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自幼才資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母親那遜蘭保善於作詩,盛昱受母教育,也嫻熟聲律,十歲時用勤字作詩贈表兄郡王鄂特薩爾巴咱爾。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師從正紅旗蒙古、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進士文端公倭仁。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會試第一名會元。
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第二甲第十名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
六年(1880年)四月,散館授編修。
任編修後,更加淬礪學問,在各領域都有探究,考訂經學、史學及中外地理輿圖都專精過人,尤其熟稔國家典章制度、文化沿革、人物事蹟,至一名一物都能詳細知悉沿襲改革本末,並以此推論前後朝代、治亂變化的軌跡,說話必有依據而無杜撰,時人佩服其學問精確。
七年(1881年),補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遷翰林院侍講。
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縱火焚燒日本使館,北洋大臣張樹聲指揮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鮮,逮捕大院君李昰應解送監禁於保定府,盛昱認為應予釋放,奏陳:「李昰應之就獲,多謂出於誘劫,屬國寒心,友邦騰笑,請將諸臣嚴予處分,俾中外知此事非朝廷之本意。」
九年(1883年),轉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擢右春坊右庶子。五月,閩浙總督何璟、浙江巡撫劉秉璋招降台州府亂匪首領金滿,盛昱彈劾何璟等人「長惡養奸」,奏請將金滿及其黨羽分別發配黑龍江、新疆安插墾荒、總督巡撫交吏部從嚴議處。其後,兵部尚書彭玉麟不聽從朝廷命令,盛昱彈劾彭玉麟「自便身圖,不足興仕途之退讓,適啟功臣之驕恣,請促其入都,以尊主權,而勵臣節」,但中央未予進一步處分。浙江按察使陳寶箴,前因河南獄免官,侍講學士張佩綸彈劾陳寶箴「營私幹進」,陳寶箴奏疏爭辯指責此事是言官挾持、「聲氣朋比,顛倒恣橫」、恐怕開啟言官作威作福的風氣,盛昱因此再彈劾寶箴:「嘵嘵瀆辯欲朝廷為之罪言官洩私忿,請再交部議」,終使陳寶箴被議處降級調用。盛昱為日講起居注官不到半年,多次上疏論說時政得失,士人稱盛昱正直敢言。工部尚書潘祖蔭等上奏推薦盛昱入直南書房供奉,未得採納,輿論認為可惜。
十年(1884年)轉左庶子。七月二十七日,遷國子監祭酒。
其任國子監時添南學額,萃各直省博雅淹通之士,分經義治事課之,仿宋胡瑗例,士習為之丕變。
當時法國、越南搆兵,中法戰爭爆發,廣西巡撫徐延旭、雲南巡撫唐炯各率兵入越南支援。三月,廣西提督黃桂蘭於諒山戰敗自殺,軍機處以廷寄命令逮捕徐延旭、唐炯回京受審;三月初八日,盛昱上密奏:「逮問兩巡撫而不明降諭旨,二百年來無此政體」,並彈劾軍機大臣用人行政謬誤,孝欽顯皇后因而震怒、罷黜全部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大學士寶鋆、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另外太后懿旨有機要事務須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三月十八日,盛昱奏諫:「樞機重任,責成宜專,請收成命以符體制。……醇親王分地綦崇,不當嬰以政務,請收回會同商辦之命」。奏疏遞入後,醇親王不悅,盛昱因接連彈劾罷黜恭親王又忤逆醇親王的心意,軍機大臣忌憚其鯁直而遭排擠,所以盛昱任職祭酒長達五年,卻無法升遷。六月,太后命大臣共同會議中法和戰大局,盛昱奏言:
九月十三日,與李端棻、治麟、潘衍桐聯名上奏:
盛昱言詞雖然激切,朝廷中央無法全部採用。
盛昱為祭酒,與司業治麟重視提昇教育士子的方法,全面整修學舍,增加膏火津貼費用,訂定考核積分、日程,懲罰怠惰者、獎勵專注向學者,改變士子風氣。
十二年(1886年),充東陵隨扈官。
十四年(1888年),充戊子科山東鄉試正考官。
十五年(1889年),引疾奏請告假開缺。
盛昱在家閒居治學,名譽聲望日漸高漲,各省學子來到京師有許多前來拜訪,以能夠見到盛昱的言論風採為榮幸。湖廣總督張之洞非常推重盛昱復任編修,黃紹箕也勸盛昱復出,但盛昱回信給張之洞婉拒:
張之洞收到書信後了解情形而慨嘆,不再勉強盛昱復出任官。十六年(1890年)冬季,盛昱感染時疫。
盛昱從此日事丹鉛,澹泊於仕宦,居住講究園亭之勝,泉石竹木布置符合繪畫構圖,徜徉庭園,享清福近十年。
二十三年(1898年)戊戌變法時,盛昱的門生楊銳受光緒帝簡任以四品京堂參預政務,直到孝欽皇后再度訓政,楊銳遭處死,盛昱愛才而不避忌諱,賦《杜鵑行》一首,自注為哀悼楊生。
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1900年1月20日),卒於家,年五十歲。國子監諸生呈請祭酒王懿榮援明祭酒柯潛故事奏盛昱宜入國史儒林傳,疏入,孝欽皇后曰:「盛昱學問好,然無著述,其入文苑傳。」盛昱無子,以從弟盛昆子善寶為嗣。和堂弟盛昆墓皆在北京朝陽四公墳村。
府邸曰「意園」,有亭林之勝。
學術成就
盛昱性格直爽不羈,無貴族氣息,喜歡遊玩山水,淶水縣、蔚州林壑幽邃,每次前往便數月不返家。盛昱與吳縣潘祖蔭、濰縣陳壽祺、即墨縣鄭杲、瑞安縣黃紹箕、福山縣王懿榮、臨清縣徐坊等人友好,與繆荃孫、沈曾植並稱「談故三友」,精通經史輿地以及國家典章制度,擅長考證經史,時常解析疑難至半夜,通宵也無倦容。鄭杲、黃紹箕、王懿榮、徐坊都是一時好學深思的名士,盛昱皆能以禮對待。鄭杲精通左傳,黃紹箕專長尚書,王懿榮善於鑑識古銅器而百無一失,徐坊專攻小學、籀文,各自有著述。盛昱則兼通四人專長,喜好鑑賞與收藏古銅器、五代唐宋名畫、宋版書籍,收藏達一二百種;以轉音考證根據唐代闕特勤碑證明《新唐書》記突厥「純特勒」為「闕特勤」之誤而知名,潘祖蔭曾經評論其為道光咸豐以來罕有其匹的宗室學者。詩風仿宋代蘇軾,其中多半記遊山水。詞僅存送志銳赴任烏里雅蘇臺的作品一首,有姜夔張炎之風。
盛昱的詞作《燭影搖紅 梅影》寫道:「一縷冰魂,和煙澹到無尋處。幾番相約是黃昏,又怕餘寒誤。冷落江頭千樹。奈相逢、風斜日莫。春愁滿地,淺夢如煙,都無憑據」(載《鬱華閣詞》)。
著作
• 《八旗文經》六十卷(編修楊鍾羲輯;宗室盛昱與楊鍾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稱,大概因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肅恭親王永錫之側福晉均姓楊,但與楊鍾羲家族是否有姻戚關係有待查証)
• 《蒙古世系表》一卷
• 《鬱華閣遺集》四卷(編修楊鍾羲輯,翰林柯劭忞作序)
• 《鬱華閣詩》(又《鬱華閣詞》)一卷
• 《鬱華閣金文》
• 《雪屐尋碑錄》十六卷(楊鍾羲校閱、題名、題簽,作傳《意園事略》,倉石武四郎跋,遼海書社印行;該書收錄北京郊縣清代碑文,據《啟功講學錄》)。
• 《闕特勤碑釋文》一卷,跋一卷
• 《重摹阮氏覆宋本石鼓文刻石》
• 《康熙幾暇格物編》
• 《意園文存》一卷
• 《意園文略》二卷(編修楊鍾羲輯)
• 其詩作錄入正藍旗漢軍進士胡俊章輯《春明詩課匯選》並為之參校。盛昱在京師參加胡俊章主持的「絢秋詩社」。
家族
父系
• 七世祖:肅武親王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文皇帝第一子,封和碩肅親王,授靖遠大將軍,革爵幽禁自盡;後追復肅親王,諡武,配饗太廟。
• 六世祖:顯懿親王富綬(1643年-1670年),豪格第四子,襲封和碩親王,改號為和碩顯親王,諡懿。
• 五祖父:顯密親王丹臻(1665年-1702年),富綬第四子,襲封和碩顯親王,諡密。
• 高祖父:追封肅親王成信(1688年-1758年),丹臻第二子,封三等奉國將軍,官至一等侍衛,追封和碩肅親王。
• 曾祖父:肅恭親王永錫(1753年-1821年),成信第五子,襲封和碩肅親王,官至領侍衛內大臣、閱兵大臣、宗人府宗令、鑲紅旗滿洲都統,諡恭。嫡福晉那木都魯氏,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側福晉李氏、趙氏、孫氏、楊氏(存柱之女)。
• 祖父(承繼):不入八分輔國公敬徵(1785年-1851年),永錫第四子,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官至都統、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終官工部尚書、副都統銜署正白旗滿洲都統,諡文慤。胞兄肅慎親王敬敏(系肅忠親王善耆之曾祖父)。
• 祖父(本生):不入八分輔國公敬敦(1786年-1824年),永錫第五子,官二等侍衛。嫡妻阿拉善和碩親王旺沁殷巴爾之女,繼妻博羅特氏誠勇公慶林之女,側室楊氏楊明之女。
• 祖母(本生)楊氏,敬敦側室,楊明之女。
• 父:宗室恆恩(字雨亭,1821年-1866年),敬敦第三子,過繼予敬徵為承繼子,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至左副都御史。
• 子:善寶(堂弟盛昆之子過繼為嗣)。
母系
• 八世外祖:袞布,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
• 七世外祖:西第什哩,袞布第三子,察琿多爾濟之弟,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中右旗札薩克多羅貝勒。
• 六世外祖:丹津多爾濟,西第什哩第二子,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中右旗札薩克和碩智勇親王。
• 五世外祖:多爾濟塞布騰,丹津多爾濟第一子,封世子,娶和碩和惠公主。
• 五世外祖母:和碩和惠公主,怡賢親王胤祥之第四女。
• 外高祖父:桑齋多爾濟,丹津多爾濟之孫,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中右旗札薩克多羅郡王,娶縣君。
• 外高祖母:縣君,慎靖郡王允禧第三女。
• 外曾祖父:雲丹多爾濟,桑齋多爾濟第一子,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中右旗札薩克多羅郡王。
• 外祖父:多爾濟萬楚克,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二等台吉,官二等侍衛。
• 母:那遜蘭保,博爾濟吉特氏,字蓮友,自署喀爾喀女史;恆恩正室,多爾濟萬楚克之女(曾祖父蒙古札薩克多羅郡王桑齋多爾濟),母費莫氏(其父鑲紅旗滿洲寧志,母完顏金樨著有《綠蕓軒詩鈔》,祖父恪敏公永保 (清朝));嫡堂兄文端公文慶,其妻他塔喇氏,正藍旗滿洲、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秀堃之女);胞姊博爾濟吉特氏嫁正黃旗滿洲、山西巡撫蘇完瓜爾佳氏豫山(其父江南提督、二等輕車都尉壯敏公福珠洪阿)。幼年時跟隨外祖母完顏金樨學詩。著有《蕓香館遺集》2卷(李慈銘序,盛昱跋,同治13年刻本)。她在《題冰雪堂詩稿》詩中寫道:「國風周南冠四始,吟詠由來閨閣起。漫言女子貴無才,從古詩人屬女子。......夜讀清詩剛掩卷,秋高月朗碧空明」。
妻、子女
• 妻額爾德特氏。其胞兄鑲黃旗蒙古、四川川東道錫珮(妻赫舍里氏,其父正藍旗滿洲、道光元年翻譯舉人文勤公英桂),錫璋(妻愛新覺羅氏,其父道光辛丑科進士鑲藍旗宗室載齡;孫女額爾德特氏文繡,末代皇帝溥儀之淑妃);父恭勤公恆福,胞叔同福(其子同治戊辰科進士錫珍;女額爾德特氏錫婉,嫁鑲紅旗宗室溥楣;孫女額爾德特氏嫁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鑲紅旗宗室吉紳之子存正);祖父兩江總督勤襄公璧昌,曾祖乾隆辛卯科進士簡勤公和瑛。
• 長子:宗室榮軾(1870年-1876年),早卒。
• 次子:宗室榮旗(1875年-?年),廕生。
• 三子:宗室善寶(1893年-?年),廕生,字壽彞,本生父宗室盛昆;妻博爾濟吉特氏(父正藍旗蒙古、江蘇與河南巡撫寶棻;曾祖嘉慶己卯聯捷進士托渾布,著有《瑞榴軒詩》四卷)。
• 女一愛新覺羅氏,嫁正白旗滿洲喜塔臘氏熙魁(父光緒二年(1876年)恩科進士裕德;母尚氏,其父鑲藍旗漢軍、鑲白旗與正紅旗護軍統領尚昌懋,堂兄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尚其亨);其女兒奚暢原(繼配)嫁阿魯特氏克諴(胞叔鑲黃旗滿洲、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狀元文節公崇綺)。
• 女二愛新覺羅氏,嫁鑲藍旗滿洲馬佳氏寶康(父漕運總督松椿(馬佳氏)(字峻峰),著有《通鑑類纂》;母喜塔臘氏多敏(字惠如),著有《逸茜閣遺詩》一卷)。
注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