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入仕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四十七名舉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會試第二百五十名,三甲一百五十七名進士,授南直隸常熟縣知縣。當時正值東林黨人講學大興,於是楊漣經常在政暇時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人討論學術,探討治道。任官常熟知縣期間經常問民疾苦,遍知民間利病,廣設義學,杜絕火耗,五年後舉廉吏第一。後擢為戶科給事中,轉兵科右給事中。
機遇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病重,皇太子未得見。楊漣偕同諸給事中、御史拜謁大學士方從哲,御史左光斗催促從哲前往問安。方從哲稱皇帝「諱疾」,楊漣用宋仁宗舊事辯駁。二天後,從哲終於率廷臣入宮探望。到神宗病危時,太子仍躊躇于宮門外。楊漣、左光斗派人建議太子「當力請入侍」,深得太子讚賞。不久,神宗駕崩。
顧命與移宮
八月丙午朔,太子嗣位,即明光宗。四天後病倒。京城傳言為鄭貴妃進獻美女八人,又指使太監崔文昇下瀉藥所致。當時,貴妃據乾清宮,與光宗寵愛之李選侍結交,貴妃為選侍請封皇后,選侍也請封貴妃為皇太后。光宗果然催促禮部,封貴妃為皇太后。楊漣、左光斗在朝中倡言,令貴妃移慈寧宮,楊漣又彈劾崔文昇用藥無度,並上疏譴責鄭貴妃等。
八月丁卯,光宗召見大臣,作為低級官員的楊漣也在其中。光宗命外廷勿信流言,隨即驅逐文昇,停封太后之命。此後再召大臣,皆有楊漣。楊漣以小臣受顧命,感激不已,發誓以死相報。九月乙亥朔,光宗崩。楊漣力排眾議,反對李選侍攝政,並擁皇長子即位。明熹宗當時看見楊漣在移宮案的表現後,他也向身邊近侍說「鬍子官 (即楊漣)真忠臣也」。後來楊漣上疏講述移宮案始末時,熹宗亦盛稱他說「楊漣此奏,朕之污塵方洗,著寫手敕獎諭,以風其直」、「楊漣當日竭力憤爭,志安社稷,忠直可嘉」。
死事
熹宗即位後,楊漣因有功一路晉升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天啟年間,明熹宗荒於朝政,朝廷權柄逐漸被宦官魏忠賢掌握。楊漣不滿朝政被魏忠賢等人掌控,于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上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指出「宮中府中大事小事,無一不是魏忠賢專擅,即章奏之上,反覺皇上為名,忠賢為實」,認為「寸磔忠賢,不足盡其辜」但是熹宗未採信,批覆「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魏忠賢甚恨之,於是藉著逮捕汪文言的機會,以「黨同伐異,招權納賄」等罪名,逮捕楊漣等人入獄。七月,楊漣與左光斗遭酷法拷訊,五日後,楊漣被閹黨錦衣衛都指揮僉事許顯純以鐵釘穿腦,當場斃命。當其遺體被家屬領出時,全身已經潰爛。時年五十三歲,死前書《獄中絕命辭》。左光斗、魏大中亦被打死且體無完膚。
身後
明思宗即位之後,誅滅魏忠賢等閹黨,並為楊漣等人平反冤案。楊漣贈太子太保、右都御史,諡為忠烈。其子楊之易並得以進入國子監。
著作
有《楊忠烈公文集》十卷,《楊大洪集》二卷。
軼事
萬曆丙辰會試,大學士吳道南、禮部尚書劉楚先充考官,取沈同和等三百五十名。結果物議沸騰,神宗命禮部覆試,沈同和除名。待殿試,取莊際昌為狀元,其卷竟有別字。楊漣道:「以狀元而有別字,必三百人皆不識字乃可;以狀元而洗補,必三百人皆曳白乃可。」一時以為名言。
家族
高祖父自越南跟隨明軍北遷至應山,曾祖楊鐸,祖父楊萬春,父楊彥朝,母劉氏,繼母王氏,慈侍下,兄楊清,子楊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