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據《舊唐書》,長孫氏源出拓跋氏,後改為跋氏。因為為宗室之長,又改長孫氏。其後代改為長孫氏,在北魏孝文帝時。在唐朝與宋朝時,經後人追記,將他的姓氏改為長孫氏。
其姓名來自北魏道武帝,長孫嵩的鮮卑姓名沒有被記錄下來,可能由後世子孫將他加上漢名。在長孫嵩在世時,其姓氏可能為拔拔氏,或拓跋氏。《晉書》稱其為拔拔嵩。《宋書》稱其為托跋嵩,即拓跋氏。
據《魏書》,在拓跋鄰時代,分出拔拔氏。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姚薇元,主張應為拔拔氏,並舉出北魏〈魏孝文帝弔比幹文碑〉有「符璽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說明在北魏時有拔拔氏。這說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界主流見解。
根據《新唐書》與胡三省註,美國學者Jennifer Holmgren認為在北魏道武帝時代才賜姓拔拔氏,在長孫仁至長孫嵩時代,可能仍為拓跋氏。
生平
父長孫仁於拓跋什翼犍時官至拓跋氏鮮卑南部大人。長孫嵩十四歲時,寬雅有氣度,替其父統軍。376年,前秦滅代國,分代國諸部讓鐵弗部劉衞辰及獨狐部劉庫仁統轄,長孫嵩就率部眾歸附劉庫仁。385年,劉庫仁子劉顯殺首領劉頭眷自立,長孫嵩率部叛歸仲翼犍孫拓跋珪。登國元年(386年),拓跋珪於牛川即位為代王,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
登國六年(391年)長孫嵩隨拓跋珪攻柔然,並斬殺柔然別部帥屋擊。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進攻後燕,長孫嵩亦有隨軍,並獲授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封鉅鹿公。皇始三年(398年)四月,拓跋珪以長孫嵩為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後又改封南平公。
永興元年(409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長孫嵩與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車門右,共聽朝政,被當時人稱為「八公」。次年正月,長孫嵩奉命北伐柔然,至五月從大漠南歸時遭柔然圍攻於牛川,拓跋嗣遂北伐支援,逼柔然撤退。
泰常二年(417年),東晉劉裕北伐後秦,循黃河西上入關,並遺使向北魏借水道之便。拓跋嗣擔心劉裕外稱伐秦,實以伐魏,命長孫嵩督山東諸軍事以塞劉裕東道,壓逼晉軍,亦派娥清等人屯駐黃河北岸防備。時晉軍西進,魏軍亦派數千緣河緊隨,若有船艦漂至北岸就會遭到北岸魏軍攻擊。劉裕於是派丁旿及朱超石渡河至北岸阻擊魏軍,長孫嵩時亦派三萬騎助戰,但不能抵抗晉軍,被逼退還畔城。及後拓跋嗣又命長孫嵩、叔孫建各選精兵,待劉裕西進深入後進攻彭城、沛郡。同年,劉裕滅秦,原自晉降秦的司馬休之、韓延之、刁雍及王慧龍等人皆向長孫嵩投降,以歸北魏。至十月,拓跋嗣亦召長孫嵩班師。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患病,慮及後事,於是問長孫嵩有關儲君人選,長孫嵩推薦嫡子拓跋燾。拓跋燾亦得崔浩推薦,拓跋嗣於是正式立其為皇太子,並臨朝監國,又任命長孫嵩為左輔。同年年末,拓跋嗣去世,拓跋燾繼位,進長孫嵩爵北平王,司州中正。始光二年(425年),長孫嵩轉任太尉。
拓跋燾曾問眾臣應先討伐夏國還是柔然,長孫嵩與長孫翰及奚斤等認為柔然才是大患,進攻不論如何都能充實國家資源,勝過攻破夏國這種小國,不過崔浩則持相反意見;劉潔、安原則請先攻北燕。因最終沒有共識,拓跋燾唯有西巡。同年夏帝赫連勃勃逝世,不久以前又發生過諸子因儲君之爭而兵戎相見的事,令國人不安。拓跋燾聞訊即打算趁機攻擊。長孫嵩則慮及若果夏人堅守城池阻擋魏軍,只會給機會柔然乘虛而入,十分危險。但其時崔浩及道士寇謙之等人都贊成,長孫嵩堅持但不能改變拓跋燾心意,反令其大怒,指責他為官時貪污,更命武士強按著他的頭作叩頭以作羞辱,隨後就於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進攻夏國。
此事以後,拓跋燾每當出征,長孫嵩都會留守京師。後加柱國大將軍。太延三年正月戊子(437年3月4日),長孫嵩去世,虛歲八十,謚號宣惠王。北魏孝文帝年間,配饗廟庭。
家庭
夫人
• 燕國段氏,後燕使持節、征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段幹之女
子女
• 長孫頹,北魏徵南大將軍、北平安王
• 長孫壽,北魏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都督秦雍荊梁益五州諸軍事、征西將軍、東陽仇池鎮都大將、征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蜀郡莊王
• 長孫地汾,北魏安東將軍、臨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