開鑿大運河,朝廷就在淮安設漕運專署,宋設江淮轉運使,東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師。明朝在設立漕運總督之前,1404年,永樂皇帝設武職漕運總兵,為正二品銜,率12萬軍隊,專門負責漕運。1451年,設立文職的漕運總督,與總兵同理漕務,稱為文、武二院,二者享有同等的權力。每年年初,總漕巡視揚州,經理瓜洲和淮安的漕船過閘事宜,總兵到徐州督管漕船過百步洪、徐州洪等,同理漕參政管押赴京。1621年,才裁撤漕運總兵,而專任文職。
每年漕船到達這裡後,需接受漕台衙門的盤查,上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盤桓,更加之在這裡設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榮:「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
漕運總督的屬下有理漕參政、巡漕御史、郎中、監兌、理刑、主事等級別和職掌各不相同的屬官。督催有御史、郎中,押運有參政,監兌、理刑管洪、管廠(造船廠),管閘有主事。文官武將及各種官員達270多人;還下轄倉儲、造船、衛漕兵丁2萬餘人。其中規模最大的造船廠位于清江浦。
裁撤
1860年,裁撤南河總督,將漕運總督從淮安府城移駐原南河總督署,15千米外的清江浦。
1901年,清朝頒布停漕改折的命令。保留每年從上海海運漕糧一百萬石至天津,再改由鐵路火車運到北京。
1905年初,由于漕運已停,裁撤漕運總督及各省糧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撫,駐紮清江浦,同年也被裁撤。
明朝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設置京畿都漕運司與漕運使,專門負責漕運。洪武元年,漕運使為正四品官員,並設置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牘,從九品,屬官監運,正九品。洪武十四年,罷黜。明成祖朱棣打敗明惠帝之後,因永樂遷都,設置漕運總兵官,命平江伯陳瑄治理漕運。宣德年間,明宣宗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監督漕運。景泰二年,因漕運不斷,明景帝命副都御史王竑為首任漕運總督,兼巡撫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鳳陽府四府;徐州、和州、滁州三州,治理淮河。
成化八年,分設立巡撫、總漕各一員。次年,恢復舊制。正德十三年,又分設;三年後又恢復舊制。嘉靖三十六年,因抵禦倭寇進犯,增設提督軍務巡撫鳳陽都御史。嘉靖四十年,合併,改為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萬曆七年,加兼管河道。
清朝時期
順治、康熙
雍正、乾隆
嘉慶、道光
咸豐、同治
光緒
漕運總督部院遺址
現在位于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的漕運總督部院遺址,與淮安城南門、門前的鎮淮樓、後面的淮安府衙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這裡最初由宋乾道六年(1170年)錄事陳敏興修建,元時為淮安路總管府,1293年阿思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知府范中政改建為淮安府署。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為淮安衛指揮使司。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淮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御史周金在城隍廟東新建都察院分署。隆慶五年(1571年)知府陳文燭將此重修。萬曆七年(1579)都御史凌雲翼將淮安府遷往城隍廟東,移總督漕運部院于此。漕運公署機構龐大,整個建築有213間,占地約三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