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魏、晉時期
• 魏時期的魏文帝設置貴嬪,位在皇后之下。
• 西晉武帝時沿用周禮中的記載而設置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稱九嬪。
南北朝時期
• 南朝齊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經禮司奏請而設置九嬪: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
• 南朝陳在南陳世祖天嘉初年設置許多後宮位號,其中有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 北魏在北魏高祖孝文帝的孝文漢化政策同時,改革後宮制度,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其中有:三嬪,位視三卿;六嬪,位視六卿
• 北齊初年後宮有過嬪的位號,而北齊世祖於河清年間制定新的宮制,其中亦有嬪的位號:
• 上嬪:隆徽、光猷、昭訓,位視三卿。
• 下嬪:宣徽、宣明、凝暉、凝華、順華、光訓,位視六卿。
隋、唐時期
• 隋朝初年因皇后獨孤伽羅善忌,因此後宮位號儉樸,雖有設置但並不實際作為皇妾,其中有:
•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在獨孤伽羅崩後,隋文帝才又增加後宮位號,並將嬪擴充到定員九人。隋煬帝繼位後,自治嘉名以充實後宮,其中有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 唐朝初,李淵開國時,所設置的後宮位號中便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除九嬪之外,有貴嬪之號。李淵的妾室莫麗芳在武德元年逝世,追贈貴嬪。其後李淵楊嬪的位號亦可能是貴嬪。同時,貴嬪可能同貴妃一樣用作泛稱。有研究者亦認為,貴嬪是妃以下嬪妃的泛稱,而下嬪則是寶林、御女、採女之類低階妃嬪的泛稱。
宋、金時期
• 宋朝的宮制,經過幾代皇帝的經營之下日漸完善,而後宮位號中有一階級為九嬪,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以往的九嬪是的確只有九位,但宋朝的九嬪卻有整整十八位:太儀、貴儀、妃儀、淑儀、婉儀、順儀、順容、淑容、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 金朝宮制雖幾經修改,但仍沿用九嬪的規制: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元、明、清時期
• 元朝時期後宮位號樸素簡單,只設有簡單的皇后、妃、嬪三等級,但人數不定。
• 明朝前期後宮自后妃下雜置諸宮嬪,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位號。中期嘉靖帝時,初設九嬪。其後有多有冊封,嬪位人數無定,位在皇后之下的第四等。
• 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嘉靖帝在三十位淑女中「慎選九人以充九嬪,所有應行禮儀」交給禮部處理。禮部尚書李時等制定冊封禮儀。三月初二日,冊封淑女方氏、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人為嬪。
• 清朝初年後宮體制較為簡單,入關前和順治朝用妃、福晉、格格等封號。康熙朝漸定制為:皇后以下為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此時定制是嬪位在皇后之下的第四等,並定員六人。
日本
• 日本平安時代前期,嬪是天皇嬪御的位階之一,為四等級中最低等的,定員四人,但到後期代稱嬪的女御一詞逐漸獨立出來,且取代嬪的位號,之後嬪的位號便不再使用。
朝鮮半島
• 朝鮮半島在朝鮮王朝時期,嬪為地位僅次於王妃(國王正妻)的後宮位號,由王妃決議賜封給該後宮的封號,封號一般以寓意吉祥或代表美德的字。
越南
• 越南阮朝時,嬪是後宮一個位號,分別為後宮第三級的三階嬪(越南文:)和第四級的四階嬪(越南文:)、五階嬪(越南文:)三個等級。
參看
• 宮嬪
• 王世子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