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該系列教典一直是「佛道論爭」的焦點之一,所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老子何時誕生」、「老子如何化胡」及「老子為何要化胡」等等。該說法聲稱佛教源于老子的思想,故此其與道教同源。另一方面, 佛教也曾提出「三聖東行說」等不少說法作為回應,三聖東行說聲稱釋尊瞿曇派儒童菩薩、迦葉菩薩及光淨菩薩分別投生為孔丘、老聃及顏回以在中原傳法,佛教也以另一種方式解釋了化胡說以支持三聖東行說,但與道教相比,佛教在提出三聖東行說時,態度比較謹慎,其沒有像道教把胡人描述為兇殘的蠻人那樣貶損漢人,也沒有道教所擁有的那種偏激的仇外心態及狡隘的宗教情緒。
演變
起源
自東漢帝國統治時期起,即有老子化夷說流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曾載有老子西行的相關傳說:
儘管如此,不過關于老聃出關後「莫知其所終」一事的記載與佛教之間並無瓜葛,但後來有人將其與佛教搭上關係。《後漢書·襄楷傳》宣稱:「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這段文字從老聃出關後不知所終一說,衍生出了老聃出關後在天竺成為了釋尊並創立了佛家一說,是為老子化胡說。
成書
約在東晉帝國統治時期,首部《化胡經》成書,其被稱為《老子化胡經》,據傳是由生活在西晉帝國統治時期的道教祭酒王浮道士託名老聃所創作的。在東晉帝國統治末年,竺道祖的作品《晉世雜錄》記載說:「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喜與聃化胡作佛,佛起於此。」生活在南齊帝國統治時期的裴子野的作品《高僧傳》及生活在蕭梁帝國統治時期的慧皎的作品《高僧傳》都有類似的記載。
發展
在南北朝時期,《化胡經》不只一本,其中一本被稱為《化胡消冰經》(又稱《老子消冰經》),也有一本被稱為《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六朝末期,又有《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成書。
《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等南北朝時的《化胡經》,宣稱老聃在周幽王時出函關,被尹喜強留著書,後與尹喜相約成都青羊肆,正式收尹喜為弟子,一同西去教化胡人,隱於罽賓國山中,遇胡王狩獵,胡王初時向老聃問道,但之後欲加害老聃,與老聃比賽設廚會,又火燒和水沉老聃,但都不能毀傷老聃,最後他表示信服,老聃正式向胡王傳法,胡王率全國男女剔除鬢髮,虔誠受道,老聃告訴胡人他們可以崇信尹喜所化為的佛陀,因而開創了佛教,老聃弘法後遂東遊還國。
爭端及論戰
自魏晉時期起,佛教實力不斷增強,佛道之爭開始浮現並趨于尖銳化,其以《老子化胡經》成書一事為標誌。
佛教宣稱道士王浮偽托老聃的名字創作了《老子化胡經》一事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教的地位的標誌。此說最早見於生活在蕭梁帝國統治時期的僧祐的作品《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法祖傳〉:
南北朝時期
在南朝劉宋帝國統治時期,顧歡撰寫了《夷夏論》以貶損佛教,佛道二教互爭短長,展開了所謂「 夷夏之爭」 。顧歡在《夷夏論》 中利用老子化胡說以貶低佛教,而佛教徒在反駁中也提及了宣稱釋迦文佛化為老聃的教典, 說明佛教方面在《老子化胡經》出現後,也以牙還牙,創作了類似的偽典以回敬道教。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召釋、道二宗派門徒上殿,侍中劉騰宣敕,命諸法師與道士對論。清道館道士姜斌同融覺寺沙門曇無最對陣,爭論老子與釋迦文佛的出生誰先誰後。道士姜斌引《老子開天經》,以老子生于東周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而沙門曇無最引《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以佛生于西周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9年,二者相較,佛要早生老子400多年。其中無論是道教的《老子開天經》還是佛教的《周書異記》 、《漢法本內傳》,都是雙方杜撰出來的偽經,但孝明帝有意偏袒佛教,只查《老子開天經》的問題,且大臣們也一致認定「老子止著《五千文》,餘無言說」 。
隋唐時期
唐高宗顯慶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僧人靜泰、道士李榮入洛宮辯論。高宗問:「老子化胡為佛,此事如何?」靜泰回答說,道教經典除了《老子》、《莊子》之外,其餘經典如《靈寶經》、《上清經》、《三皇經》等經,都是後人所寫的,至于王浮偽托老聃的名字創作《老子化胡經》一事,佛教方面早就考証出來,無須多辯。針對李榮引《老子序》「老子化胡為佛」、「西適流沙」之說,靜泰引《化胡經》「我師釋迦文,善入于泥洹」等文,指出《老子化胡經》前後矛盾,邏輯混亂,並據《西京雜記》「老子葬于槐里」,否認老子有西出化胡的可能。李榮反駁說,佛經除《四十二章經》外,其餘都是佛教徒的偽作。靜泰則說,這是李榮不懂佛教的譯經史,佛教的每一部經典的翻譯,都有作者、時間、地點的記錄。這場辯論,李榮明顯處于下風。
唐696年,僧人惠澄上言請求銷毀《老子化胡經》,武后命令官臣商議,最後判定《老子化胡經》的內容是真確的,武后下令「對定」經本。
開元年間,十卷本《老子化胡經》編集而成,各卷非出一手,書前有託稱曹丕所撰的序。此經卷一添加了兩個唐代新出的傳說: 老聃教化于闐王國國民,以及老聃成為摩尼以開創摩尼教。此經卷八則是武后時的敕定本,此卷宣稱老聃教化罽賓八十一國的國民並降伏九十五種外道。
宋元時期
蒙元初年,全真派受到大元帝國皇帝所寵信,勢力強大,刊行《老子化胡經》,並編印《老君八十一化圖說》,以圖為主,配有文字,描述老子代代轉世教化世人,書中老子化胡的內容主要依據《老子化胡經》繪製,遭到佛教徒的強烈不滿。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曾兩次召集佛道兩教的僧尼進行辯論。元憲宗八年(1258年)的論戰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辯論。禪宗僧人祥邁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奉敕將此事全程紀錄,名為《辨偽錄》。
憲宗八年七月,蒙哥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佛僧有三百多人,道士有二百多人,佛道兩方各出17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為「頭眾」,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真人為「頭眾」。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圖》、《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的皇宮聚會,參與集會的擔當「証義」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二百餘人。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緊緊抓住《化胡經》是否為老子所說、何為佛、老子有無到天竺化胡成佛、道士能否持咒做到入火不燒、白日上升、攝人返魂、固精久視等問題,讓道士答辯,忽必烈、八思巴國師也親自向道士提出質難。道士或「無答」,或「不曾聞得」,或「不敢持論」,也不敢試驗「入火不燒」等道術,最後表示認輸。
結果
不同于自成吉思汗即位以來在位的蒙古帝國歷代皇帝,忽必烈篤信佛教而非道教,故此他在論戰結束後後下令把《老子化胡經》連同刻版一起焚毀,全真派驟然失寵,一度低落,直到忽必烈的繼任者元成宗繼位,大元帝國皇帝才開始信奉道教,道教因而再度變得輝煌,其盛勢持續到大明帝國滅亡,在大清帝國被建立之後,道教才開始勢衰。
然而,不論皇帝傾向於哪一方的立場,由於歸根究底,老子化胡說是子虛烏有的,因此在眾多歷史事實面前,道教最後仍然成為了失敗的一方。道教的勢力因道教在這次論戰中落敗一事而大受打擊,標誌著自魏晉時期起持續了大約一千年的佛道論爭以佛教獲勝一事告終。
存佚
如今各本《化胡經》俱無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今有以漢文被寫成的敦煌抄本S.2081存世。敦煌抄本中的S.1857以漢文被寫成,其為《老子化胡經》的序言及第一卷。十卷本《老子化胡經》的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四卷:卷一、卷二、卷八及卷十,它以漢文被寫成並被保存在《大正新脩大藏經》外教部中,其為2139號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