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戴梓出生在官宦之家。在父親戴蒼的影響下,戴梓喜歡上機械製造,曾自製多種火器,其中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吳三桂叛亂。康熙帝派遣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回朝後,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並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
戴梓在文學上亦有造詣,十二歲成詩「有能匡社稷,無計退饑寒」,曾著《耕煙草堂詩鈔》。他還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著有《治河十策》。戴梓七十大壽寫詩自評:「磨劍半生虛售世,著書千載枉驚人。」
兵器才華
根據《國朝耆獻類証初編》卷120中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進獻了「連珠火銃法」,後來《清史稿》亦記載了此事的源本;根據《清史稿》記載,戴梓的連珠火銃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有一說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于家」;據說戴梓做一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根據其後人戴遂堂的描述,這種連珠銃是一種有火藥倉和彈丸倉的燧發槍。
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進貢「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槍,回贈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機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
流放北地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西洋「沖天炮」(又稱「子母炮」),並誇口說「沖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費時一年沒造出來,而戴梓僅用八天造成;「沖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賜名為「威遠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
然而戴梓卻因此得罪了南懷仁,以致南懷仁懷恨在心,與陳宏勛妄奏戴梓「私通東洋」,結果戴梓被流放盛京(今瀋陽),被迫靠賣字畫度日,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終于遇赦回鄉,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1726年(雍正四年)辭世。
爭議
有關戴梓的文獻記載,最早當屬清乾嘉時著名學者紀曉嵐所撰《閱微草堂筆記》一書。此書成于嘉慶三年(1798年),刊行于嘉慶五年(1800年),其中卷十九《灤陽續錄(一)》中記載紀曉嵐與戴梓之子戴遂堂(戴亨)交談時,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與西洋人爭勝,在欽天監與南懷仁(西洋人,官欽天監正)忤,遂徙鐵嶺,故先生為鐵嶺人。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于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于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曰: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布人間,汝子孫無噍類矣。乃懼而不獻」。
根據戴亨描述:28連珠火銃的銃背是彈匣,可以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于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連珠火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家族
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三子戴亨與李鍇、陳景元被稱為「遼東三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