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元學案》,共100卷,最早為明末清初
黃宗羲整理。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卷並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續作,又成8卷,後由弟子全祖望、楊開沅、顧諟等人於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補述,全祖望於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後來底稿歸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月船)保管,殘本歸宿蔣學鏞。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又補充為86卷,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之手。
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凌漢委託,整認訛鐘,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共補遺約有七、八百條。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序云:「余與五橋廣輯《宋元學案》之遺,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橋篤信好學,家有醉經閣,經史子集四部各歸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數十家,藉是以詳校《學案》,無待旁借,即《補遺》之輯,亦是閣有以成也。」稿成之後存於屠用錫家中。《宋元學案》共分87個學案和2個學略(《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以及2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全書以安定、泰山兩學案開篇,至卷九五以蕭同諸學案為殿,共記宋元學者共2428人,是《明儒學案》所收學者數量的十倍以上。然而《宋元學案》中絕大部分人物只記載有姓名或很短的小傳,沒有收錄其文章和言論,真正留有言論或文章的宋元學者僅有209人,只比《明儒學案》多出一人。其中以司馬光為首的《涑水學案》、邵雍的《百源學案》、周敦頤的《濂溪學案》、程顥的《明道學案》、程頤的《伊川學案》、張載的《橫渠學案》、朱熹的《晦翁學案》、葉適的《水心學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詳述。全祖望在補修《宋元學案》時,將原本中的許多學案進行分割,從而新增加了許多學案。例如,卷二十三「滎陽學案」是全祖望為呂希哲設置的新學案,原本呂希哲作為胡瑗的門人原本附于「安定學案」中。又如呂大臨及范育等關學弟子從原本設置的「藍田學案」被全祖望變更為「呂范諸儒學案」。全祖望自稱:「予續南雷《宋儒學案》,旁搜不遺餘力。蓋有六百年來儒林所不及知,而予表而出之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於浙江,卻毀於鴉片戰爭。
光緒五年(1879年)張汝霖再次主導,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從草創到成書、刊印、通行,前後歷經200餘年。胡適撰寫「《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此書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學家、哲學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書首冠《考略》,歷敘成書始末,次《序錄》,次學案正文。並節錄了宋、元二代諸儒思想的文章。
Read more...: 目錄 參考 參考書目
目錄
參考
參考書目
• 錢穆:〈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文藝復興月刊》第卅期,1972年6月
The text above has been excerpted automatically from Wikipedia - please correct any errors in the
origin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