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據《呂李姓源碑》載,其先祖是元末菜農,因向明軍報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獎賞,並詔其回鄉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詔中誤將「呂」姓寫作「李」。至呂坤時,方上奏將「李」姓改回「呂」姓。
嘉靖四十年(1561年),呂坤中河南鄉試第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會試中式,但因母親去世,回鄉服喪。萬曆二年(1574年)守喪期滿,補應殿試,中三甲第50名,同賜進士出身,禮部觀政後,出任山西省襄垣知縣,萬曆三年(1575年)調大同縣知縣。萬曆六年(1578年)升吏部主事,之後多年沒有升遷,於此期間結識楊東明 (萬曆進士),呂坤長子呂知畏並娶東明長女為妻。萬曆十年升吏部員外郎,十一年養病,十四年複除本部,升吏部稽勛司郎中,十五年(1587年)四月升任山東濟南道參政。萬曆十七年(1589年)遷山西按察使,萬曆十九年(1591年)三月升陝西右布政使,隔年正月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提督鴈門等關。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呂坤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回京協理院事,次年九月升刑部右侍郎,不久轉左。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上《憂危疏》勸明神宗勵精圖治:「自萬曆十年以來,無歲不災,催科如故。……今國家之財用耗竭可知矣。數年以來,壽宮之費幾百萬,織造之費幾百萬,寧夏之變幾百萬,黃河之潰幾百萬,今大工、採木費,又各幾百萬矣。」呂坤還在疏中言採礦一事:「朝廷得一金,郡縣費千倍。」皇帝不予理會。遂稱病辭官。
呂坤在山西按察使時,輯錄歷史上的賢媛淑女事跡,撰成《閨範圖說》,由宦官陳矩帶入宮內,受到明神宗贊賞。之後朝廷出現國本之爭,朝臣支持皇長子常洛,但神宗寵信鄭貴妃,並打算把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立為太子。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有匿名者撰題《憂危竑議》,號稱《閨範圖說》之跋,廣傳京師。文中稱呂坤與外戚鄭承恩、戶部侍郎張養蒙,山西巡撫魏允貞等九人結黨依附鄭貴妃。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呂坤通過鄭承恩向鄭貴妃獻書,交結宮禁,包藏禍心。最後御史趙之翰進言,認為武英殿大學士張位為主謀,張位被免職,張的人馬禮部侍郎劉楚先、右都御史徐作免官,國子祭酒劉應秋出京,給事中楊廷蘭、禮部主事萬建昆謫戍典史,是為「第一次妖書案」。
呂坤對官場黑暗深為不滿,稱病退休。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病逝于家,之前將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燒。卒葬寧陵縣東南。天啟元年(1621年),追贈為刑部尚書。
學術思想
呂坤反對朱熹的理氣二分說,厭惡理學家中虛偽、迂腐、淺薄的末流,希望越過理學、佛學、道家、法家以回歸先秦的儒學,甚至肯定「我只是我」,以個人體驗發揮儒學。他誇大了禪學對理學的影響,以為程顥和王陽明「皆自憚悟入」。
他在哲學上堅持氣一元論,認為:「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呻吟語·天地》)「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呻吟語·談道》)批判了理學家把道與器、理與氣分割開來和「理在氣先」等說法。他提倡獨立思考,對于傳統聖人之論多有懷疑。理學、佛教、道教都有偏頗之處。
著作
• 《呻吟語》,成書于1593年的筆記體哲學著作
• 《去偽齋文集》
• 《實政錄》(內含《鄉甲約》,見鄉約)
• 《交泰韻》,音韻學著作
• 《陰符經注》
• 《小兒語》
• 《近溪隱君家訓》明萬曆辛卯(公元1591年)石碑保存太原雙塔寺
家族
曾祖李景。祖李慧。父李得勝,壽官。前母王氏,母李氏。永感下。兄李乾;弟李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