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十六国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鸿又访求常璩所撰《蜀书》十馀年,终在正光三年(522年)得之。
魏宣武帝元恪曾诏其送呈,崔鸿以书未修迄而推辞。《魏书》说崔鸿不上书的原因是「其书有与国初相涉,言多失体」。王朝海认为书中记载了拓跋家早期的丑事与残暴,再加上北魏崔浩国史案的影响,导致崔鸿不敢将书公开。直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卷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特点
崔鸿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
陈长琦等认为崔鸿全力搜集史料,记载如实,又有序例、表、赞,体例完备,而且突破传统,摆脱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观念。王朝海则认为崔鸿以东晋年号为本,还是以传统夷夏观视晋为正统。
清赵翼称唐修《晋书·载记》「尤简而不陋,详而不芜,视《十六国春秋》不可同日语也」。赵俪生、陈长琦皆认为《晋书》本抄自《十六国春秋》,并不认可赵翼之言。
缺点
《十六国春秋》最大缺点是记时有误、人物混淆,「多有违谬」,如「天兴二年,姚兴改号鸿始,而鸿以为改在元年;明元永兴二年,慕容超禽于广固,鸿又以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败于长安,而鸿亦以为灭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刻本流传
《十六国春秋》今有四种版本。
屠氏兰晖堂本《十六国春秋》,100卷
刊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题「北魏崔鸿撰」,并署「就李屠乔孙、项琳之同订」,「陈继儒、姚士粦、赵昌期、沈士龙、屠中孚、卜万祺、曹仲麟、项鼎铉、沈汝霖、屠懋和同校。」卷末皆有校订卷者的姓氏,除以上人员之外,还有赵琦美、项奕显、包鹤龄、陈泰交、李贞开、项德弘、沈德先、沈士皋、郁之骥、崔逢泰、蒋时夔、高松声、郁嘉庆、殷仲春、项德明、李衷纯、项德棻、崔吉胤等人校书。朱国祚、贺灿然、甘士价、史树德、项琳之、屠中孚、屠乔孙分别作序。清《四库全书》安徽巡抚采进本、汪日桂校本皆无兰晖堂本序目,王薇猜测是因序中有议论异族入中原之言,为不触文字狱而删。
屠乔孙序中言:「至于今残缺沦亡,学士罕得睹其全,余窃痛之。顷以读礼余间,共中表项军博采赜探,诠次补葺,爰径日月,渐克成编。虽当年载笔之旧不无阙遗乎,而差不沫古人用心之勒已。」又言:「崔氏百卷外,又别作序例一卷、年志一卷。卷已无可得而观。」
清姚际恒、全祖望、钱大昕、
王鸣盛、
汤球、纪昀等皆认为《十六国春秋》亡于北宋或之前。
姚际恒、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袁枚、周中孚等从而判断明代屠本是完全伪造的。黄本骥、杨复吉、黄云眉、浦起龙、纪昀等虽认为其是伪书,但也认可屠氏等搜集之功。
清吴骞、莫友芝、王昶 皆认为其非伪书。
现代学者考证《十六国春秋》实流传至明清。
北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王羲仲《通鉴问疑》皆用《十六国春秋》文,是其尚存于北宋。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载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南宋孔传、明杨升庵似皆言读过《十六国春秋》。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沈士龙藏书、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目》皆载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徐𤊹《红雨楼书目》有《十六国春秋》43卷,书目且刊在屠本之前。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有《十六国春秋》一册。
清毛晋有《十六国春秋》二十本,二套。孙庆增有《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缺四十六卷。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纪念。
王薇、汤勤福从而认为兰晖堂本是屠氏等人据明代残本汇订而成,非伪造。但其缺点是强为百卷,不区分旧文与补文,也不标明出处,导致真假难辨。
夏定域、赵俪生也认为屠本非伪书。梶山智史认为产生伪书说的原因之一,是论者未看过完整的屠本序。如有代表性的钱大昕所言「无序例、年表」,其实在序中已明言之。
陈长群、邱久荣等认为屠本是伪书,也是不理想的辑本。其以《晋书》作为蓝本,然后添入了群书中的佚文。邱久荣更是认为《晋书》本非崔鸿旧文,屠氏等取材有误。
明抄本《十六国春秋略》,不分卷
冯舒所校。魏俊杰认为该本抄自《太平御览偏霸部》,二书中有相同的错误,且多有误抄。
《十六国春秋》,16卷
明何镗《汉魏丛书》中所存。十六国各为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
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皆认为其是伪书。纪昀等存疑。
汤球认为何本是隋时《十六国春秋》百卷的约本,即《隋书经籍志》中的《十六国春秋纂录》11卷,也就是《崇文总目》中的《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中的《十六国春秋钞》。
邱久荣猜测北齐阳休之抄写了两份《十六国春秋》帝王传,一份收入《文殿御览偏霸部》,一份单行成为《十六国春秋纂录》11卷。何本16卷,与《纂录》卷数不符,却与《太平御览偏霸部》中十六国帝王被分为16部分所合,因而怀疑何本抄自《太平御览》。
《十六国春秋辑补》,101卷
清汤球以何本、《晋书》载记、张轨传、李玄盛传为基础,加入《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资治通鉴考异》、《开元占经》、《广韵》等书所引的《十六国春秋》文,又加入《魏书》、《宋书》、《通典》、《资治通鉴》相关段落,并补《年表》一卷。
陈长琦等认为其所辑信而有徵,考证细密,只是小有错误。
邱久荣则对《辑补》评价不高,认为一是《晋书》、《通典》、《资治通鉴》等虽曾取于《十六国春秋》,但非崔鸿旧文。《宋书》更是在《十六国春秋》之前。汤球不应用这些书补文。二是汤球将不同材料中字句相异的记载糅合成一条,让后人无法使用。总之,汤球批评屠本「第务为夸多,凡关十六国者,一概收入,岂惟无徵不信,亦似太乏翦裁」,自己却有同样的问题。
内容
注:据明辑本
注:据清辑本
备注
注释