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嘉靖年間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江西鄉試第九名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壬戌科會試第六十一名,廷試二甲第十一名進士,授刑部主事。早年跟隨鄒守益講學,自認學業沒有完成,請求歸鄉,繼續向唐樞、王畿、錢德洪求學。
隆慶年間,歷兵部員外郎、郎中。隆慶五年(1571年),出為廣東按察司僉事。當時羅旁盜賊猖獗,李材大破其據點周高山,設兵防守。叛軍有三個據點在新會境內,他調遣副總兵梁守遇從恩平、游擊王瑞由德慶進入,自己率兵從肇慶進攻,半夜殺賊五百人,燒毀廬舍千餘,並使得空出的土地僱人開墾。不久,五千倭寇攻陷電白,大肆搶掠而去。李材率軍追趕,在海口設下埋伏,等到倭寇逃跑時一舉殲滅,奪回婦女三千多人。正好有漢奸引導倭寇從黃山小道向東潰逃。李材大張聲勢,揚言大軍幾路將至,使倭寇擔心;卻返回故道迎擊,將倭寇全部殲滅,又追趕襲擊雷州的倭寇,倭寇都紛紛逃跑。事情平定後,晉升為廣東副使。
萬曆年間
萬曆初年,張居正執掌朝廷,李材不得其賞識。萬曆三年(1575年),遂告病還鄉。張居正去世後,李材因才幹調任遼東開原道。同年,調任雲南洱海做參政。萬曆十三年,升為雲南按察使,在金勝備兵。金勝地接緬甸,其中孟養、蠻莫兩土司居在其中的交接地帶,時而降服,時而反叛。緬甸部落大曩長散奪率數千人,占據其地。李材認為不收複兩土司,就無法制服緬甸,于是派人招撫兩土司歸附。隨後發兵討伐抗命的阿坡。沒有多久,緬甸遣兵爭奪蠻莫,李材集合兩土司兵力擊敗緬甸人,斬殺大曩長。緬甸將領莽應裹增派兵力到孟養,李材再一次擊沉他們的船隻,緬甸軍于是撤退。當時有一個叫猛密的部落,位于在緬甸境內,數次被緬甸人侵擾,于是舉族內遷,明朝官員讓他們居住在戶碗。到這時,緬甸勢力稍為屈服,李材給予猛密一定資金讓他們回到故土。沒有多久,緬甸人驅趕象陣再次大舉入侵,兩土司告急。李材派遣游擊劉天俸率把總寇崇德等出威緬,渡過金沙江,與孟養兵匯合遮浪共同迎戰緬人。緬甸大敗,三個將領均被活捉。巡撫劉世曾、總兵官沐昌祚向朝廷奏報大捷,萬曆帝下詔覆核功勞。還未上報,李材就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
李材喜愛講學,派遣部下供學生役使,部下多有怨言。李材又依照學生請求,將參將公署改為學宮。萬曆十五年(1587年),參將米萬春暗令部下梅林等大聲喧譁,騎馬入城,縱容囚犯毀掉學生屋室,直接跑到軍門,要挾賞銀四千。過了兩天,米萬春威脅李材更改軍中不便十二事,命令他上疏將罪行歸于副使丁惟寧、知府沈鈇等,李材隱忍聽從。丁惟寧責罵數落米萬春,米萬春想殺丁惟寧,後者恐懼逃走。李材于是再一次彈劾丁惟寧激起事變。萬曆帝下詔問沈鈇等人的罪,將丁惟寧降職三等,李材回到原籍等候調查。
御史楊紹程調查認為米萬春是罪魁禍首,應該治罪。大學士申時行暗中庇護米萬春,以致朝廷沒有問罪,調任到天津。而李材又因雲南事情遭到攻擊,被加重謫貶。最初,萬曆帝勘驗征討緬甸的功績,巡按御史蘇酇稱斬首沒有超過一千,攻破城池,開拓疆土都沒有証實,猛密此地還被緬甸占據,李材、劉天俸等誇大功績,副使陳嚴之和他相附和,應該一同治罪。萬曆帝大怒,剝奪劉世曾官職,停發沐昌祚俸祿一年,李材、陳嚴之、劉天俸都逮捕下獄。刑部尚書李世達、左都御史吳時來、大理少卿李棟等人稱,李材、劉天俸當罰流放,陳嚴之當降級。萬曆帝不高興,強行停發所有郎中、御史、寺正諸臣的俸祿,典詔獄李登雲等也被解去官職。三司領導迫于壓力,把「降級」改為「戍邊」。萬曆帝不肯,特下旨援引「紅牌說謊」案例(欺君者誅),定罪李材、劉天俸斬首,陳嚴之除掉官籍。大學士申時行等數次為他們說情,給事中唐堯欽等稱:「李材以夷攻夷,功績不可埋沒。奏報偶爾有虛誇,就定為死罪,假使全是假的沒有屬實,掩飾罪過,誇為功績,又定什麼罪呢?假設不幸丟失城池,全軍沒有返回,又定什麼罪呢?」萬曆帝均不聽。李材等人被關押五年,救援的奏疏有五十多封。不久,劉天俸因為善于使用火器,皇上下令令他立功贖罪,申時行等再次為李材申辯,萬曆帝仍置之不理。
不久,孟養使者進貢,稱起緬甸人侵略,明朝救援,擊破敵人的情狀。聽說帶兵的大臣仍在獄中,使者都痛哭流涕,楚雄的士民閻世祥等,也相繼到官府為李材等伸冤。萬曆帝方才稍變態度,命令再做調查。結果上報稱,李材的罪過不應掩埋功績。大學士王錫爵等又上疏替他講話。皇上故意推遲放人,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才命他戍守鎮海衛。
李材所到的地方,都舉辦講座講學,學者們稱他為見羅先生。他在獄中時,向他求學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到了戍所,學生的數量更多。許孚遠正值福建巡撫,每日與他交往,李材因此忘了羈旅之苦。很久之後,他遇赦還鄉,卒年七十九歲。
著作
有《將將紀》24卷,《觀我堂摘稾》12卷,《觀我堂摘稿》12卷,《李材見羅全書》20卷。
家族
曾祖李與鎬。祖父李萬平,封刑部郎中。父李遂,南京兵部尚書。母賴氏,封宜人;繼母晏氏,封恭人。具慶下。兄李檟(監生)、李格(指揮僉事)、李杭、李惪(監生)、李橡(同科進士)、李栻(貢士)。弟李楠(監生)、李慈、李樞(恩生)、李榛。
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