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鄭仁泰很早就是秦王府中的將領,被李世民引為腹心左右。武德二年,跟隨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武德五年,授帳內旅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鄭仁泰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李孟嘗等九人,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輔助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功授游擊將軍,賜爵歸政縣侯,食邑七百戶,別食綿州實封二百戶。時年26歲。
貞觀四年(630年),除豐浩府左別將,進爵為歸政縣公,邑一千戶。貞觀七年(633年),遷歸政府統軍。貞觀十三年(639年),改封宿松縣公,別食舒州,二百戶如故。貞觀十七年(643年),拜左衛翊一府中郎將,加授護軍。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他負責勝州道行軍副總管,進授忠武將軍。戰後檢校右武侯將軍,加上柱國,稍後,轉左屯衛將軍,改封同安郡公,食邑二千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自萊州度海;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永徽四年(653年),授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靈、鹽二州都督。顯慶二年(657年),入為右武衛大將軍,仍檢校右衛、右領軍二大將軍事。顯慶五年(660年),鐵勒的思結、拔野古、僕固、同羅四部發生叛亂,鄭仁泰以左武衛大將軍率兵征討,三戰三捷,並追擊百餘里,殺死了拔野古的首領,討平了僕固等部。
龍朔元年(661年),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左武衛將軍河東縣男薛仁貴為副大總管;鴻臚卿蕭嗣業為仙崿道行軍大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為副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為長岑道行軍大總管,三路征討鐵勒九姓部落。二年(662年)三月初一鄭仁泰、薛仁貴率唐軍和鐵勒九姓戰于天山,大破九姓部眾十餘萬,並將降軍全部坑殺。接著,揮軍追擊至漠北,俘葉護兄弟3人而還。九姓遂衰。
鐵勒的思結、多濫葛等部落聞唐軍來攻,紛紛投降。但鄭仁泰並不接納,而是縱兵劫掠各部,用以獎賞唐軍,思結各部被迫遠逃。鄭仁泰又據侯騎(偵察兵)報告鐵勒輜重畜牧在附近,遂率輕騎兵14000人,晝夜北進,越過大沙漠,至仙萼河(今蒙古色楞格河),卻不見鐵勒兵,糧盡而還。返迴路上由于糧食耗盡,又遇到了暴風雪,輜重全部丟棄,士兵餓死大半,甚至人自相食。待回到邊塞,只剩二十分之一士卒(800人左右)。
龍朔三年(663年),除為涼甘肅伊瓜沙六州諸軍事、涼州刺史。時吐蕃攻破吐谷渾,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殘落敗走涼州,高宗詔令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獨孤卿雲等駐守涼州、鄯州,以備吐蕃。左武候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調解兩國恩怨。
龍朔三年十一月十九日遘疾薨于涼州官舍,年六十三。詔贈使持節代忻朔蔚四州諸軍事、代州刺史,陪葬昭陵。
家族
曾祖鄭景,北齊金紫光祿大夫、陽平太守、滎陽郡公,追贈司州刺史。祖父鄭繼叔,北齊咸陽王斛律光的記事參軍。父鄭德通,隋眉州錄事參軍,唐朝追贈使持節平州諸軍事、平州刺史。子鄭山雄、鄭玄果。
鄭仁泰墓誌銘
鄭仁泰墓誌銘,1971年出土于陝西醴泉縣煙霞鄉馬寨村西南約250米處鄭仁泰墓中,現存于昭陵博物館。志蓋厚12.1裡面,底邊長72.1厘米,左邊部分殘缺,可見篆書「大唐右武衛大將軍使持節涼州」諸字。志石邊長72.1厘米,厚13.5厘米,志文正書,共37行,滿行37字,四側裝飾十二異獸,右上角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