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集賢校理張希複子,大中六年(852年)登進士。約大中十年(860年)被宣歙觀察使鄭薰選入幕府為從事。大中十二年(862年)鄭薰被下屬驅逐,張讀也因而失去職位,貶鄧州司戶,不久任同州朝邑縣尉,入同州刺史楊漢公幕府,得其推薦為試大理評事。東川節度使薛耽召張讀入幕府,張讀因丁母憂沒有上任。服喪期滿後,被鳳翔節度使杜悰奏充鳳翔支使、歷監察御史里行、殿中、內供奉、禮部員外郎等官,賜緋色官服。後被征拜右補闕,遷起居郎,後又獲賜三品官服,改尚書司封員外郎,換兵部員外郎,出為河南縣令。
李蔚拜相,遷張讀為駕部郎中、知制誥。又遷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判弘文館事。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權知禮部科舉,當時人稱讚他人才選拔得當。遷禮部侍郎。當時有太學生四百人舉旌旗聚集於宮闕下,希望朝廷能讓張讀任禮部尚書,張讀推辭不受,改戶部侍郎。隔年,遷吏部侍郎。
中和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年1月8日)唐僖宗因黃巢之亂,出奔成都,張讀未能隨駕,只得徒步趕到行在,後再任吏部侍郎,因選拔人才得當,唐僖宗下詔准許他在任兩年,並將他的事跡張榜于曹門。中和三年(883年)九月,成都青羊宮出現古篆書讖語「太上平中和災」,張讀與韋昭度、蕭遘、鄭畋、王龜年等官一齊上表恭賀。次年,唐僖宗回京之際,命張讀兼任禮儀使,恢復朝廷秩序。
次年末,唐僖宗駐蹕鳳翔,改任尚書左丞。又改工部尚書,充兩川慰諭使。宦官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巡幸梁州、洋州,遭眾人指責,遂任命自己為西川監軍,投靠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陳敬瑄、田令孜攻打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蜀道因此不通,張讀奉命勸解無果,被朝廷以無功之罪,改任睦王王傅,廷議多以為屈。光啟四年(888年)唐僖宗再回京後,又拜禮部尚書,還未到任,又復拜為尚書左丞。龍紀元年六月二十日(889年7月21日)遘疾,卒于萬年縣開化里私宅。唐昭宗輟朝一日,贈兵部尚書。歸葬萬年縣洪原鄉曹村祖墳。
作品
著有《建中西狩錄》十卷、《宣室志》十卷、《神州總載》十五卷、制誥詩賦雜著五十卷,其中《宣室志》為其十九歲時所作。另有其為岳母鄭霞士所作墓誌《唐故尚書屯田員外郎歸州刺史韋公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並序》,為其除《宣室志》外唯一的存世文章。
家庭
張讀娶歸州刺史韋端符次女,不到一年,韋氏早亡。又娶韋端符三女,兩年後也早亡,所生子也早夭。張讀擔心無後,多納姬妾,亦無子。遂過繼侄子張潯子張華相為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