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早年家境貧寒,頤浩「躬耕以贍老幼」,喜讀書,「一覽輒記,博識警敏」。紹聖元年(1094年)登畢漸榜進士,調北京城安尉。先任密州司戶參軍,其後累遷官職。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以李清臣薦,赴大名府國子監教授。政和八年(1118年)三月,授直秘閣,再任河北路提舉常平等事。。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陞直龍圖閣、河北路轉運副使。
四年(1122年)隨种師道攻燕京(今中國北京市),與遼兵相持於白溝,被命為燕山府路轉運使。宋廷發動燕山之役,頤浩負責軍隊的後勤補給。常勝軍往往「帶折持刃」,威脅頤浩,索取糧食,讓他「每恐不能逃禍」。七年(1125年)曾因將領郭藥師欲降金,而一併被擄至金國,後被放歸,再被命為河北都轉運使。不久因病請辭。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差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陞徽猷閣直學士、知揚州事,奉命修揚州城以備巡幸。。十一月,試戶部侍郎兼權知揚州。二年(1128年)二月,遷戶部尚書。十二月,上備御十策:收民心、定廟算、料彼已、選將帥、明斥候、訓強弩、分兵器、備水戰、控浮橋、審形勢。三年(1129年),任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高宗被迫退位,呂頤浩與張浚、劉光世、韓世忠等將領率軍勤王,平定苗劉之亂,迎高宗復位,立下大功,先拜尚書右僕射,復遷左僕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過長江,呂頤浩曾請高宗登船入海避敵。
宋朝立國重文輕武,故相權與軍權乃分。南宋初期,兵馬倥傯,因此有宰相兼領軍權者,呂頤浩即為其一。此時呂頤浩位高權重,「樞府幾無所預,頤浩在位尤顓恣」,因此為人所憚。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韓世忠困金將完顏宗弼於黃天蕩,呂頤浩建議高宗親征,御史中丞趙鼎即以冒進為由上疏,呂頤浩因此請辭,被命為鎮南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後改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紹興元年(1131年),呂頤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與秦檜共相,呂頤浩主外而秦檜主內。紹興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並於鎮江(今中國江蘇省鎮江市)開都督府;此年因韓世忠之駐軍,呂頤浩與朱勝非創立月樁錢(一種賦稅),供給軍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擠秦檜、李綱、李光等人。紹興三年(1133年),呂頤浩再被罷相,任鎮南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洞霄宮,改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其後官職累遷,然已非在權力核心,紹興五年(1135年),封成國公。
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歸還黃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調呂頤浩至陝西鎮守,呂頤浩以老病請辭。後再赴召至臨安(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但病未能見到高宗,之後就告歸台州養病,四月初一日去世。朝廷追贈太師,封秦國公,諡忠穆(秦忠穆公)。有文集《忠穆集》、《呂忠穆公奏議》、《燕魏雜記》等,多散佚。後人輯有《忠穆集》傳世。有子五人:呂抗、呂撫、呂拯、呂搢、呂撝。
史載呂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際,人倚之為重。」高宗曾稱許頤浩「躬臨行陣,親冒矢石」。然而頤浩亦好專斷獨行,不理會反對意見。呂頤浩不但自己如此,還鼓勵高宗處事專斷。在私生活上,呂頤浩「喜酒色,侍妾十數,夜必縱飲。」其所創立的月樁錢後來衍生名目眾多,被認為「郡縣橫斂,銖積絲累,江東、西之害尤甚。」
家族
其先祖原居滄州樂陵(今中國山東省德州市),後遷齊州(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呂頤浩即為當地人。曾祖父呂元吉、曾祖母李氏。父呂當、母魏氏。
• 曾祖:呂元吉,累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
• 曾祖母:李氏,封榮國夫人、追封兗國夫人 (曾祖母滎國夫人李氏贈兗國夫人)
• 祖:呂京,累贈太子少傅、太子太傅
• 祖母:耿氏,崇國夫人、追封徐國夫人 (故祖母崇國夫人耿氏贈徐國夫人)
• 父:呂當,終官宣德郎、累贈太子少師、太子太師
• 母:魏氏,溫國夫人、追封鄆國夫人 (故母溫國夫人魏氏贈鄆國夫人)
• 妻:衞氏,嘉國夫人、追封蔡國夫人 (故妻嘉國夫人衛氏贈蔡國夫人)
• 妻:姜氏,和國夫人、追封衛國夫人 (故妻和國夫人姜氏贈衛國夫人)
• 子:呂抗,直秘閣、主管萬壽觀
• 子:呂摭,終官朝散郎、直秘閣、累贈太中大夫
• 孫:呂昭亮,終官朝奉大夫、知隆興府事
• 曾孫:呂夔友,終官從政郎、富陽主簿
• 玄孫:呂學治,將仕郎
• 玄孫女:呂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