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立國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周公東征打敗了夥同武庚叛亂的殷商舊屬國,之後周公長子伯禽代替周公前往受封的奄國故土建立魯國。
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依照周國的制度、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只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
周室強藩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伐滅管蔡之亂,平定徐戎之叛,魯國得到「殷民六族」。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同時也善于發展經濟;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魯國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系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詩經•魯頌》寫到「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展現了西周初期魯國接受海濱諸國朝見的盛況,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彼時曹、滕、薛、紀、杞、彀、鄧、邾、牟、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廢長立幼
魯真公薨,其弟敖立,是為魯武公。武公有長子括、少子戲。魯武公九年(前817年),武公攜二子前往宗周朝見周宣王。宣王很喜歡戲,有意立戲為魯國的太子。長子括為魯武公的嫡子(與正室夫人所生)、少子戲為魯武公的庶子(與側室夫人所生)。周禮規定,只有在正室夫人無子或所生之子死亡時才能立庶子為太子,宣王廢長立幼的做法嚴重犯了宗法的大忌。宣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說:「這個廢長立幼,不合禮法。若您執意違背規矩的話,日後魯國一定會違背您的旨意,如果這時您再出兵攻打魯國,就等于自誅先王的法度」周宣王不顧重臣意見,強行下令立戲為魯國太子。魯武公鬱鬱不樂,回到魯國後就去世了。太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懿公九年(前807年),公子括的兒子伯御帶領國人攻殺懿公,自立為國君,是為魯廢公。周宣王對此事極為不滿,由于當時周軍正在征討戎狄,所以沒有立刻興師問罪。魯廢公十一年(前796年),周宣王發兵伐魯,誅殺伯御,改立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是為魯孝公。周朝天子廢長立幼,自毀紀綱,以致天子的威信受損,周禮的權威受到削弱,以後周諸侯國弒君的事情時有發生。
隱公居攝
魯孝公薨,子弗湟立,是為魯惠公。魯惠公的元配沒有生子就死了,妾室聲子倒是生了個兒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後來,惠公聽說宋國有個女子生來手掌就有「魯夫人」的紋狀,于是就把她娶回魯國,是為仲子。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名叫做允(一作軌)。惠公沒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長的公子息頗得魯人的擁戴,于是他攝行君位。但是又擔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為惠公太子,說是等他長大後就把政權返給他。歷史上把公子息稱作「隱公」,謚法:「不尸其位曰隱。」。
隱公時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權重,逐漸掌握實權。羽父野心大,渴望與國君平起平坐,何況隱公甚至還不是名義上的國君。羽父要隱公立他為太宰,太宰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諸侯平起平坐。隱公不答應。羽父于是到太子允前,讒言隱公想要霸占權位。太子允于是授命羽父派人弒殺了隱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魯隱公及桓公時(前722年-前662年),魯國多次戰勝齊、宋等國,且不斷侵襲杞國、莒國等小國。魯桓公初期,羽父還挺有權勢,但是到了後來就不見經傳,或許是桓公疏遠了他也未可知。
三桓時期
春秋中期之後,魯國政權轉入貴族大臣手中。魯莊公的三個弟弟季友、叔牙及慶父的子孫長期掌握魯國實權,稱為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由於三家都是魯桓公之後,被稱為「三桓」,魯國從此「政在大夫」。魯桓公有庶長子慶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分別是孟氏、叔孫氏及季氏,合稱三桓。三桓為孟氏、叔孫氏及季氏,而非孟孫氏、叔孫氏及季孫氏。以往有眾多學者認為孟孫、叔孫、季孫皆為氏稱,實誤。「孫」為尊稱,對于孟氏和季氏,「孟孫某」、「季孫某」僅限于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孟某」、「季某」。所以,「孟孫」、「季孫」並不是氏稱。考之《左傳》,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樣,而無「孟孫氏」、「季孫氏」的字樣。叔孫氏的情況比較特殊,起先為叔氏,後來公子牙(字子叔)之後立叔氏,原來的叔氏改稱叔孫氏。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為魯莊公。莊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為莊公生子啟。莊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莊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孟任生子般(一作「斑」)。莊公想立般為太子,又擔心其他臣子有意見。到了莊公三十二年,莊公病篤,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莊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叔氏,後改稱叔孫氏。
魯莊公立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叔牙死後不久,莊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為國君,為莊公治喪,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慶父發難,派人弒殺了在黨氏居住的般。季友驚慌之間,逃往陳國。慶父與莊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發難之後,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啟為國君,是為魯閔公(一作湣公)。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後來想把閔公也殺了,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子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得不到安寧。亦指了結或停止危害的關鍵事物。)。魯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于武闈。季友聽聞,由陳國走到邾國,接莊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國。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慶父自殺。立其後為孟氏。關于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為當初慶父雖為長兄,但為了表示君臣之別,于是自稱仲,史稱共仲。實際上,當時的人都以其年長而叫他的後代為孟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為魯僖公(史記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季友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讚。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公卿爭權
魯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及悼公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尤其是以季氏的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為激烈。魯穆公時期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才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成季死後,莊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兒子公孫歸父相繼掌權,是為東門氏執政時期,而孟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實行「初稅畝」,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的人心。公子遂殺嫡立庶,以公子俀為國君,是為魯宣公。
宣公發現三桓日益強盛,同時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說法甚囂塵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是不是起兵滅了三桓,但是國人明顯傾心于三桓,使用國內兵馬或許不妥。于是,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消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啟了季氏祖孫幾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輔佐魯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及定公六位魯侯,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魯成公元年(前590年)行「作丘甲」。季武子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勢力。襄公十一年,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于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外逃
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于公,國民不複屬于公,公室彌益卑矣」。公室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勸說下,魯昭公發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孫氏認為唇亡齒寒,三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于是發兵救援。結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魯昭公被三家驅逐,客死異鄉。其後不久,三桓屬下的家臣陽虎等人控制國政,一度形成「陪臣執國命」的局面。魯定公時(前509年~前495年),陽虎失敗出奔,三桓重新掌權,後魯哀公(前494年~前468年在位)圖謀恢復君權,同三家大臣衝突加劇,終致流亡越國。
隳三都
季平子的僭越行為,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陽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孫成子相繼去世,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懷,隨後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雖然陽虎被三桓趕出了魯國,但是三桓的影響日漸削弱、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成了趨勢。這個時候,在位的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這個時候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為季氏的專權,導致其他兩家的不滿。定公十年,齊魯會盟,作為司儀的孔子不僅言談之間退發難的萊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齊國歸還汶陽之田。于是,定公以此為契機,重用孔子,而孔子為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己的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觀齊女樂,敗壞禮數,更寒了孔子的心。結果,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
費國獨立
魯哀公即位,哀公十二年(前483年)行「用田賦」。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孔子的弟子於曲阜孔子故里建孔廟。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哀公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魯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魯元公時(前436年~前416年),三桓逐漸失勢,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三桓之中,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被齊國攻占,季氏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戰國時期
楚滅魯國
戰國時期魯國國力已衰弱,仍多次與齊國作戰。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國。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秦朝末年,楚後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楚地人民都投降漢高祖劉邦,只有魯國不歸順,劉邦本來要以重兵屠殺魯國,後認為魯國長老嚴守禮義,為主死節,所以把項羽的首級拿出來給魯國的長老看,並答應禮葬項羽。之後,劉邦以「魯公」的公爵禮儀,在穀城埋葬項羽,並親自為其哭喪,魯國長老才投降。
漢平帝時期,封魯頃公八世孫公子寬為褒魯侯,奉周公祀,公子寬死後謚為「節」,其子公孫相如襲爵。王莽新朝時期,又封公孫相如後裔姬就為褒魯子。
魯國君主列表
魯國君主在位時間及年數依據《史記·魯世家》的記載及近人考証為主。
注1:魯真公以前魯國君主在位時間,據《史記·魯世家》所載在位年數上推。
注2:魯真公、魯武公的在位時間及年數,從《史記·魯世家》說。
注3:魯孝公即位後,沿用伯御的紀年。
注4:魯哀公以下至魯頃公在年年數、年份,皆據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為主。
魯國歷史人物
公子公孫
• 公子展,魯孝公子,展氏之祖
• 臧僖伯公子彄,魯孝公子,臧孫氏之祖
• 郈惠伯,魯孝公子,郈氏之祖
• 公子益師,字眾父,魯孝公子,眾氏之祖
• 施父,魯惠公子,施氏之祖
• 共仲慶父,魯桓公庶長子,孟孫氏之祖
• 僖叔公子牙,魯桓公子,叔孫氏之祖
• 成季公子友,魯桓公子,季孫氏之祖
• 公子遂,魯莊公子,東門氏之祖
• 太子惡,魯文公子
• 公子視,魯文公子
• 叔肹,魯文公子,子叔氏之祖
• 公子偃,魯宣公子
• 公子鉏,魯宣公子
• 公衡,魯成公子
• 公衍,魯昭公子
• 公為,魯昭公子
• 公果,魯昭公子
• 公賁,魯昭公子
• 公子荊,魯哀公子
• 孺子𪏆,魯哀公子
• 公子彄
• 公子豫
• 公子翬,字羽父
• 柔
• 公子達
• 公子溺
• 公子偃
• 公子結
• 公子魚,字奚斯
• 公子買,字子叢
• 公子憖,字子仲
• 公孫朝
• 公孫宿,一作公孫成
公族
;臧氏
• 臧僖伯公子彄
• 臧哀伯臧孫達,彄子
• 伯氏瓶,達子
• 臧文仲臧孫辰,臧孫缾子
• 臧宣叔臧孫許,臧孫辰子
• 臧賈,臧孫許子
• 臧為,臧孫許子
• 臧武仲臧孫紇,臧孫許子
• 臧疇,臧孫許子
• 臧堅
• 臧昭伯臧賜,臧為子
• 母弟叔孫,臧昭伯同母弟
• 臧倉,臧賜子
• 臧會臧頃伯,臧賈子
• 臧賓如,臧會子
• 臧石,臧賓如子
;展氏
• 公子展
• 夷伯,公子展子
• 司空無駭
• 展禽,即柳下惠
• 展喜
• 展瑕
• 展莊叔
• 展王父
;郈氏
• 郈惠伯
• 郈成叔
• 郈昭伯
;眾氏
• 公子益師
• 眾仲
;施氏
• 施孝叔
;三桓
;孟氏、仲孫氏
• 共仲慶父
• 孟穆伯公孫敖,慶父子
• 孟文伯仲孫穀,公孫敖子
• 孟惠叔仲孫難,公孫敖子
• 孟獻子仲孫蔑,仲孫穀子
• 孟莊子仲孫速,一作孟孺子,仲孫蔑子
• 孺子秩,仲孫速子
• 孟孝伯仲孫羯,仲孫速子
• 孟僖子仲孫貜,仲孫羯子
• 孟懿子仲孫何忌,仲孫貜子
• 孟武伯仲孫彘(孟彘),一名洩,仲孫何忌之子(《左傳》哀二十七)
• 孟敬伯仲孫捷,一作孟敬子(《論語·泰伯》),仲孫彘之子(《禮記》檀弓下)
• 南宮敬叔仲孫閱,一名說,仲孫貜子,後為南宮氏
• 南宮括,《說苑》作南宮邊子(《呂氏春秋》)
• 南宮路,仲孫閱子(《姓纂》)
• 南宮會,南宮路子(《姓纂》)
• 南宮虔,南宮會子(《姓纂》)
• 子服懿伯子服仲叔,仲孫蔑子,後為子服氏
• 子服惠伯子服椒,一名子服湫
• 子服昭伯子服回
• 子服景伯子服何,昭伯子
• 子服厲伯(《韓非子》)
• 孟公期,仲孫何忌之子
• 孟公綽
• 南宮邊子
• 孟之側,一作孟之反
;叔孫氏
• 僖叔(叔牙)公子牙
• 叔孫戴伯公孫茲,公子牙子
• 叔孫莊叔叔孫得臣,公孫茲子
• 叔孫宣伯叔孫僑如,叔孫得臣子
• 叔孫虺,叔孫得臣子
• 叔孫穆叔叔孫豹,叔孫得臣子
• 豎牛,叔孫豹子
• 孟丙,叔孫豹子
• 仲壬,叔孫豹子
• 叔孫昭子叔孫婼,叔孫豹子
• 叔孫成子叔孫不敢,叔孫婼子
• 叔孫武叔叔孫州仇,叔孫不敢子
• 叔孫文子叔孫舒,叔孫州仇子(《左傳》哀二十七)
• 叔孫輒,叔孫州仇子
• 武仲休,僖叔子,叔仲氏之祖
• 叔仲惠伯叔彭生
• 叔仲亥,叔彭生子
• 叔仲皮,叔彭生子
• 叔仲衍,叔彭生子
• 叔仲昭伯叔仲虺,叔仲亥子
• 叔仲穆子叔仲小,叔仲虺子
• 叔仲定伯叔仲志,叔仲小子
• 公若藐,叔孫族人
• 子柳,叔仲皮子
• 子碩,叔仲皮子
;季氏
• 成季(季友)公子友
• 齊仲無佚,季友子
• 季文子季孫行父,季友之孫
• 季武子季孫宿,季孫行父子
• 季悼子季孫紇,季孫宿子
• 季公鳥,季孫宿子
• 季甲,季公鳥子
• 季公亥,一作公若,季孫宿子
• 季平子季孫意如,季孫紇子
• 公之,季孫紇子
• 季桓子季孫斯,季孫意如子
• 季寤,字子言,季孫意如子
• 季魴侯,季孫意如子
• 季康子季孫肥,季孫斯子(《左傳》哀二十七)
• 季昭子季孫虎(《禮記》)
• 費惠公,後獨立為費國(《孟子》)
• 公彌,季孫宿子,後為公鉏氏
• 頃伯,公彌子
• 隱侯伯,頃伯子
• 公鉏極,隱侯伯子
• 公甫穆伯公甫靖,季孫紇子,後為公甫氏
• 公甫文伯公甫歜,公甫靖子
• 公甫成伯,公甫歜子(《姓纂》)
• 公甫頃,公甫成伯子(《姓纂》)
• 公思展
• 公冶
;東門氏
• 公子遂,襄仲
• 公孫歸父,字子家
• 子家文伯子家析
• 子家懿伯子家羈
• 仲嬰齊
;子叔氏
• 惠伯叔肹
• 子叔聲伯子叔嬰齊,叔肹子
• 子叔齊子叔老,子叔嬰齊子
• 榮成伯榮駕鵝,叔肹曾孫
• 子叔敬子叔弓,叔老子
• 叔輒,字伯張,子叔弓子
• 子叔穆伯叔鞅,子叔弓子
• 定伯閱,子叔弓子
• 西巷敬叔,子叔閱子
• 叔詣,叔轍子
• 叔還,西巷敬叔子
• 叔青,子叔還子
;公儀氏
• 公儀休(《循吏列傳》、《說苑》)
諸氏族
;孔氏
• 弗父何
• 宋父周
• 世子勝
• 正考父
• 孔父嘉
• 木金父
• 祁父,一作睾夷父
• 防叔,一作防父
• 伯夏,
• 叔梁紇,一作郰人紇、郰叔紇,孔子父
• 孟皮,孔子庶兄
• 孔丘,即孔子,字仲尼
• 孔鯉,字伯魚
• 孔伋,字子思(《孔子世家》)
• 孔忠,孟皮子,孔子門徒
;富父氏
• 富父終甥
• 富父槐
;南氏
• 南遺
• 南蒯
;秦氏
• 秦子,魯莊公戎御
• 秦堇父
• 秦丕茲,事孔子
• 秦遄
;苫氏
• 苫夷,即苫越
• 陽州
;冉氏
• 冉會
• 冉猛,會之弟
• 冉豎
;陽氏
• 陽虎
• 陽越,虎從弟
;申氏
• 申繻
• 申句須
• 申豐
• 申夜姑
• 申須
;梁氏
• 梁子
• 梁氏
;御氏
• 御孫
• 御叔
;黨氏
• 黨氏
• 黨叔
;卜氏
• 卜齮
• 卜楚邱父
• 卜楚邱
;侯氏
• 侯叔夏
• 侯犯
;太史氏
• 太史克,一作大史克
• 太史固,一作大史固
;公氏
• 公南
• 公賓庚
;曾氏
• 曾夭
• 曾阜
;林氏
• 林雍
• 林楚
• 林不狃
;顏氏
• 顏鳴
• 顏高
• 顏息
• 顏羽,字子羽
女性
• 孟子,魯惠公元妃
• 聲子,魯惠公妃,魯隱公母
• 仲子,魯惠公妃,魯桓公母
• 文姜,魯桓公妃,魯莊公母
• 孟任,魯莊公妃,子斑母
• 哀姜,魯莊公妃
• 叔姜,魯莊公妃,魯閔公母
• 成風,魯莊公妃,魯僖公母
• 聲姜,魯僖公妃
• 出姜,一作哀姜,魯文公妃,生惡及視
• 敬嬴,魯文公妃
• 穆姜,魯宣公妃,宋伯姬母
• 齊姜,魯成公妃
• 定姒,魯成公妃
• 敬歸,胡女,魯襄公妃,子野母
• 齊歸,魯襄公妃,魯昭公母
• 吳孟子,魯昭公妃
• 公衍母,魯昭公妃
• 公為母,魯昭公妃
• 定姒,魯定公妃
• 公子荊母
• 紀伯姬,魯惠公女
• 紀叔姬,魯惠公女
• 杞伯姬,魯莊公女
• 莒叔姬,魯莊公女
• 女公子,魯莊公女
• 宋蕩伯姬,即伯姬,魯僖公女
• 鄫季姬,魯僖公女
• 子叔姬 (杞桓公夫人),又稱叔姬,魯僖公女
• 叔姬娣,魯僖公女
• 子叔姬 (齊昭公夫人),魯僖公女
• 宋伯姬,一作共姬,魯宣公女
• 郯伯姬,魯宣公女
• 子叔姬 (高固妻),又稱叔姬,魯宣公女
• 重,公子憖女
• 臧宣叔妻
• 臧宣叔繼室
• 昭伯內子,臧會妻
• 施氏婦,施孝叔妻,齊管于奚女
• 戴己,莒國女,公孫敖妻
• 聲己,公孫敖妻
• 己氏,公孫敖妻
• 薳氏,孟僖子副妾
• 泉丘女,孟僖子妾
• 其僚,南宮敬叔養母
• 叔孫戴伯妻,牟國女
• 國姜,叔孫豹妻
• 庚宗婦人,叔孫豹外妻
• 季文子妻,陳女
• 季姒,季公鳥妻,齊鮑文子女
• 其妾,季公鳥妾
• 季平子妻,宋元夫人所生
• 南孺子,季桓子妻
• 子叔聲伯之母
• 子叔聲伯之妻
• 穆孟姬,叔孫宣伯之女,齊靈公夫人
• 小邾夫人,季武子女,生宋元夫人
• 秦姬,季武子女,秦歂妻
• 季姬,季桓子女,齊悼公夫人
• 厲孟姬,仲白之女,嫁於厲國(魯大司徒子仲白匜)
孔子弟子
• 顏回,字淵
• 閔損,字子騫
• 冉耕,字伯牛
• 冉雍,字仲弓
• 仲由,字子路,又作季路
• 端木賜,字子貢或子贛(《左傳》哀二十七)
• 冉求,字子有
• 宰予,字子我
• 言偃,字子游
• 卜商,字子夏
• 顓孫師,字子張
• 有若
• 曾參,字子輿(《說苑》)
• 澹臺滅明,字子羽
• 樊須,一作樊遲,字子遲
• 高柴,字子羔
• 公冶長,字子長
• 司馬耕,即司馬牛,字子牛
• 曾點,又作曾蒧,字晢
• 顏無繇,又作顏由,字路
• 仲弓父
• 陳子禽
• 南宮括,字子容
• 敬叔南宮閱
• 琴牢,一作琴張子開,字子開
• 密不齊,字子賤
• 原憲,字子思
• 公晢哀,字季次
• 商瞿,字子木
• 漆彫開,字子開
• 公伯僚,字子周
• 公西赤,字子華
• 巫馬施,字子旗
• 梁鱣,字叔魚
• 顏幸,字子柳
• 冉孺,字子魯
• 曹卹,字子循
• 伯虔,字子析
• 公孫龍,字子石
• 冉季,字子產
• 公祖句茲,字子之
• 秦祖,字子南
• 漆雕哆,字子歛
• 顏高,字子驕
• 漆雕徒父
• 壤駟赤,字子徒
• 商澤,字子季
• 石作蜀,字子明
• 任不齊,字選
• 公良孺,字子正
• 後處,字子裡
• 秦丕茲
• 秦冉,字開
• 公夏首,字乗
• 奚容箴,字子晢
• 公堅定,字子中
• 顏祖,字襄
• 鄡單,字子家
• 句井疆
• 罕父黑,字子索
• 秦商,字子丕
• 申黨,字周
• 顏之僕,字叔
• 榮旂,字子棋
• 縣成,字子祺
• 左人郢,字行
• 燕伋,字思
• 鄭邦,字子徒
• 秦非,字子之
• 施之常,字子恆
• 顏噲,字子聲
• 步叔乘,字子車
• 原亢,字籍
• 樂欬,字子聲
• 廉絜,字庸
• 叔仲會,字子期
• 顏何,字冉
• 狄黑,字晢
• 邦巽,字子歛
• 孔忠
• 公西輿如,字子上
• 公西葴,字子上
其他
• 費伯,又作費庈父
• 鍼季,鍼巫氏
• 閔子馬,又作閔馬父
• 公斂陽,一作公斂處父
• 洩聲子
• 挾
• 曹沫
• 曹劌
• 圉人犖
• 公傅
• 卜齮
• 夏父弗忌,宗伯
• 侯叔夏
• 公冉務人,一作公襄負人(《春秋事語》)
• 禽鄭
• 綿房甥
• 梁其脛
• 公冶
• 富父終甥
• 師己
• 鄫鼓父
• 狄虒彌
• 御叔
• 豐點
• 公巫召伯
• 仲顏莊叔
• 黨叔
• 曾夭
• 曾阜
• 萊書
• 杜洩
• 謝息
• 冶區夫
• 司鐸射
• 慮癸
• 司徒老祁
• 饔人檀
• 僚祖鬷戾
• 右師展
• 女賈,季氏家臣
• 魴假
• 仲梁懷
• 公山不狃,字子洩
• 茲無還
• 公南
• 侯犯
• 駟嘉
• 樂頎
• 正常
• 共劉
• 公賓庚
• 公甲叔子
• 析朱鉏
• 微虎
• 邴洩
• 管周父
• 汪齮
• 公孫有山氏
• 釁夏
• 鉏商
• 郭重
• 巫尫
• 嬖童汪錡
• 匠慶
• 鮑國,本齊臣
• 弦多,本齊人施父
• 子桑伯子子桑戶(《論語,雍也》)
• 梓慎,預言家
• 墨子
• 魯班
• 曾申,曾參子(《禮記》)
• 吳起,奔魏(《吳起列傳》)
• 子柳,一作子庚,又作洩柳(《孟子》)
• 申詳(《孟子》)
• 辛寬,《說苑》作辛櫟(《呂氏春秋》)
• 犁鉏(《韓非子》)
• 龐間氏(《韓非子》)
• 沈猶行(《孟子》)
• 項羽(曾號稱「魯公」,以魯國為採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