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徵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
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讀《通鑑》時,感到每件史事分散開,首尾難以稽考,為方便研讀,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區別門目,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成書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強烈的正統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統觀念。如兩漢時,以劉氏為正統,褒揚漢室,力貶對漢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結構,及方便讀者檢索和閱讀,並不打算改動原文。因此,此書的內容都是抄錄《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標題,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記「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史事,而此書與其為本,所以內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個標題,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論,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窮探治亂之跡」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Read more...: 評價 主題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評價
《通鑑紀事本末》史學地位崇高。袁樞編此書,旨在使君主容易閱讀,發揚司馬光《通鑑》「有資於治道」的精神,同時代的呂祖謙亦稱他:「掇其體之大者,區別終始,使司馬公之微旨,自是可考。躬其難而遺學者易。」因此,宋孝宗閱讀後,也賜給太子及統帥,更贊曰:「治道盡在是矣!」
「紀事本末體」的創立,對於重大事件有明確的標題,又依時間先後敘述,內容扼要,免去紀傳體的重複及編年體的支離破碎,省去讀者檢索的時間,對史料的整輯排比更有不少功勞。因此,此體裁與「紀傳體」、「編年體」鼎足而三,成為後世史家不可偏廢的成法。
朱熹稱此書:「其部居門,始終離合之間,又皆曲有微意。」、「錯綜溫公(司馬光)之書,乃國語之流」而《四庫全書總目》更言:「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瞭然,遂使紀傳、編年貫通為一,前古之所未有也。」梁啟超縱使不欣賞他,但卻言「善抄書者,可以為史學」,他認為「紀事本末體」最優,最符合其所謂「新史學」的理想。因此,他的史學地位,不在於發現新史料,也不在史識的高明,而在開創新的編寫史書方法。
自「紀事本末體」創立之後,後人不斷仿作。在南宋至明清為止,比較著名又流傳後世的紀事本末史著就不下幾十部,成為一個獨立的史學體系,期間更發展為「朝代紀事本末」與「專史紀事本末」兩類。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和清來保《平定金川方略》皆為兩者的例子。
但紀事本末也有不少缺點。錢穆指出:
總結,此書的面世,是中國歷史編纂上的創舉,開創了與紀傳體、編年體鼎足而三的紀事本末體。因此,此書有著重要的史學地位。
主題
• 三家分晉
• 秦併六國
• 豪傑亡秦
• 高帝滅楚
• 諸將之叛
• 匈奴和親
• 諸呂之變
• 南越稱藩
• 七國之叛
• 梁孝王驕縱
• 漢通西南夷
• 淮南謀反
• 漢通西域
• 武帝伐匈奴
• 武帝平兩越
• 武帝擊朝鮮
• 武帝惑神怪
• 巫蠱之禍
• 燕蓋謀逆
• 霍光廢立
• 趙充國破羌
• 匈奴歸漢
• 恭顯用事
• 成帝淫荒
• 河決之患
• 丁傅用事
• 董賢嬖倖
• 王莽篡漢
• 光武中興
• 光武平赤眉
• 光武平漁陽
• 光武平齊
• 光武平隴蜀
• 楚王英之獄
• 馬後抑外家
• 竇氏專恣
• 西域歸附
• 兩匈奴叛服
• 諸羌叛服
• 鮮卑寇邊
• 嬖倖廢立
• 梁氏之變
• 宦官亡漢(黨錮之禍、董卓之亂)
• 黃巾之亂
• 韓馬之叛
• 袁紹討公孫瓚
• 曹操篡漢
• 孫氏據江東
• 劉備據蜀
• 吳蜀通好
• 諸葛亮出師(平南中)
• 吳侵淮南
• 魏平遼東
• 明帝奢靡
• 司馬懿誅曹爽
• 吳易太子
• 諸葛恪寇淮南(孫綝逆節)
• 魏滅蜀
• 淮南三叛(文欽、毌丘儉、諸葛誕)
• 司馬氏篡魏
• 晉滅吳
• 羌胡之叛(樹機能、齊萬年)
• 陳敏之叛
• 西晉之亂(賈氏、諸王、胡羯、江左中興)
• 劉淵據平陽(殺太弟義)
• 慕容據鄴
• 成李據蜀
• 張氏據涼
• 王敦平湘漢
• 石勒寇河朔
• 前趙平秦隴
• 石勒滅前趙
• 氐據仇池
• 祖逖北伐
• 王敦之亂
• 蘇峻之亂
• 燕討段遼(討宇文)
• 趙魏亂中原(冉閔滅石氏)
• 江左經略中原
• 桓溫伐燕
• 桓溫滅蜀
• 桓溫廢立
• 苻氏據長安(苻堅篡立)
• 苻秦滅涼
• 苻秦滅燕
• 慕容叛秦複燕(肥水之役、姚萇滅秦、慕容滅西燕)
• 丁零叛燕
• 拓跋興魏
• 魏伐後燕(慕容德據廣固)
• 偽楚之亂
• 盧循之亂
• 譙縱之亂
• 呂光據姑臧
• 乞伏據金城
• 禿髮據廣武
• 蒙遜據張掖
• 秦滅後涼
• 馮跋滅後燕
• 蒙遜滅西涼
• 乞伏滅南涼
• 蒙遜伐西秦
• 劉裕滅南燕
• 劉裕滅後秦
• 赫連據朔方
• 魏滅北燕
• 魏滅夏
• 魏滅北涼
• 魏平仇池
• 劉裕篡晉
• 元魏寇宋
• 徐傅廢立
• 彭城王專政
• 宋文圖恢復
• 宗愛逆節
• 太子劭弒逆
• 南郡王之叛
• 竟陵王之叛
• 廢帝之亂
• 宋明帝北伐
• 蕭道成篡宋
• 魏遷洛陽
• 蕭鸞篡弒
• 元魏寇齊
• 蕭衍篡齊
• 南北交兵
• 魏伐柔然
• 肇忠用事
• 邢巒寇巴西
• 梁魏爭淮堰
• 元乂幽後
• 六鎮之叛
• 元顥入洛
• 元魏之亂
• 魏分東西
• 高氏篡東魏(北齊)
• 宇文篡西魏(後周)
• 侯景之亂
• 梁氏亂亡(陳霸先篡梁)
• 西魏取蜀
• 蕭勃據嶺南
• 王琳奔齊(陳伐齊)
• 齊顯祖狂暴(常山王篡立)
• 安成王篡立(頊)
• 周陳之叛
• 宇文護逆節
• 周伐齊(周齊爭宜陽)
• 吐谷渾盛衰
• 周滅齊
• 楊堅篡周
• 始興王謀逆
• 隋滅陳
• 隋易太子
• 突厥朝隋
• 隋討高麗
• 煬帝亡隋
• 高祖興唐
• 唐平東都(李密、王世充)
• 唐平河朔(竇建德)
• 唐平隴右(薛舉)
• 唐平河西(李軌)
• 唐平河東(劉武周)
• 唐平江陵(蕭銑)
• 唐平江淮(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輔公祏)
• 唐平山東(劉黑闥)
• 太宗平內難
• 太宗易太子
• 太宗平突厥
• 唐平鐵勒
• 唐平西突厥
• 太宗討龜茲
• 太宗平高昌
• 太宗平吐谷渾
• 貞觀君臣論治
• 唐平遼東
• 吐蕃請和
• 突厥叛唐
• 唐平奚契丹
• 武韋之禍
• 太平公主謀逆
• 李林甫專政
• 奸臣聚歛
• 楊氏之寵
• 安史之亂
• 劉展之叛
• 李輔國用事(張後、程元振)
• 僕固懷恩之叛(周智光)
• 元載專權
• 吐蕃入寇(代宗幸陝)
• 兩稅之弊
• 裴延齡奸蠹
• 吐蕃叛盟
• 藩鎮連兵(涇原之變、李懷光之叛)
• 伾文用事
• 憲宗平蜀(劉闢)
• 憲宗平吳(李錡)
• 魏博歸朝(田弘正)
• 憲宗討成德(王承宗)
• 憲宗平淮蔡(吳元濟、德宗討吳少誠)
• 憲宗討淄青(李師道)
• 河朔再叛
• 南詔歸附
• 宦官弒逆(甘露之變)
• 朋黨之禍
• 武宗平澤潞
• 裘甫寇浙東
• 龐勛之亂
• 回鶻叛服
• 吐蕃衰亂(唐複河湟)
• 蠻導南詔入寇
• 李克用歸唐
• 黃巢之亂
• 藩鎮之亂
• 楊行密據淮南
• 王建據蜀
• 諸鎮相攻
• 朱溫取淄青
• 朱溫篡唐(崔胤誅宦官)
• 郢王篡弒
• 李氏據鳳翔(岐蜀相攻)
• 錢氏據吳越(董昌僭逆)
• 王氏據閩中
• 劉氏據廣州
• 高氏據荊南
• 徐氏篡吳
• 馬氏據湖南
• 晉王滅燕
• 後唐滅梁
• 莊宗滅蜀
• 鄴都之變(李紹琛之叛)
• 安重誨專權
• 秦王之亂(潞王篡弒)
• 契丹入寇
• 孟知祥據蜀
• 石晉篡唐
• 范楊之叛(范延光、楊光遠)
• 契丹滅晉(劉知遠複汴京)
• 三叛連兵
• 郭威篡漢(劉旻據河東)
• 世宗征淮南
參考書目
•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延伸閱讀
The text above has been excerpted automatically from Wikipedia - please correct any errors in the
origin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