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山西鄉試舉人,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二甲十一名進士,工部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二年授編修,二十七年丁憂,三十六年升右中允,四十年十月升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管左春坊印,四十三年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府事,纂修玉牒,四十四年八月皇太子出閣講學,為侍班官,任東宮講官。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五月升禮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四十七年任會試副主考官,四十八年二月升本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月升太子太保、戶部尚書,進文淵閣大學士。天啟元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上書請求開經筵、發內帑等俱得到明熹宗允許,本年加升少傅、中極殿大學士,加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妄興汪文言獄,副都御史楊漣憤而參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忠賢驚恐,求韓爌解救,韓爌不應。遭魏黨李魯生彈劾,本年致仕,馳驛回籍。天啟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六日,楊漣與左光斗同日死於獄中。同年,韓爌去職後又被誣陷貪贓白銀二千兩,傾家蕩產,家人也被打死了,韓爌只能居先人墓地。
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即位後,十二月,再召為首輔。韓爌與天主教人士如徐光啟、湯若望有往來,家族中有領洗入天主教者。出任首輔期間,主持了欽定閹黨逆案,又曾反對兵科給事中劉懋的裁驛之議,並向崇禎帝進言收斂了熊廷弼的遺骸。崇禎三年(1630年)因門生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事被罷職,正月十五日上疏辭官。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陷蒲州,挾持韓爌之孫強迫見面,韓爌不得不出面。不久憂憤卒,年八十歲。
評價
倪元璐:「韓爌清忠有執,上所鑑知。」
《雍正山西通志》評價曰:「爌先後作相,老成慎重,引正人,抑邪黨,天下稱其賢。」
陳盟《崇禎內閣行略》評價曰:「公生平醕正誠篤,忠貞自任,有古大臣之風。而時方繩急,不無柄鑿,未克竟其用憎哉!」
王世德《崇禎遺錄》評價曰:「上命太監王永祚問方略于首輔韓爌,爌以遷都對。永祚正色曰:「是何言耶?根本重地,宗廟陵寢在焉,何得輕建此議?」上初悉奪宦官權,一心委任大臣,而大臣多此類,上始有輕士大夫意。」
《明史.韓爌傳》評價曰:「既向高罷,爌為首輔,每事持正,為善類所倚。」「劉一燝、韓爌諸人,雖居端揆之地,而宵小比肩,權璫掣肘,紛撓杌隉,幾不自全。」
《東林列傳》外史氏曰:「東林無韓(爌)、葉(向高)二賢,不特無噍類,並三族而禍之矣。 委宛於中,調燮於內,其功鉅矣。 餘故以二君子為東林宰。」
家族
• 曾祖韓霐,義官。
• 祖韓玻,贈工科右給事中。
• 父韓楫,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吏科都給事中。
• 曾孫正紅旗漢軍、清江蘇巡撫、兵部尚書韓世琦(字心康)(載道光版《蘇州府志》卷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