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纂過程
《東觀漢記》前後經過四次修纂。漢明帝時,明帝讓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共撰《世祖本紀》,又編次光武帝功臣和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次與班固合力修史者,除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外,尚有杜撫、馬嚴、劉復、賈逵等四人,是《東觀漢記》的初次修纂。
第二次修纂在漢安帝永寧年間,鄧太后下詔命劉珍、李尤、劉騊駼、劉毅等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據《史通·古今正史篇》,還尚有紀、表、外戚等傳,時間起於建武,終於永初,書始名《漢記》,不久,工作地點遷至南宮東觀。後來劉珍、李尤等人相繼去世,伏無忌、黃景等奉命續修〈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及〈匈奴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此書自此始具規模。
第三次修纂在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命邊韶、崔寔、朱穆、曹壽續修,作〈孝穆皇傳〉、〈孝崇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又增安思等皇后入〈外威傳〉,崔篆諸人入〈儒林傳〉。崔寔、曹壽又與延篤作〈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傳〉、〈郭鎮傳〉,又作〈鄭眾〉、〈蔡倫〉等傳,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
第四次修纂在漢靈帝、漢獻帝時,靈帝熹平年間,蔡邕、馬日磾、楊彪、盧植、韓說、劉洪等繼續修書,作〈靈帝紀〉和列傳四十二篇。蔡邕據其師胡廣傳授給他的「舊事」草成十志初稿,入東觀後即與張華、劉洪共撰十志,作《朝會》、《車服》二志。後因事徙朔方郡,上書求還,並續成十志,後避桓帝名諱,改稱「意」。此十志,據《後漢書·蔡邕傳》李賢注引《蔡邕別傳》,有〈律曆〉、〈禮〉、〈樂〉、〈郊祀〉、〈天文〉、〈車服〉,據《史通》,尚有〈地理〉、〈朝會〉,嚴可均《全後漢文》注謂除前8志外,缺者乃〈五行〉、〈藝文〉也。但因漢末戰可及董卓西遷長安,以至散佚不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遷都許昌之後,楊彪進行最後一次總整理,但未能把散逸的篇章如數補齊。
《東觀漢記》成於眾人之手,經幾代人不斷遞修才成書。直至東漢以後,仍有續補。但無一人對此從頭至尾進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無主,條章靡立」的現象,所以各篇之間,詳略不一,筆調不一。但由於《東觀漢記》是官修當代史,修史者擁有豐富的材料來源,從起居注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
流傳過程
東漢時初名《漢記》,三國兩晉時如此,至南北朝時改稱《東觀漢記》。晉代以前《東觀漢記》和《史記》、《漢書》合稱三史。晚出的後漢史著作,無不取材於《東觀漢記》。傅玄認為《東觀漢記》煩雜。南朝宋范曄依據《東觀漢記》,「窮覽舊籍,刪煩補略」,歷時十三年,完成《後漢書》。《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躍居東漢正史地位。
《東觀漢記》在魏晉南北朝時未聞有亡失,隋代時尚有143卷之多,至唐代開元年間著錄有127卷。至宋代時散佚愈多,北宋末年時尚存著錄43卷,此本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亡去,後獲一蜀本剛經校勘,釐定為八卷,至此散佚殆盡。自元代以後,則無一完篇傳世。
輯佚過程
清代康熙時,姚之駰首次網羅斷簡殘篇,查閱《後漢書》李賢注等五種書籍,共得840餘條,輯為8卷,簡稱《姚本》。因收羅不廣,掛漏殊多,且編排雜亂及考證不精;至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據姚本,以《永樂大典》、《太平御覽》等書所載補葺,增加十分之六,厘訂為24卷,分帝紀3卷、年表1卷、志1卷、列傳17卷、載記1卷,並編佚文1卷;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簡稱《聚珍本》。
但聚珍本存有三個缺點,其一在輯文方面尚有不足,未能輯出所有佚文;其二在帝紀、列傳部分,有關某一人的遺文,皆連綴成一篇,在連綴過程中,或增或刪,有失原貌;其三承姚之駰輯本之弊,在每條輯文之後,一律不注出處,使後人在徵引時,欲加校核而無從入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人吳樹平依據武英本《東觀漢記》,重新翻檢大量古類書、史書和古注,輯得遺文數百條;並利用各種資料比勘互校,釐訂歧異舛誤文字,並註明出處及注釋,整理出《東觀漢記校注》二十二卷,是目前《東觀漢記》版本中最好的一種。
另有四庫全書本流傳于世。
目錄
注釋
參考
• 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6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